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八)我用什么稱呼你?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有一個很不起眼的小辦法可以讓你在瞬間和學生的距離拉近,多少年來我一直本能地這樣做,從沒有意識到這里面的意義,直到聽到馮恩洪校長在講座時把這個小辦法當成一種藝術之后,我忽然覺得有點暈了,原來樸素的想法還能上升到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高度。
說了半天,是個什么小辦法呢?太簡單了,用學生自己的稱呼來稱呼學生。
平時你怎么稱呼你的學生?我是覺得怎么親切怎么稱呼。正常情況,直呼其名,簡單明了。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對方名字是三個字的,我會喊后面的名,比如“田曉玥”,就叫“曉玥”,省掉一個姓,距離立即拉近了不少,有時又只呼其姓,叫“小田田”;如果是單名,無論姓或名都可以重疊地喊,看哪一個順口,以名的疊音為主,比如“徐丹”,叫“丹丹”。
另一種情況,用學生的互稱來稱呼,即用語言融入學生的世界,和他們打成一片。這里要說一下,你的年齡和輩分比學生大,但不影響你用他們自己的稱呼來喊他們,這樣做班主任并不掉價。過去班里有個學生叫張珩(音:恒),成績好、人緣好,比同齡人顯得成熟,大家都喊她珩姐,于是我也喊她“珩姐”,她第一次聽到有比她輩分大的人喊她珩姐,很不好意思,但是我感覺到她很開心。就是這樣的意外,從來沒有一位老師這樣喊她,勝過了一切美妙的語言。其實,我也很開心,學生能接受老師對她的昵稱,就是對她最大的接受和認可。
第三種情況,用家人的稱呼來稱呼學生。這就更進一步了,用于和我關系特別好的學生。04屆一個和我關系最好的學生,那種好超越了師生的友誼,甚至超越了朋友,她的父母都是公安干警,在千里之外的廣東工作,每年只能和她短暫的相聚,平時她拿我當他的家人。有一次我問她:你父母怎么喊你的?她想了一下,說:也沒什么特殊的,我老媽喊我“丫頭”。好了,以后我就喊她“丫頭”,她給我寫信發信息也自稱“丫頭”,后來她考取了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去英國留了學,現在已經畢業了。她年紀不大,但是在天南海北漂泊了許多地方,而南京是她的最愛,一直夢想著在南京定居,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她的高中在南京度過,這里有她高中的好友,有她的老班。在很多次報告中我都說過:很多人讀了十幾年書都不會碰到一個能啟迪他生命的人生之師。只有少數人有這樣的幸運,這是緣分,但也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我教過的學生數不清,但是有幾個能讓我有這樣的感覺?恐怕也不是很多。類似于“丫頭”這樣的稱呼,只存在于我們之間,跨越了年齡和時空,忽視了身份地位的差別,但又純潔到如白雪一樣晶瑩,是師生關系的最高境界。
第四種情況,給學生起名字。這樣的名字同樣也只有你和他聽得懂,也就是你們那種特定的友好關系。每當你這樣來稱呼他,他就是你的死黨。老師和學生的關系用“好”來描述并不是最高境界,達到“默契”才是最佳。師生關系和諧的要義之一就是你必須擁有一些只屬于你和他之間的故事,那是維系你們良好關系并值得永遠珍藏的美。我班上有個可愛的女孩,人長得很嬌小,我對她其實很嚴厲,像個嚴肅的父親,有一次她上課看雜志,我當場把她的雜志撕得粉碎然后扔還給她;還有一次,因為她晚自習遲到,我硬是把她留到快十一點鐘然后讓她打車回家……但是我有一樣法寶讓她對我又愛又怕,那就是我和她有一個只屬于我們自己的稱呼,我總是喊她“小朋友”,她有什么困難我總是盡力幫她解決,這些關心讓她始終恨不起來。更有甚者,有時她找我幫忙,我無法拒絕,只能嘆息一聲:怎么辦呢?你是我家丫頭啊。上次撕了她的雜志,雖然是她的不對,但是想來對一個小姑娘這樣嚴厲也有點過份。怎么辦呢?我不想做更多的解釋,也沒有找她談心講大道理,第二天我到班上說事的時候,路過她座位的旁邊,一邊說話,一邊看似很隨意地摸了摸她的頭,給她一個微笑,我看到她的眼里也充滿了溫暖,知道她已經不再生我的氣了。從頭到尾,我沒和她說一句話,但是,那種默契,也只存在于我和“我家丫頭”之間,這樣的情感,除了父親,就是老板老班了。默契,從稱呼開始。
說了半天,都是女生嘛,當然了,任何方法都是有一定適用范圍的,女生屬于“易感人群”。對于男生,要有陽剛之氣,用這樣的辦法就不太合適了,但也還是有對策的——直接喊綽號得了,只要綽號不傷人就可以。哥們之間也有稱呼,有男人味的那種,喊得他們聽了很受用,雙哥(名字里有“雙”)、大個兒(兒化音)、大王(姓王,塊頭大,區別于另一個姓王的小塊頭)……你要走進學生中去,聽聽他們是怎么稱呼自己同學的,然后用到你對他們的稱呼上——很簡單吧?這里面可是有大智慧的!
不要小看稱呼的改變,這可是國外專家學者都研究過的改善人際關系入門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