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孔子的智慧讓“后進生”消失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私學鼻祖。被后世尊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他的智慧集中體現在整部《論語》中,《論語》,國學經典之一,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譽。
1988年,75位若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發表聯合聲明,呼吁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成,必須汲取2000多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孔子思想的偉大。孔子是一個大教育家,他倡導的“因材施教”、“循序暫進”、“溫故知新”、“誨人不絕”、“舉一反三”等教育理念,至今仍然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是新課改最亮麗的風景線。那么,如何使用孔子的智慧讓“后進生”消失呢?
一、用孔子的智慧善待每一位學生
在孔子的眼里是沒有“后進生”這個詞的。毋庸緯言,“后進生 ”
一詞,是由應試教育的“差生”蛻化而來的。辨證的說,“后進生”是一個具有相對性的慨念。除了第一,第二與之相對而為后進。后進也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會隨著學生成長過程的轉變而轉變。由此可見,有后進,才有先進;沒有后進,就沒有先進。它們是互相對立、互相依承、互相轉化的矛盾統一體。孔子主張“有教無類”,無論富貴貧賤,天資優劣愚鈍、等級地位高低,都有受教育的權利。2000多年前,孔子就主張全民教育,并且身體力行,創辦私學,使許多如子路、顏回般家境貧寒的的人也有機會學習,這就鑄就了孔子偉大教育家的地位。孔子認為人的智商是有差異的,他把人分為上智、中人、下愚。孔子說,不學而為上智者,是沒有的,通過學習下愚可成為中人、上智。顏回是孔子弟子中家境最貧窮的一個。按孔子的說法,顏回是下愚者,因為他從不回答老師的問題,也不反駁老師的見解,在眾弟子中,顏回是最沒出息的,孔子也曾說顏回是“朽木不可雕也”。但是,顏回后來竟成為儒家學派最具影響的核心人物之一。在眾弟子中,孔子對顏回的評價也是最高的。由此可見,所謂的智者與愚者是相對的,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所以,孔子認為學生中有差異,是正常的。因為人的智商本身就有差異,有差異就會有差距,但差距不能區分優生和差生。只可能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在侍坐中,孔子與弟子談志向,他從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也不對弟子的觀點作評價。他說:“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由此,我想到我們的班級管理,教師漠視、畏懼、譏諷、另眼相看后進生比比皆是,恨不能把他們拒之門外。因為他們的成在,影響優秀率、及格率、人平分、合格率。在老師的眼里,他們是害群之馬,到處受歧視,分數成了教師評價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一切教育工作都把重心放在所謂的優生上。從而導致這些學生心理上受到嚴重傷害、喪失自信、破罐破摔,由歧視而產生逆反心理,走入社會真的成了害群之馬。孔子從不歧視下愚者,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下愚,是因為對學習沒有興趣,所以,孔子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與弟子談學習、談人生、談志向、談做人……處處在教育學生,但無一處教育痕跡。孔子認為教育學生的最好方法是投其所好、揚長避短。他認為,作為教師看不到學生的長處,是過失;看不到短處,是過錯。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我們要用孔子的智慧善待每一個學生,把每一個學生都看成是未來的人才,平等對待。那么,班級里還會有后進生嗎?
二、用孔子的智慧教育每一個學生成材
1、因材施教。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素質、道德品質對智商有極大的影響;而環境因素、身體素質、興趣愛好極大地制約著思維的發展。因此,人的智商有差異。所以,孔子主張把不同類型的學生分層教學。初級班學初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高級班學高級“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而且隨時根據弟子的學習情況、不同性向,成才的培養方向也有所不同。孔子說: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人,是人就有靈魂、有個性、有情感。而人的情感是不斷變化的,教師要把握其發展變化的量度,把握其質變的緯度。我國教育家葉圣陶曾經就大聲疾呼:要上優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差等生吃得了。葉老是汲取了孔子的智慧,才成為當代教育大師。顯而易見,葉老也承認在班級教學中有差生。葉老曾說過:讓差生轉為優秀,不是看學生的考分是否優秀,而是要看學生的各種素質是否優秀。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人是社會的,學習當然要回報社會。但綜觀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我們的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管理者,都曲解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師者貪功盡利,學生為一己之私欲,領導為一己之名利,忽視教育的社會功能。國家花重資送出國門的嬌子一去不復返,這還不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嗎?因此,我們要汲取孔子的智慧,正視班級差異,承認學生中有智者和愚者,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不搞整齊劃一,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那么,“后進生”在詞典中就銷聲匿跡了。
2、誨人不絕。作為教師,我也深有體會:優秀學生,特別喜愛,因而一切好處惟有他們才能擁有。對差生呢?自然是冷漠、歧視、厭惡,一切好處與他們無緣。而差生呢?因常遭指責,喪失自信,時常與老師頂牛。有時居然使用了家長作風,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僵化。何談轉化?我還深有體會:我的差生到了別班居然變優秀了;當然,別班不要的差生到了我班上也有明顯的進步。我知道這并非是我的教育方法高明,是環境改變了人。我常常反省:為何班上最優秀、最受優待、曾引以自豪的優生,若干年后,見了老師竟如同路人?而那些曾經遭漠視、譏諷、甚至被打罵的差生,若干年后,對老師仍一如既往、刻骨銘心?教育體制、教育觀念、人才觀念成了罪魁惡首。
韓愈說:“聞道有先后,學業有專攻。”在一個教學班里,有的學生悟性高,老師一講就明白了而成為優生;有的學生老師反復講,還是不明白,就成了差生。孔子認為,所謂的優與差,只是聞道先與后之差異而已。顏回就天生愚笨,思維總比別人慢幾拍,老師講的別人都理解透徹了,只有他要過好幾天才恍然大捂。曾子、子路常譏笑顏回:“豎子不可教也。”但孔子說:“成大器者,惟顏回也。”事實證明,孔子的預見是對的,顏回是大智若愚者。古人如此,現代人也不泛其例:偉人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時,數學就不及格,而且他是一個叛逆者,差點被學校開除。由此可見,我們所謂的差生,是我們用自己硬性劃定的行為規范做尺碼,機械的操作造成的。這對學生來說,是極不公平的。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認為,做一個優秀的老師首先得有淵博的知識學問,一個好老師應該愛生如子,舍得傾盡畢生的心血來培養他們。他主張育人要以身作責,終身不厭。對學生的教導,小到生活小事,大到治國的道理,無不反復叮囑,語重心長。這是先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如果我們象孔子一樣,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誨人不絕,終身不厭,還會有后進生嗎?
3、循序漸進。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排不發,舉一隅而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啟發式教學。就現行的教學模式來說,毫無疑問,那些優生,即使老師不太盡職盡責,他們也能考出好成績。但后進生就不盡然。所以我們要汲取孔子的智慧。首先,為他們確定一個由低到高的分層學習目標,使他們時時有成功感,從而增強自信心。其次,課堂教學要有層次性,分層施教,因類而異。第三,作業也要有層次性,由少到多,由易而難。再次,當面批改,當面輔導。給他們一些暗示,讓他們自己去改正;給他們一個微笑,讓他們自信去探索;給他們一種方法,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他們一段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反思。
4、溫故而知新、這是一個彌久而常新的道理。孔子的時代是這樣,在現在仍然意義非凡。總結過去,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只要你回過頭去看,你都會有新的發現。對個人而言,時代要求我們,更新自己。那么,創新的基礎是什么呢?孔子一語道破玄機——溫故。我們大多數人曲解了夫子溫故的真正含義。認為溫故就是一個復習過程,是知識的簡單累加。夫子的溫故是一種體念,一種品味、是一個升華的過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由此可見,溫故是反省、是反思。一個人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很大的
總之,孔子的智慧是無窮的。今天,我們提倡的構建和諧課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都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如果用孔子的智慧轉換我們的觀念,我們的眼里就只有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對于個人而言,生命是無價的,生成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是平等的,那么,后進生、差生就在我們眼前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