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三)第六感覺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爬山時樹枝劃的……”
“身上的泥哪里來的?”
“剛才爬山時不小心摔了一跤……”
“摔了一跤怎么摔出鞋印子來了?”
“……”(無法回答)
“已經打過了吧?和誰?在哪里打的?”
學生無奈,說了剛才確實打過架了。再問:
“剛才是不是去喊人的?吃虧了,心里不服氣是吧?一定要把面子找回來,對吧?”
“……”
突破口打開,迅速問明情況,展開工作,事態得到控制。你說校長的感覺靈不靈?這是多年從事德育工作練就的本領,能透過現象看見本質,從孩子的一個細微的舉動能窺見他的潛臺詞。
故事還沒說完。我們在現場立即對其進行教育,校長親自談話,一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再告誡此事到此為止,絕不能因為心理不平衡,繼續尋釁報復,把事情擴大化了。
那個男生態度依然誠懇,對校長的話頻頻點頭稱是,并保證絕不會再惹事,一切到此為止。談了很長時間,又吩咐班主任繼續教育并注意觀察,眾人散去。
我總感覺事情沒完,對那個男生的班主任說:今天要注意他,不要讓他離開你的視線。這事沒這么簡單,他雖然答應校長了,但是明天他一定還會招集人馬殺過去,要控制住他。
后來發生的事很簡單,那個男生用電話招集了一些人,和對方約好了時間地點,第二天再次開戰,規模超過第一次。結果,當然是那個男生受到了校紀的嚴懲。但是,有一件事我不知道,那就是班主任在第二天有沒有或者說怎么做那個男生的工作的,因為不在一個辦公室,所以我無從知曉。有的事班主任是無法控制的,但是我們能控制到哪里步,就應該盡最大可能控制局勢,比如,如果明確感覺到那個男孩有事,在第二天就一定要和他寸步不離,把他扣在辦公室,和家長聯系好,放學讓家長來接,如此一直堅持到學生的情緒徹底平靜。如果再有什么事,那也是天災人禍了。過去我班上一個男生,因為無故被人毆打,盡管做了大量工作,處理了當事人,他也保證不再繼續追究,但是我仍然不放心,那天晚上,我想想不對勁,一直用手機保持和他的聯系,不讓他的情緒再次反復,同時我吩咐家長放孩子兩天假,看住他,不讓他到學校來,因為他一旦回到班上,聽到同學刺激性的語言,會再次心理失衡,難保不做出沖動的事,等到他完全平靜下來,他權衡利弊,理智終于戰勝了憤怒,才沒有后續的行動。這是題外的話了。
回到主題,我覺得感覺是可以培養的。產生感覺的前提是反思與觀察。洞察力是優秀班主任的基本素質之一。對事情的發生要有預見性、對事情的發展要有預知性、對事情的結局要有預測性。反思就是回顧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看看還有哪些細節是事前沒有注意到的,還有那些跡象表明事情會發生,還有那些措施是可以早一點采取的,這樣,以后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就知道如何應對了。吃一塹長一智,感覺就是這樣慢慢培養起來的。所以,反思并非事后諸葛亮,而是為今后的問題處理積累經驗。勤于觀察,練就我們一雙火眼金睛,不放過任何可疑的蛛絲馬跡。
第六感覺并非捕風捉影、無中生有,任何感覺的產生都有它的道理,雖然我們當時可能無法說清楚緣由,但是多留個心眼總不是壞事。這種感覺曾經多次讓我果斷采取行動,將危機提前化解,故事很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舉,我總的看法就是不要忽視了一些看似無意義的細節。所以,我經常對學生的行為有一定的預見性,別人感覺很緊張的事,我往往認為沒那么嚴重;而別人認為無所謂的事,我卻往往如臨大敵,一點也不敢大意。我經常會有逆向思維:危險總是在大家不在意的時候發生,而大家都很重視,往往就不會有問題。最后我們再分析一個典型案例,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9月1日,新學期開學報到,某中學校長在給全校師生開會時,初三學生小偉在下面看MP4,被班主任王老師發現,予以批評。第二天的自習課,小偉再次拿出MP4看,王老師遂將MP4暫扣并讓小偉通知家長。此后小偉曾四次向老師請求歸還MP4,但老師沒有同意。放學后小偉在家看書,并無異常。但晚上小偉的父親回來后發現孩子不在家,以為他出去玩了,并沒有在意。晚上九點半小偉仍未回家,這時小偉父親發現了兒子寫的一封信,居然是一封遺書,上面寫著:
“……我永遠是最倒楣的,今天我看了MP4,其實我很想坦白,但是您的嚴厲和不近人情又怎么給我機會?老師發現后就拿我開刀,我無話可說也無顏面。如果您知道了這事,我就是生不如死,還不如解脫。電子書給了我慰藉,也使我越來越脆弱,我的愧疚使我想活下去努力回報你們,但是老師步步逼著我去尋找快樂的源泉。”
小偉的父母感覺不妙,匆匆出門尋找,半小時后一無所獲,于是打電話給王老師。很快,學校校長帶著王老師和另一名老師趕來,一起尋找小偉,直到夜里11時,也沒有發現小偉的蹤影。感覺大事不妙,他們到派出所報了案,一些親友聞訊后也加入到尋找行列。9月21日,在小偉出走19天后投江自殺,遺體被江水沖到下游十幾公里外的江邊。
小偉平時學習成績優秀,為人開朗、活潑,幾乎年年都是三好學生,還獲得過學校獎學金。他樂于幫助同學,做了不少社會工作,深得同學信任,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是,小偉這學期一開學像變了一個人,由開朗活潑變得沉默了。小偉多次說,看MP4上的言情電子小說很是開心、過癮,假期每天都如饑似渴地看。
小偉在遺書中寫到:“爸爸媽媽,我實在是無臉見你們了,你們對我的希望如此之大,而我卻無法回報給你們,失望注定要大。我在這個暑假里沒有事做,便下了些電子書看,沒想到一看就上癮,每天每夜都要看,越看越是開心、過癮。知道為什么嗎?在學校老師只看上了我的學習好,有點能力,對我很嚴格。我的職務多,私事也很多,復習、看書秩序全亂了,老師就說我辦事不力,同學之間關系越來越陌生……”
小偉父母認為校方,特別是班主任對這起悲劇的發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該校的校長則認為:事件不單單是由MP4引起的。按規定老師有權暫時收下學生的東西。小偉上課間偷看MP4被暫扣,是老師出于對何偉同學的關心,希望他好好學習,不要分心,老師的處理沒錯。老師已經讓小偉通知其父母到學校來,所以在這件事的處理上學校并無責任也無過錯。
這就是前不久起轟動全國的因MP4被扣導致初三學生自殺事件。從事件的前半段來看,表面上似乎正如該校校長所說,老師的行為沒有不當之處,孩子想不開自殺是不可預見的。但是我們分析一下,這起悲劇發生前是不是一點征兆都沒有?如果有,那么為什么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沒有注意到呢?
首先,小偉犯錯誤之前實際上有很多跡象表明他的內心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他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從電子書上得到了慰藉。一個在別人眼里優秀的學生卻迷上了電子言情小說,這種沖突已經讓他的內心失衡,他覺得自己已經不優秀了,一旦犯了錯,老師和家長都會否定自己。所以,雖說悲劇是因MP4被沒收引發,但在此之前,他已經對自己失望甚至絕望了。
其次,小偉的MP4被收走之后,情緒是有變化的,比如他不停地去找老師要,目的就是想讓自己看MP4的這種“不好”的行為從老師心中消失,因為他是優等生,不想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而老師并沒有注意到小偉內心的焦慮。小偉也怕家長知道這件事,再有,他的MP4是借同學的,他也不想讓同學因此受到連累。講一句事后諸葛亮的話——如果老師把MP4還給小偉了,就不會發生后面的事。雖然任何人都不會有先知先覺,這種事確實有不確定性,但我們的觀察是不是還應該更細致一點?思想工作還要更積極跟進一點?班主任顯然對這件事的后果估計不足,一方面可能是經驗問題,另一方面小偉一貫的優秀也讓老師失去了警惕。
再次,班主任的行為雖無明顯過錯,但是從教育的細節上講,也存在著“觀察不力”的問題,他沒有注意到學生行為和心理上的細微變化,也沒有及時采取行動,導致最佳挽救時機喪失。前一天發生的事已經足以引起班主任的重視——如果有一樣東西比校長的講話還重要,那我們一定要去思考,這是什么?它的誘惑力大到可以讓小偉無視校長和學校的紀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原因。可惜的是,第一天班主任并沒有行動,第二天在收掉小偉MP4之后也沒有進行教育,只是用了孩子們最怕的一招殺手锏——請家長,這就有些過于簡單了。從結果來看,這是導致小偉離家出走的最重要的原因,當然也就是導致最后悲劇的誘因之一。小偉反復來索回MP4,每一次都是一次教育機會,但是都被浪費掉了。
小偉索要MP4未果,他帶著“請家長”的任務回家,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教師可能因工作忙而忽視了,如果能早一點和家長取得聯系,家長已經了解情況并進行教育了,小偉就沒有機會做內心的掙扎或做出那個付出生命代價的決定了。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心智畢竟沒有完全成熟,在沒有人的疏導情況下完全可能走向極端。此前只要有任何親近的人(父母、同學或老師)開導他一下,悲劇完全可以避免,遺憾的是,沒有人這樣做。
最后,小偉離家出走后,學校采取的行動是比較積極的,但是已經回天乏術,處理這種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將它消滅在萌芽中,一旦出了問題后教師就顯得很被動了。如果還想補充一點,那就是如果尋找的力度再大一點可能會好些,因為從離家出走到自殺,有19天的間隔,如果發動全部力量在此期間能找到小偉,當然也就阻止了悲劇發生。
事實上,我認為,一個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的孩子不會做出輕生的舉動,因為這已經成為他排遣心中煩惱、讓情緒得以宣泄和平復的手段;而小偉這種一貫優秀的學生一旦出走,問題就十分嚴重了,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因為這是反常的舉動。任何反常的舉動背后都可能隱藏著更大的危機。小偉出走前的一些舉動就很反常,但是因為不太“出格”而被忽視,如果小偉在辦公室大吵大鬧,引起老師注意,反而倒救了他。
很多偶然、巧合促成了最后悲劇的發生,如果我們能在任何一個“偶然”的環節稍加留意,事情都有可能向好的方向發展。班主任不應忽視學生的反常舉動。學生任何“不對勁”的表現都足以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所以,我們就要從注意觀察學生的異常舉動開始,培養自己的教育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