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有“課程觀”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班主任工作千頭萬緒,沒有固定的模式,如何去做真的很難把握。見識了諸多的優秀班主任后,筆者有一個感受,那就是他們的班主任工作總是一套一套的,有的甚至有比較明顯的體系。因此,筆者有一個感悟:班主任要有“課程觀”。這樣工作起來才會不至于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
班主任工作沒有現成的教材,班主任工作的時候,最好自己開發教材,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比如在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時,班主任可以先收集與感恩相關的資料,然后對學生進行教育。感恩的理由、案例、文章、歌曲、視頻等都可以作為教材,班主任最好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取舍,最好匯編成教材,學生人手一冊,那樣學生就可以經常學習。班主任在這樣不斷的實踐中,逐漸形成比較系統的班主任工作教材,不僅方便自己,對他人更是一個絕好的借鑒。
很多班主任在工作之前,基本上沒有什么準備,很少有像學科教師一樣“備課”的。工作后,他們更沒有“課后反思”。這樣不利于材料的收集、整理、積累,不利于后期的研究與提升。如果班主任老師在開展班級活動的時候,事先備個“課”,把活動的目的、重點、材料、形式、過程等都認真的思考并寫下來,活動的成功率一定會更高,對學生的教育也一定會效果更加明顯。活動后,留下記錄文字,有回顧與總結,這樣對日后工作的開展一定會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班主任如果有“課程觀“后,在工作的過程中,也就是“課堂”上我們就會去設計教學程序,選擇教學方法。試想,如果在開展班主任工作時,我們把每個環節都考慮周全,全方位地提升。那么長此下去,相信我們會逐漸擁有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教材,逐漸有自己的班主任工作體系。這樣我們就距離專業化不遠了。
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老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班主任工作本來應該屬于“課程”的范疇,只是目前大家都沒有這個意識而已。希望廣大的一線班主任老師努力參與到班主任工作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中來,規范教育行為,實現德育工作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