初三后進生消極心理的現狀分析及對策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初三后進生,作為一個特殊后進生群體,自然倍受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關注,與此同時后進生身心也承受著種種無形的壓力,隨之可能產生焦慮、自卑、逆反、抑郁等種種心理問題。特別是一部分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品行有所偏差的同學,相對來說更容易產生種種心理問題。
一、學生學習中消極心理的現狀分析
1、自卑心理
由于低估自己的能力而產生的情緒體驗,也稱自卑感。從小學升入初中,隨著學習的步步深入,內容的增多,難度的加大,加上小學的教學方法是從扶著走到牽著走,較注重模仿,而中學教學方法一般是先領著走,然后放開走,注重找規律,相當一部分初中后進生不適應,再加上有的同學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伴隨而來的是:初一勉強及格,初二紅燈高照,初三無法跟上。屢屢的失敗使部分學生形成了消極的失敗心態,喪失了學習的自信心與健康積極的源動力,出現了自卑的心理定勢:認為自己笨,不是學習的料,即使努力也不會取得好成績。
2、厭學心理
厭學是后進生對學習持有回避甚至厭惡的內在反應傾向。由于教師急于提高分數,簡單地訓練學生,再加上現在的后進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高中,這又一次給學生加上了繁重的作業負擔及升學壓力,使部分后進生產生厭學情緒,認為讀書太苦、太累,并出現厭學心理。這種心理,往往是造成學習困難的開始。
3、依賴心理
現在的獨生子女在家是“小太陽”,幾個長輩都圍著你們轉,大事小事都由父母或爺爺奶奶代勞,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表現在學習上也依 賴老師,學習時常常丟三落四,習慣于問答案、對答案,有時甚至抄襲他人作業。這種依賴的心理勢必導致思想上的消極和滯后,造成學習上的種種困難。
4、受挫心理
目前,由于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一味追求為子女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舒適的生活條件,盡力滿足你們的生活需求;缺少逆境的鍛煉,因而造成后進生的意志力下降。一旦受到各種挫折,就喪失了自信心,退縮動搖,缺乏應有的心理承受能力。
5、逆反心理
逆反是對對方的見解、觀點、要求持否定態度,甚至產生抵觸、對抗情緒。常常表現為后進生對老師和家長的教育、勸導感到厭煩,不配合,不服從,我行我素,消極對抗。有時,教師的批評教育還會導致后進生對教師的反感,進而厭惡教師所教的課,并無端懷疑教師授課的正確性,從而影響學生本身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積累。初后進生這個方面的問題尤其嚴重。
6、恐懼心理
恐懼是一種擔心、害怕、畏懼、緊張的心理體驗。由于初三學業容量多,難度大,對抽象思維能力要求也較高,因此后進生對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還有一些后進生,由于學習目的不明確,把考試分數看得太重,經常在考試中出現恐懼和怯場心理,使考試成績大失水準,從而使這些后進生對學習采取了恐懼、回避態度,最后甚至在認知與智力發展方面也產生了障礙。
二、克服學生消極心理的對策
我認為,上述初三后進生的消極心理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但大多數是由于教育、教學不當所致。因此,作為一名教師,除了努力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之外,重要的是要時刻把握住學生的心理特點,盡可能使后進生變消極心理為積極心理。具體策略有:
1、重視師生情感交流,促進師生間心理相容
有諸多消極心理的后進生,往往內心孤獨冷漠。作為教師要很好地了解這些后進生的心理,找到開啟后進生心靈窗戶的鑰匙。要根據他們個體的不同心態對癥下藥,要滿腔熱情地關心他們,用誠摯的愛,激發他們的自尊心和進取心,以此來彌補他們心靈上的缺陷。做到思想上多溝通,學習上多指導,生活上多關心。中后進生在學習中隨時會碰到一些困難,教師要心中有數,對學生易犯的錯誤,及時疏導。一方面,要不斷調整教學起點,另一方面把后進生看作可以互相交流、彼此溝通的朋友,與他們一起討論,解決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難雜癥”,從而贏得他們的信任,使他們真正對教師敞開心扉,及時提供學習中的困難信息,這樣便可制定出更切實際的教學方法,從而消除后進生學的恐懼、畏難心理。
2、創造成功機會,增強后進生學習自信心
許多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都很自卑、壓抑。作為教師,應積極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能時時處處尊重他們的人格,并通過期待與激勵去引發后進生克服障礙,增強完善自我的內驅力。心理學理論表明:成功與興趣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興趣帶來成功,成功激發興趣。因此,教師應研究成功教育的機制,創造學習成功的情境,使后進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尤其要給過多消極心理的后進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如:課堂上將一些易答題讓他們先回答;討論問題時,想辦法使他們積極參與,注意傾聽他們的發言;對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應不斷地逐層給些暗示,讓他們嘗到“跳一跳能摘到果實”的甜頭。每當他們解題正確或基本符合要求時,就用“你真行”、“進步真快”等語言給以鼓勵,讓他們心靈深處品嘗成功的喜悅,從而改變他們的自卑心理,重新樹立信心,激發學習熱情。
3、激發學習動機,調動后進生學習積極性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學習動機是影響后進生學習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最有意義的就是如何激發后進生的學習動機,使后進生的學習熱情保持在最佳狀態。其一,就是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把教師的“一言堂”變為后進生積極參與的“群言堂”。其二,就是教師要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對教材的藝術加工和處理上,把課堂教學內容轉化成切合學生心理需要的課題,把枯燥的知識轉化為激發后進生求知的刺激物。其三,就是教師還應當采取適當的促進和調節手段,使后進生的求知目標達到指向明確,具有持久性。只有這樣,后進生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實現從厭學----想學----愛學的逐步轉化。
4、建立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網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有資料調查表明:目前,家庭教育好的僅占被調查的8.7%,而問題多的,不好的達70%。這些家庭的不良影響,大大助長了孩子的任性、怕苦、依賴、享樂等心理行為,也造成了孩子對抗、逃避、恐懼、緊張等心理表現。縱觀當今許多家庭對對子女的教育,不是“望子成龍”教育,就是“武力教育”,從而造成了少年兒童心理上的許多障礙。家庭是后進生成才的搖籃,家庭教育是后進生成長的土壤,社會風氣是后進生成長的氣候。所以,學校開展心理教育,必須與社會家庭聯系起來,密切配合,形成整體合力。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后進生的依賴心理,提高耐挫承受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要全面提高初三后進生的學習成績,必須首先培養后進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但它不能只靠一天、一月、一年的時間來完成,也不能只靠一門學科兩門學科來完成,它是一項長期的綜合工程,需要我們每一位班主任及任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重視這種教育,有機地滲透這種教育,那么我們就能在“靈魂塑造工程”中建立卓著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