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中后進生轉化問題的思考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一般說來,班級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后進生。他們的大多數功課都長期處于困難狀態,對于陌生的英語更是有畏難和消極抵抗情緒,初次接觸英語的后進生更是如此。由于這種情緒的干擾,產生一定的心理障礙,使得他們的英語學習越來越困難。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幫助這些后進生走出困境,重塑形象呢?
一、‘積極’的心理暗示
不論這個學生怎么樣,教師都要能首先把握自己的情感,為其找個未能學好的理由,告訴自己“他能行”。其次,積極的心理暗示,要求學生對自己有信心,“我能行的”。為學生找個沒能學好的借口,實際就是幫助學生找到他學習的癥結所在。口氣堅決得讓他深深的相信,如果他能“痛改前非”,成功就在身旁。在英語的學習中,這個借口可以是學習內容本身等客觀因素。“沒有關系,你剛接觸到英語,慢慢的就會好起來的!”也可以是學生本人自身實際存在的“小毛病”,“你真的太粗心了,這不是你不會!”在表示惋惜的同時,暗中給其施加適當的壓力,促使其進步。
二、‘愉快’的成功體驗
教師對學生不同的“對待”會產生學生不同的自我看待,久而久之形成了學生實際的自我,最終導致學生發展的方向以及程度。表揚與認同感會提高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做到適時和適量的表揚和鼓勵,盡量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呵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使得學生獲得認同感,維持良好的自我感覺和精神狀態。其中的關鍵在于讓學生體驗到“成功”。
三、“適當”的正確打擊
所謂知己知彼,作為英語教師,對于后進生學習和思想的具體動況,要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在營造后進生成功體驗的同時,還需要不時的“潑冷水”,“敲警鐘”,給予一定的正確打擊:后進生在得到成功體驗的同時,往往會有一種滿足感,很容易松懈和自我陶醉,此時他的進取心最弱,外在有得意自滿和課堂精力不很集中等的表現。教師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在必要及時地點醒他,幫助他分析他個人的情況,指出他如此下去的后果,督促其自我反省,做好長期奮斗的心理準備,發倔其巨大的學習內驅力。
四、“自主”的學習意識
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對于課本中的單詞、句型、對話、歌曲等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指導后進生事先做好預習,先聽,對于聽懂的內容,說明學生己經對這些語言進行了吸收;聽不懂的,再要求他們看;看不懂的,再由教師引導學生逐一擊破。其實,對于一個掌握的不錯的學生來說,需要教師幫助學習的內容已是廖廖無幾,大部分的內容都由學生依靠自己的能力逐個吸收了。但,后進生需要的幫助會多一些。而多出來的那些就是該生掌握的不好的地方。教師可有針對性的對此進行輔導和補差。這樣一來,既體現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地位,由學生獨立去聽,去著,去思考的行為,既培養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利于開拓學生創造思維的空間,又有意識的縮短后進生與集體的差距。
五、“正確”的學習方法
每一名后進生的基礎、理解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盡管都是后進生,他們對知識掌握的也不一樣。針對不同的后進生,要因人而異,有針對性的進行個別指導,不可“一刀切”。對于聽力差的,動員家長與老師密切配合,督促學生跟錄音磁帶聽讀;對于單詞背誦有困難的,發動“小老師”,一幫一,以“優”帶“差”,平時上課可傳授一些記憶規律和方法…此外,在教學中,對后進生適當降低難度,從最基礎的知識抓起。作業的布置可采取分層制,本層完成出色的可以跳至上一層,給其以一定的壓力和動力。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后進生的存在是一個不多避免的客觀事實,作為教師,應正確對待后進生的學習、心理,只有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才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學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后進生才能走出學習困境,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英語教學才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