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進生形成之家庭教育歸因分析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一、錯誤的學習目的教育。由于家長對子女的錯誤的學習目的教育與引導,從而導致子女成為后進生的。40歲以上的家長多以“文革”后對艱苦歲月的體味去教育子女升學;40歲以下的家長則多以對市場經濟大潮沖擊的體味去教育子女賺錢。在這種教育下,使有的埋頭苦學而不思品德端正,有的苦學不成便自暴自棄,有的干脆不學而去逛市場,與不三不四的人交朋友。
二、父母教育方法不當。一般來說后進生的家長是教不得法,嬌嚴失當。有的家長過分寵愛自己的子女,捧他們為掌上明珠,把他們當作“小皇帝”、“小公主”,嬌生慣養、包庇縱容、放任不管;有的家長粗暴無知,對子女抱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動不動就施加打罵,家庭缺乏溫暖,或家庭成員之間要求不一致,使子女無所適從;有的家長本身道德敗壞,自私自利,甚至縱容子女貪圖享受安樂,給子女灌輸一些“學習無用”的思想等。這就使本來好學的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三、家長自身不完善導致孩子后進。一表現為父母經常吵罵、大打出手,從而導致子女對愛的失落,對生活的失望,性情孤僻,性格暴躁;二表現為父母缺少對人生的正確追求,或追求吃喝玩樂,或迷戀于撲克、麻將,從而導致子女對學習的淡漠,不思進取;三表現為父母生活的不檢點,或追求吃穿打扮,或與婚外戀人廝混從而導致子女不想學。四表現為父母有一方不全,使子女失去父愛或母愛,不能像正常家庭子女那樣能得到家庭的溫暖,從而導致子女冷漠、孤僻、憂郁的性格,對什么都沒有興趣,不思進取,而成為后進生。五表現為父母整天起早貪晚地忙于做買賣賺錢,無暇問及子女的品德與學業,無暇對子女進行教育與輔導;其中有甚者,面對子女的后進竟亮出大把鈔票慰藉、安撫子女,致使有的子女用錢雇用同學寫作業、跑腿學舌,養成好逸惡勞的惡習。
四、封建思想的影響。由于農村群眾受封建思想的影響較深,重男輕女現象十分嚴重,有些家長認為“女孩子早晚都是人家的,念書沒有用”。所以多數家長讓女孩子在家哄小孩活做家務,一到農忙季節女孩子缺席較多。其次農村家長知識水平較低對孩子很少進行教育和輔導,任其自然成長,讓孩子放任自流。
五、隔代撫養。當前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許多父母外出務工,小孩被放在爺爺或外公家,而他們精力有限,老人們教育觀念落后,只是一味的關愛孩子,只是這些孩子依賴性較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刻苦學習,怕用功夫,學習目的不明確。同時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導致這些學生出現許多心理問題,容易產生叛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