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后進生的理解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在近期擔任高二十二班見習班主任期間,開始對班主任的工作有初步認識。我覺得班主任是一個充滿愛的角色,因為班里什么學生都有,不管你喜歡與否,都得一視同仁。對待一些后進生更需要關注與愛。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的“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對后進生的成功轉化,與其說是教師向他們“灌輸”,不如說是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有缺點的一個好人”的道德自信。
吳橋中學是一個縣的重點高中,來這的孩子都想奔個好前程,然而其中肯定有學習成績差,上課愛搗亂,不認真聽講……在跟他們接觸的這一個月中我認識到,轉化“后進生”的途徑當然是很多的,但其基本的教育思想卻應是“民主和個性”的精神。
一、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
愛,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對后進學生來說,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換句話說,我們對后進學生的愛,決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我們真誠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然流露。當我們自然而然地把后進生看做朋友時,這些頑皮的后進生也會不知不忽而地把我們視為“哥兒們”。我喜歡和他們一起吃喝玩樂:在食堂吃飯的時候,我會去找他們一起吃飯;我喜歡和他們一起上體育課,其他人會說我善于給他們帶去歡樂,其實我要說,不是我給他們帶去歡樂,而是他們給我帶來了歡樂;或者說在沒有師生界限的交往過程中,我們獲得了共同的歡樂。
當然,比起其他學生,他們犯錯誤的時候要更多一些。記得剛來十二班的時候,這些個搗蛋鬼天天上課說話,不及時完成作業,每次任課老師都被他們氣的不行,于是這些情況就會向班主任反應。一開始我會向他們發飆,可是后來我發現這樣是行不通的,因此我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氣,“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要時刻記著:不能讓孩子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滅”。
二、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教育者:“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如果一個人只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么就可以好不夸張地說,他等于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的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表現的情況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們只是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
由于在智力水平、行為習慣、知識基礎、家庭背景等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很難再短時間內與班集體同步,于是心靈的悲劇便發生了:自卑自賤但表面上滿不在乎、上課無法聽懂又不得不日復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業往往做不出便胡亂應付自然常常被老師斥罵……我非常能理解他們的心情,我想在這最后的兩個的時間里,盡我最大的力量幫助他們,讓他們每天都開開心心的。不過,他們沒壓力了,我的壓力卻重了。我得想辦法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還不影響成績。
大禮拜回來后,我找了幾個上課愛說話、成績不好的學生談話,我告訴他,聽不懂的話就不要硬逼著自己聽,但是,不準搗亂。因為我知道聽不懂課而又必須坐在教室里,而且還不許做其他事,這對他們來說是多么痛苦的事啊!這些孩子卻日復一日甚至年復一年地在忍受著這種痛苦。我告訴他們,你們可以看別的課外書,甚至可以寫別的作業,可是,前提是,我講過的每一道題——不管你會不會——你都必須用一張紙抄上,下課后給我看。
我不是救世主,我拯救不了他們,我能做的就是讓他們開開心心安心的上好每一節課。
以上可以說是我的讀后感,借鑒書中的部分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