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后進生”多一份關愛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睈蹖W生是和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連在一起的。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皆有自尊心,處在成長期的學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與脆弱,更需要老師的悉心呵護。在此前提下,學生才會在一種健康、自由、愉快的環境中接受教育,自覺學習。
《給教師的建議》猶如一面鏡子,讓我明白了教育需要愛。因為不愛孩子,我們經常做一些違反孩子自然成長規律的事,或拔苗助長,或對孩子自身生長出來的各種學習愿望進行亂砍亂伐;因為不愛孩子,我們不會平心靜氣地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意愿,總是毫無在意地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為不愛孩子,孩子出一點差錯,我們就懷疑他們的學習能力,妄加下結論,抹殺孩子的自信心。這難道不是今天家庭和學校教育遇到困惑和痛苦的根源?這難道不是我們成人自身的問題?
此書中有一篇文章提到應該怎樣對待“后進生”,讀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不禁捫心自問:作為教育者,被人們美譽為“靈魂工程師”的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真正關愛每一位學生?在學校里大都存在著這樣的弱勢群體,由于家庭、生活環境、天生的智商等種種原因,使他們的學業不佳,成為校園中不被關心的人,處處低人一等。而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自然成為教師的寵兒、教師關注的焦點、校園中的一等人。蘇霍姆林斯基從心理學和哲學的高度對“差生”進行分析,他認為有一類屬于思維尚未“覺醒”的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激發他的覺醒”。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也就是我國古代孔子早就提出的因材施教。要通過對“差生”進行“有足夠耐心”的教育來喚醒他們……我們是否做到了?對孩子的講話是否耐心傾聽?是否與孩子站同樣的高度談話?對“差生”的良苦用心,那種發自內心的對孩子的愛我們是否擁有過?……常常,工作的忙碌會遮住我關愛孩子的眼神,生活中的煩惱也會麻痹我理解孩子的能力,我猛然發現原來我的愛心是如此的不堪一擊。
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碧K霍姆林斯基的這種教育理論就是給我們每一位教師最真誠的建議和勸告。教師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就是低下身去,和孩子們心連著心,情牽著情,用真誠的愛、熱情的鼓勵成為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這就是愛!讓我們以此為動力,蹲下身來,用愛心去感動每一個孩子,用真情去打動每一位學生。
其實,學生再怎么幼稚,他也有他的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想和心靈 ,他們不是我們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去塑造的蒼白靈魂。多一份關愛,多一份笑容,多灑一份陽光,多播一份希望,給那些“無可救藥”的后進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