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兵法(十六):無形篇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中國人是崇尚兵法的。在歷代文學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因善用兵法而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像諸葛亮,幾乎成為中國人崇拜的智慧的化身。但是我們在研究兵法的應用時,也會遇到一定的提醒,那就是必須注意到兵法的基本前提:雙方處于敵對狀態,彼此間是你死我活的不可調和的武裝沖突;勝負的雙方僅以武力為依據,沒有什么道理好講,正義的可能會輸,非正義的也可能贏;戰爭允許雙方不擇手段,行為上沒有什么限制;戰爭的目的是征服或反征服,死多少人都不當一回事。所以,當把兵法原理套用到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時,我們就得考慮到這個前提可能發生的變化已經由此引起的爭議。
有人說,商場如戰場,于是兵不厭詐,瞞天過海之術就全使出來了;在人際交往中,為了達到目的而不顧過程,厚黑學因此應運而生,并且還常常奏效,一些人屢試不爽。有人以次來否定兵法,否定兵法在軍事生活以外的領域的應用,但是,我想,這不是兵法的實質。兵法是一種思想,不是具體的行為,具體的行為要根據具體環境而變化,這才是兵法的實質。孫子還有一句話,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說得多厲害啊。我們研究兵法,研究學生工作的技巧,就得首先考慮我們這種思想方法的害處或者說是弊端,否則,就難免被人所誤解,以為師生之間也存在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斗爭呢。
兵法的第一個弊端是,既然是一種方法,就無可避免地在某種程度上從它所處的環境中被割裂開來。因為方法是千變萬化的,會因事、因時、因人而異,在現實世界中永遠不要指望有什么固定不變的公式定理去套用。就好像學生學習,死記公式的人大都是學生方法不好的學生,真正聰明的學生是通過理解公式所揭示的規律而記住公式的。因此,常有人問我這種情況怎么辦那種情況怎么辦,我很難給出具體的回答。就是這個道理。漢朝時,有一個地方很亂,有人向劉邦舉薦了一個人前去治理,劉邦召見這個人,問他的治理之道。此人曰,我還沒到那個地方去呢,連具體情況都不了解,哪來的方法?劉邦覺得有道理,就任命他去了。后來,這個人果然把那個地方治理得很好。
兵法的第二個弊端就更“致命”了。兵法是一種謀略,用在別人身上大家都津津樂道,但是,如果用在自己身上,那感覺就不那么舒服了。人的心理都是這樣的,一旦知道別人在對自己用謀略,馬上就會產生反感。所以通常學生朋友看到類似《班主任兵法》這樣的文章肯定要有抵觸情緒,這也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反應。
弊端既然有,就要想辦法去克服。也許有人說,不要用謀略,就不會產生這些弊端。只要我們滿懷一腔熱情,照樣能把事情做好。但是,這只是理想中的情形,現實生活中的教育,并不永遠是那么美好的,純潔的,僅有一顆愛心,沒有工作方法,我們反而有可能會被教育所傷。因為這個世界有規律,人性有弱點,所以必然就存在符合規律與不符合規律的方法,好的方法,事半而功倍;不好的方法,甚至會南轅北轍。
比如說治水。自古以來,治水就是一大難題。有許多失敗的例子,但也有成功之作,都江堰即為一例。我們現在去參觀都江堰,可能會覺得平淡無奇,并不覺得它是什么人間奇跡。岷江水也很溫順,潤澤整個成都平原,締造天府之國之美譽。但也就是這么一個不太起眼的水利工程,卻解決了大問題,以至于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受惠。應當說,李冰之前的太守們也不是不體察民情、也不是沒有愛心,但他們實在是沒有本事,缺少方法。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都江堰是理所應當這樣建的,事實上,直到現在,世界上仍有許多水利專家對其進行研究,而不得不嘆服這是世界水利工程的一個創舉。
所以方法是必需的,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至于兵法的兩個弊端,雖然是由兵法本身所帶來的,但也并不是不可克服的。
三國時,劉備任命馬超為平西將軍,封都寧侯,對他十分愛護。馬超也就大大咧咧地不怎么注意君臣禮節,和劉備說話時甚至經常直呼名字。關羽對此很生氣,請求殺了馬超,劉備不同意。張飛說:“這樣的話,我們應當給他做出禮節的示范?!钡诙欤瑒湔偌w將領,關羽、張飛一同帶著刀恭恭敬敬地站在劉備身旁。馬超進帳,看坐席上沒有關羽、張飛,抬頭見他倆站在那兒侍候,很受震動。以后就非常尊敬劉備了。
于不動聲色之中就使馬超受到了教育,不留半點遺憾與副作用,難怪說張飛是一個粗中有細的人,而且還不是一般的細,是大智慧的細。這是一種沒有痕跡的智慧,是非常高明的智慧。
再舉一個例子。西漢陳平原來是為項羽做事的,后來從項羽那里逃走。一次渡河時,船主見他一個美丈夫獨自行走,懷疑他是逃亡的將領,腰中肯定有金銀寶物,好幾次打量他。陳平害怕,便脫下衣服,裸著身體幫船主撐船,船主知道他沒東西,便算了。陳平巧妙地躲過一場殺身之禍。
所以說,好的方法,應當是無形的。正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種無形表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它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不用強,順其自然,雖然使用了方法,但是別人不覺得,以為順理成章。尤為重要的是,方法與目的是一致的,損害別人利益的方法絕對不是無形的方法。第二:方法融入了個人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我們真誠、自然地使用它,以至于自己都感覺不到在使用技巧或謀略。所以說,最好的方法是沒有形跡可循的,并不是刻意為之,即使刻意為之,也非常自然,不被人感覺到。
唐宣宗因甘露之變而銜恨太監,曾授宰相令狐绹把太監們都殺掉。令狐绹雖然也想誅滅太監,但考慮到其中一些人是無辜的,就秘密上了封奏折,其中說道:“今后對待太監,只要有罪的不姑息,有空缺不補充,這些人就自然慢慢地被取消了?!?
這是一種刻意的做法,但是自自然然解決問題,不用強,又絲毫不露痕跡。
隋朝初的牛弘,史稱“大雅君子”,他的弟弟牛弼,好酒貪杯,經常喝醉。一次醉后竟射死了牛弘駕車的一頭牛。牛弘回家,妻子迎面對他說:“小叔子把牛射死了……”牛弘接著說:“正好可做牛肉脯?!?
干干脆脆的一句話,掃卻了婦道人家的多少口舌。相信牛弘此舉并非刻意為之,而是其胸懷和人格的表現了。
把兵法用到無形的境地,就不會存在與現實割裂的問題。從古至今,熟讀兵書之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運用兵法帶兵打勝仗的將領卻寥寥無幾,那都是因為生搬硬套的緣故。兵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無模可套,無跡可循,其細微之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把兵法用到無形的境地,更不會出現副作用了。因為兵法就是我的行為的一部分,是人的本色,并非虛情假意,口是心非。有人說,待人真誠是最高的謀略,但是這種真誠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否則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蛘呖梢赃@樣說,沒有謀略是最高的謀略。
《老子》十七章有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币馑际钦f,最好的統御者,人民群眾不感到有他的存在;其次,人民群眾親近和贊美他;再其次,人民群眾畏懼他;再其次,人民群眾輕侮他。老子在這里講述了統治或領導優劣的四個層次,或者說也是四種境界。老子推崇第一個境界,用他在同一章里的話來說,就在于其“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就是說,領導者悠悠然不輕易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都說,“這是我們自己這樣做的”。
作為班主任,也應該用這個標準來對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屬于哪一個層次,哪一個境界。有一些班主任,甚至不能讓學生服氣,學生不尊重他而輕侮他,這是最低層次的,這樣的班主任不多,但是依然存在;還有一些班主任,很兇啊,確實讓學生畏懼,但是也就是畏懼而已,屬于倒數第二個層次,停留在這個層次的為數眾多;能夠做到讓學生親近與贊美的班主任我認為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且學生還尊重他,不輕侮他,屬于這樣的班主任應該是有一批的,不管是老教師還是青年教師,我們身邊都能找到這樣的例子;但是依然還有一個最高的境界,那就是讓學生真正的自主、自治,教師無為而治,發揮很大作用,但學生卻感覺不到。
這樣的老師應該是民主型的老師,他起到老師應該起的指導作用,但是更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畢竟,學生的成長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是要通過學生的自我體驗去完成的。學生學會了一樣東西,不再說,這是老師教會的,他會說,這是我自己學會的;學生經歷過失敗取得了成功,卻不再依賴老師或別人的幫助,他會自己尋找原因,總結經驗,他用自己的大腦思維,用自己的思想判斷?!按缴交€漫時,他在叢中笑。”也許我們老師,應當更多的是成為這樣的角色。
要說明的是,“無為而治”絕對不是放任自流,什么事情也不做。漢朝時“蕭規曹隨”的曹參,便崇尚無為而治。當時吏員住的地方臨近他家的后園,一些官吏每天飲酒作樂,聲音都傳到外面來了。曹參身邊的人希望曹參游園時能聽到這些聲音,從而整治一番。誰知曹參聽到這些聲音,反而立即叫人布置宴席,拿來美酒,也同樣這樣歡呼,與那些官吏相應和。于是,左右的人就不再說什么了。馮夢龍評論這個例子時說,曹參是極力繪出了太平的景象,暗中消除身邊人的讒言與無形。
我認為,班主任也要有這種“無為而治”的思想,現在的“治”是為了將來的“不治”,而平時的“治”更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治”,班主任從一開始就要有這種意識。一個老師,當他在班級時學生表現很好,但是一旦離開,學生卻表現很差,不能夠說這個老師的管理是成功的。這是一個思路問題。據說特級老師魏書生常年在外講學,而他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照樣學習很好,班級活動也組織得很好,這便是一個成功的典型事例??梢姡豪蠋熌茉u上特級教師還是大有道理的。
在日常的工作中,用無形的思想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就會打開一片新的天地。試舉幾例加以說明。
例一,幼兒園和小學現在都強調對學生的鼓勵要有肢體接觸。小孩子表現很好,教師看似不經意地摸摸其腦袋或拍拍肩膀后背,以資鼓勵,對學生的鼓動非常大。有些小學甚至提出:今天,你摸孩子了嗎?不能不說是有一定道理的。對于教師來說,一開始可能有刻意的成分,但要力爭做得自然,當形成習慣,與自我相融合時,也意味著教師的教育水平上了一個臺階。
例二,學生成長過程中常常會產生一些錯誤,有些錯誤只是階段性的,教師如果過分追究,反而會起到強化的反作用,反之,適當的容忍和忽視會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學生會在錯誤中成長。教師有時也要難得糊涂,不要總抓著學生的小辮子不放。漢朝時光武帝斬了王郎之后,繳收了王郎的文書,獲得一些官吏與王郎勾結來往的幾千封信件。光武帝一封沒看,會同諸將把所有信件都燒掉了,他說:“讓那些睡不著覺的人感到安穩無憂吧!”這是一種帝王的氣魄與智慧。教師要學會抓大放小,而且放也要放得無形。
例三,對于一些脾氣倔強易沖動的學生,不要指望強行把他的脾氣扭過來,扭是扭不過來的。教師可以不動聲色,有時明知學生這樣下去會碰壁,也不加阻攔,而是默默關注。等到學生吃到苦頭之后,暗中加以幫助或點撥,結果會有效率的多。高明的教師,有時還會人為設置一些陷阱或障礙,讓性格有缺陷的同學去嘗試體驗,然后乘機再進行教育,當然要做的不著痕跡。
例四,教師的真情投入往往是很重要的教育力量。上課時充滿感情色彩的語調,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得牢牢的;教育學生時設身處地的關心,能夠讓學生心存感激;在學生犯嚴重錯誤的時候,一番義正詞嚴語重心長的話語會讓學生痛哭流涕;與學生親近時的童心未泯或者真情流露,則更能夠拉近師生間的距離。這種真情也有可能是刻意為之的,但是一定得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偽的,造作的。于漪老師上課給學生讀一篇感人至深的課文時,會沉浸進去而流出淚來,這種教育的效果是巨大的,但卻是自然的。沒有半點偽造的成分。
無形雖好,做到卻難。要真正實現無形,最最重要的不是技巧,不是方法,而是教師個人的修養,是教師的人格魅力。當所有有效的方法都融入了我的思想和行為之中,我在使用這些方法的時候就會是很自然的,沒有痕跡的,那么,我的方法也就自然是無形的,有效果的。就仿佛世間萬物本來就是如此,一切都是理所應當,沒有什么阻滯,沒有什么別扭,可是就在不經意之間,多少不好的結果卻已在暗中消除了。還是老子說的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赡苈犉饋硎怯悬c玄乎了,但確實是這么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