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進生轉化研修心得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基礎不同,每個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每個學校,每個班級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學困生。后進是班級的落伍者,做好他們的工作難度很大,而且后進生常常屢教不改。如果借此而放棄對他們的教育,豈不是有悖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稱號嗎?再說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素質教育核心之一就是面向全體學生,只有全體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才能使得全民族的素質得以提高,只有從實際上消除大量的學困生存在的事實,才談得上面向全體學生。這里我想就我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并結合本次研修的學習成果談談如何賞識后進生,轉化后進生。
一、分析原因,對癥下藥:后進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學生的個性心理發展受諸多方面的影響,不可能每個學生都平衡發展,因而導致部分學生的潛在能力在學習之初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具體表現在一部分學生在智育方面沒有突出的表現,有的甚至處于滯后的狀態。如果開展多種多樣活動,擴大教育評價的范圍,就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后進生形成的原因有性格、興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家庭、社會及學校、班級因素;最具典型的學困生有如下類型:1、學習不得法型。這類學生學習刻苦努力,花費了不少功夫,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可成績往往不與付出成正比,表現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能舉一反三。2、貪玩懶惰型。這類學生生性好動,十分愛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學習的動力,經教育有悔過自新的決心,但一遇到玩,就無法自制,他們依賴性強,獨立性差,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行動,意志薄弱,易于盲目的接受同伴的邀請或參與社會的不良活動;學習只求速度不求質量,對老師布置的作業,常常不認真對待,應付了事。3、知識斷層型。有的學生由于個人的疾病,家庭的變化,社會的不良影響等影響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提高。基礎不扎實,新舊知識難以連接,知識就會出現斷層,后繼的新知識學習就無法進行。4、情感中斷型。這類學生學習過程中常常以失敗者的心態迎接新知識的學習,久而久之,使之缺乏自信心;學生學習信心減弱,學習無興趣,學習情緒低落,從而逐步與教師、同學和家長疏遠,導致學習情感和師生關系的情感中斷。老師轉化后進生就像醫生給病人治病一樣,要分析原因,對癥下藥。
二、轉化后進生生,愛先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很多老師沒有真正地體會到這點。對差生的教育,切記簡單粗暴。首先,要把心交給“差生”。“差生”的形成有兩種:一種是客觀上的屬于智商較低。二是主觀上學習不努力、好玩、不專心聽課,久而久之,后一類差生就更加無視學校紀律,經常遲到、曠課,學習成績一天比一天差。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必須主動接觸他們,親近他們,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知道他們目前的家庭情況和個人的想法,教育他們,做他們的朋友,愿為他們排憂解難,將心比心,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揚長避短,看到光明和希望,才能刻苦努力學習,迎頭趕上。老師們對優等生關愛有加,呵護備至,從座位編排到課堂提問都是優先考慮,而對后進生卻沒有這樣的“禮遇”,常常惡語相對,冷眼相待,或者是對他們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久而久之,促使后進生形成了我行我素、自暴自棄,不求上進的心理,他們厭學逃學,甚至與老師作對。產生這種局面是與老師的態度有很大關系的。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法。據心理學家分析,后進生普遍比較自卑,缺少自信心,處處自認不如別人,性格孤僻,較少與其他同學來往。他們往拄抱著一種破罐子不怕摔的心理,自暴自棄,對老師、同學和父母等人在很大程度上抱著逆反敵對的心理。他們最怕也是最恨別人批評他,歧視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喋喋不休地批評和數落他,學生不但不會體會到我們對他的良苦用心,反而認為是我們在針對“整”他,激發他的逆反心理,起到了教育的負面作用。因此我們必須用真誠去對待后進生,用愛心去感化后進生,幫助學生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重揚理想的風帆。因此教師在與學生接觸過程中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上課充滿激情,對學生一視同仁,特別要尊重和關心“學困生”。對待“學困生”,教師要經常與他們接觸,多參加他們開展的一些活動,找其談心,使他們感覺到教師對他們寄予的厚望,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和責任。俗話說:數子十過,莫如獎子一功。讓學困生明白,學習有困難不要怕,重要的是積極主動與老師配合共同去把學習大道上的障礙物搬掉,使他們親其師,信其道。我們要擺正自己的角色地位,淡化自己的老師權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理解,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摒除師生之間的隔閡,使他們在感情上接受我們。這樣學生就會喜歡你,同時也會慢慢喜歡你所教的學科。
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要幫助學困生找到適合自已的學習方法。大部分“學困生”在學習上思維有嚴重的惰性,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必須使他們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學生興趣,強化學習意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漸克服思維上的惰性,以非智力因素來彌補智力因素的不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分層教學,要創設情境讓“學困生”主動參與,創造機會讓“學困生”表現自己的才能,減少“學困生”學習中的挫折感,使他們盡可能多地獲得老師的肯定、表揚和同學們的贊許。例如:在小組合作中讓“學困生”代表小組發表意見,這樣使“學困生”在小組合作中能注意收集各種信息,回答時是代表小組意見容易獲得成功的喜悅。“學困生”的作業差錯率往往很高,教師批改作業時,不要一看到答案不對就打×,應分析思考的過程是否正確,是否合情,指出對的部分,劃出錯的地方,待其訂正后,再給予評分。如果訂正對了,還可以打優給予鼓勵,為了激勵“學困生”,也可以在他們之間開展競賽,看誰進步快,讓“學困生”感到努力不斷見效,拼搏就會成功,增加“學困生”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
四,善于發現后進生的優點:每一個人都有好的一面,即使是后進生他們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勞動積極,上體育課時籃球打得很棒,我就抓住他們這點去發揮他們的長處,在班會課上表揚他們,對他們說:“其實你們很聰明,只是自己沒有發現自己的長處,把它埋沒了,雖然你們學習差,紀律松懈,但是,只要你們努力,相信你們一定趕上成績好的同學。”因此,每個教師都要善于去尋找后進生的“閃光點”,哪怕一點點的優點,都去抓住它,使它成為指引后進生的一盞明燈,指引他們看見自己的長處,增強對自己的信心,刻苦努力就會成為成功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