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一、擺正心態,找準學習的切入點——要不要學我問大家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究竟要不要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
敢于肯定,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公開提問,沒有一個老師會大膽地說,他不需要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為啥?怕人詬病啊!即使是非常卓越的老師,為了保持自己謙虛好學的光輝形象,他也不得不說自己需要學習。但是,落實到自己的心窩子里去,大家是否真的把學習當做自己的第一需要了呢?不一定。
在學習別人先進經驗上,我們容易犯下面四個方面的毛病:
1.懷疑一切,對任何人的任何經驗都不信任。總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哪怕是孔子再世,也不過如此而已,我還是比他強三分。因此,每當報紙上宣傳某位優秀教師經驗,他第一個態度就是質疑:是真的嗎?我看是吹的吧。這對他們班有效,對我們不一定。老子比他還做得好,怎么沒有登報?
這樣的老師,你讓他學習,哪怕是現成的經驗擺在眼前,他也不會去看一眼。為什么?他的心已經滿了。心滿之人是裝不下任何東西的,猶如一只已經滿了沙子的容器,您再給他添加沙子,那新添加的沙子也不過是從頂端滑下,它里邊已經不能夠再更新任何內容了。
對這樣的老師,我只提一個建議——虛心。我現在越來越發現“虛心”這個詞語發明得好,虛者,空也;虛心就是首先清理掉自己的成見、偏見,把心靈空出來,這樣你才能夠裝得下別人的意見、觀點、做法和先進經驗。
其實,虛心不僅僅是一種治學的態度,還是一個處世的哲學。虛心之人,總是和良好的人緣、平和的心態、從容的作風、幸福的生活有關;越是虛心的人,越感到自己生活的幸運,越能夠給人一種如坐春風的感覺。相反,一些偏執、自傲的老師生活總不幸福,總是感覺到人人和他作對,總感到處處不如意,關鍵原因就是他成見太深,容不下別的東西。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既然做教育,我們就有相通的地方。無論是外國的學生,還是中國的學生,無論是城市里學生,還是農村里的學生,只要是成長中的孩子,他們就會有共同的成長規律,那些名家成功的教育故事,就會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因此,無論做教師,還是做人,我們都要虛心好學。虛三分之一的心,就能夠新裝人生三分之一的體會;虛一半心,就能夠新裝一半的人生道理;虛整個心,就能夠重新裝得下整個世界!
2.盲目崇拜,對名家的一切做法都堅信不疑。體現在沒有批判精神,缺乏人格獨立,甚至連最基本的常識,都忘記了。比如說,前些年流行賞識教育,某些名家杜撰一個故事,說日本某位心理學家,每天對陽臺上盆栽的花說鼓勵的話、說欣賞的話,結果,那奄奄一息的盆載居然重新綻放,賞識居然能夠使死灰復燃、枯木逢春了!
植物是沒有思想的,它們是憑借著生命的本能在吸收著陽光、養分和雨露,人類對它的贊美和批判,絕對不能夠影響到它們的生存。套用倉央嘉措的詩歌來說,就是:你來,或者你不來,花兒依然開;你欣賞,你不欣賞,花兒依然開;自然界的花草不會因為你的贊美而長高一分,也不會因為你的嫌棄而自矮三分,這是基本常識。但是,當我們提倡賞識教育,并且有人創造了賞識教育的傳奇時,很多老師、很多媒體,就拋棄了這一基本常識,把花兒也賦予了寓言般的靈性了。教育不能夠離開最基本的生活常識,離開常識,就容易走上唯心主義的路子,就會陷入典型的盲目崇拜。
正確的學習態度,應該是熱情地接納一切、冷靜地分析一切、合理地使用有利于我們自己工作實踐需要的東西,變崇拜名家為崇拜科學、變相信名家為相信規律、變道聽途說為客觀分析,做到凡物為我所用、而我不被物所役使。這樣,才能夠在名家的經驗中不迷失自己,在別人的成就面前不輕易地否定自己。
3.急于求成,恨不能全部搬來使用。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種浮躁風氣。我在很多地方講課,發現你講教育思想、講教育理念,沒有多少人樂意聽;但是你講具體工作方法,講具體案例,嘿,下面聽得挺來勁。為啥?老師們就想學那些搬回去就能夠用的東西。哪怕是你講的故事和他們相隔十萬八千里,他們也很喜歡聽。
其實,人與人是千差萬別的,你遭遇的學生也是千差萬別的,脫離了具體的教育情境,脫離了具體的某一個真實的學生,別人有效的方法對您來說就不一定起作用。劉堅新老師前面一段的學習生活,《我為什么總在老路子上走》,失敗的關鍵原因就是生搬硬套,就是照搬照抄,忽略了他自己的教育個性,忘記了他自己的教育特長,離開了他自己的學生實際,因此,別人的優秀總只能夠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甚至遭遇失敗之后就走向另外一個反面,對名家的做法全盤否定。
最適合的做法應該是學會客觀分析,把名家的經驗、寶貴的做法鉆懂讀透,把握名家工作成功的本質因素,然后結合自己的性格差異、知識差異、學生差異,創造性地、靈活運用到具體工作實踐中去,那才是出路。劉堅新老師后面的成功,就在于他冷靜地結合班級實際,學習并采用了適合自己工作需要的班級自主教育管理。
4.學用分離,學習并不能夠改變他的工作實際。老師們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也是三分鐘熱度。聽名家講課,到現場觀察,大家總是陷進一個怪圈——“聽起來感動,說起來激動,想起來沖動,落實起來就一動也不動”。
這其實是一種自滿和排斥,說到底,是骨子里對別人的先進經驗不信任,對自己有能力改變現狀的不信任。抱著這種心態去學習,花費的時間再多,代價再大,也不能夠把學習變成生產力。近些年國家對在職教師的培訓力度加大,教育部專門啟動了國家級培訓計劃——國培,可是,很多校長明明白白地對我說:怎么培訓沒有作用呢?老師們學習回來,和學習之前怎么沒有什么兩樣呢?
當然,校長們也有點急功近利,學習有一個內化的過程,需要等待,我們不能夠奢望所學東西立竿見影地變成實際生產力。但是,學習之前,和學習之后,應該還是要有區別的,盡管你的教育教學手段沒變,至少你的教育思維、學生觀念、切入工作的角度多少要有所改變啊。不能夠今天學習了自主課堂,明天回去了依然是滿堂灌,那樣學生吃力,你自己也吃力啊!
凡物為我所用,用一種謙虛的、開放的、平和的、實踐的心態對待學習,應該是我們廣大班主任學習別人先進經驗的切入點。我們做教師的,要敢于否定自己,敢于和自己過去不良的工作習慣、陳舊的工作思維、僵化的工作模式、死板的工作方法說再見。用學習改變你的生存、工作現狀,對學生來說你就是一個和時代同步、與時俱進的人,就是一個善于接受新思想、享受新生活的人,就是一個和藹可親、和學生沒有代溝的人。這樣的一個老師,就是一個有魅力的老師。
二、明確目標,找準學習的結合點——學什么2010年12月,我和《德育報》社長張國宏在甘肅定西講課,談到老師們的學習心態,他打了一個很好的比方——接水,過于著急,水龍頭扭得很大,結果水急,全部濺到杯子外面去了,杯里所剩不多;不想學習,打開水龍頭卻不接水,結果知識流掉了,自己沒有受益;只有把杯子準確地對準水龍頭,不緊不慢,才能夠接滿滿一杯水。
這個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發呢?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要注意結合自己的實際,找準學習的結合點。但是,遺憾的是,很多老師沒有這樣做。即使是我們案例中日后取得那么大成績的劉堅新老師,他當初學習別人先進經驗的時候,也急于求成,甚至照搬照抄,最后不得不又重新回到老路子上。
第一、他沒有思考搬來的班規究竟有沒有針對性、有沒有可操作性、能不能堅持?從他的自述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班規很多具體條款是“照搬那些教育名家的具體案例的”——這實際上就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每個年代的學生是不同的,面對的問題也是不同的。過去,我們的學生逃學了,他除了游蕩就沒地方可以去。而現在呢?孩子逃學了,可去的地方多著呢!網吧、游戲廳、手機微博……他們有的是事情可做。只要口袋里有錢,一個星期、半個月不回學校都可以,哪怕是宅在家里,也能夠過日子。學生變了,再套用人家過去的管理方法,肯定有不適合的地方。
另外,我還想說一句,幻想借助一紙班規就能一勞永逸,這樣的事情過去沒有,現在也不會有,將來也還不會有的。在依班規對學生進行管理的同時,我們更多的要在規則意識、民主習慣、權力與義務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沒有良好的思想教育做依托,簡單地套用別人的班規是沒有前途的,即使眼前有效,最后還是會出問題。
成功的班主任,總是經常反思的班主任,他們常常在班級出現的各種現象之前,或者之后,深入地思考幾個“為什么”、“怎么會這樣”、“該怎么辦”。只有深入思考了,行事才有針對性。
第二,他忽略了民主治班的真正內涵,忽略了民主治班的前提是讓學生“在民主生活中學會民主”(陶行知),把民主治班混同于聽從學生擺布了。
其實,科學地理解,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制度,對我們教師而言,更是一種教育觀念、一種教育態度、一種教育風格。民主不民主,不是靠我們嘴巴上說的,而是靠我們實際行動中做的展現給孩子們看,讓他們在具體生活中體會到民主。比如說尊重學生的意見,哪怕他們和我們所想的相差十萬八千里,但是人家說得有道理,合乎學生實際需要,我們就要虛心接受,并付諸實踐。我們不要嘴巴上說民主,骨子里卻是專制那一套,表里不一,學生當然就能夠感覺到。
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民主不是萬能的,它有一個不斷完善進步的過程,這一點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效果不明顯,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全盤否決,而應該去多思考“為什么”,然后逐步完善。
第三,他片面理解了賞識教育的作用。其實,賞識教育之所以有效,最關鍵的原因是尊重了“每一個學生”的起點——請注意“每一個學生”這五個字,“每一個學生”的意思是不同的學生成功的標準是不同的,我們不能夠用整齊劃一的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孩子,如果你硬要這么要求,那么結局只有一個——孩子們會直接對老師說:“老師,你還是別憋我們了,我們不行。你賞識的目標我們達不到,還是拉倒吧,你!”
你看,缺乏思考,缺乏反思,照搬就只能夠收到這樣的效果。
那么,面對別人的先進經驗,我們老師們究竟該如何做呢?
一、拋棄成功的表象,學習名家勇于堅持的精神。很多名家一談起自己的經驗,往往過于強調個性,說什么“學我者生,肖我者死”,其實沒有那么玄乎。學者生,肖者也能夠生,再說了,這個肖也有個等級,初學者肖其形,深學者狀其神,最高層次的就結合別人和自己的融會貫通了。每一個階段,都能夠取得一定的成績,哪里會有那么恐怖,“學我者生,肖我者死”呢?做班主任的,就應該大膽地借鑒別人的先進經驗。學生喜歡接受新事務,只要你學來的東西以前沒有使用過,對學生來說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當然,簡單的肖其形不是我們的學習目標,我們應該深入到優秀教師經驗的骨子里,去學習人家堅持探索的精神,不管是形還是神,我們努力去學習人家反復嘗試、堅持探索的精神,這倒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探索是需要堅持的,因為沒有現成的路可走。盡管是別人證明可行的,對您來說仍然可能是第一次。當學習、改革、應用的情況沒有理想的那么好時,我們究竟該怎么辦?很簡單,堅持;只要大方向沒有錯,就應該堅持。只有堅持再次嘗試,你才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教育教學是社會實踐,需要一個反復檢驗的過程。沒有檢驗是沒有發言權的,很多老師成功的做法只做一次,然后就總結經驗。這成功究竟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究竟是靠運氣得來的,還是自己努力的,究竟是哪一個做法對了……他自己心里不清楚。這也就是好些教育教學教改經驗,一總結就成功,一推廣就失敗的原因,他們從終點考慮問題,看到成績才總結經驗,而不是去反復實踐和驗證,怎么會不出問題呢?我提倡無論是學習還是改革試驗,都需要反復堅持實踐,不要遇到失敗就全盤否定,推倒重來。劉堅新老師前期的學習實踐,失敗的原因就是沒有堅持,遭遇了一點點的挫折,或者說風言風語,情況沒有理想的那么好,就馬上否定自己,重走老路。
不到黃河心不死,很多人還沒有到黃河,就早已經死心了,那么,他怎么能夠看到黃河的雄渾與壯闊呢?成績,很多時候,僅僅來源于我們比人家多了一份堅持。
二、透過表面的行為,學習人家民主教育的精髓。其實,魏書生的班規也好,李鎮西的班規也好,核心的教育理念是民主與科學、民主與法制,是現代公民規則意識的培養和建設。他們是在用班規這個游戲規則,給學生一個民主生活的氛圍,培養學生們的民主與法制意識。這是他們依法治班的精神本質。學習他們用班規治班的做法,就要剝開管理的表象,透過表面的行為,深入學習他們教育思想的精髓。
尤其是李鎮西,每一次制定班規,都會把制定班規的過程當做一次民主教育的啟蒙。他們是先民主教育,然后才是規則管理,用規則形成民主生活,用民主生活延伸規則教育。學生已經在這種民主生活中,切身地體會到了法制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因此,他們的班規,不論老師在與不在,總是能夠執行下去。
學他們依法治班,就要學他們民主啟蒙的做法,學他們民主教育的精神實質,這樣,我們才能夠把幕后很多沒有說明的東西學明白,從而學得人家以法治班的真經。
三、剝開具體的做法,學習人家良好的學生觀念。我仔細研究和揣摩了好些名家成功的經驗,我發現名家之所以成功,其實并不是名家的學生特別好教,也不是名家的手段特別玄乎,更不是名家的運氣好,而是名家具有良好的學生觀念。觀念決定態度,態度影響方法,方法成就習慣,一個具有良好學生觀念的人,教育管理方法再差,效果也會有七成。
那么,就會有老師問:我怎么才能夠準確把握人家先進經驗里的值得學習的學生觀呢?很好辦?觀察、分析和研究。孔子在《論語·為政》里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意思是說,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首先去觀察別人做事動機,再觀察他如何達到目的,再去觀察、分析他們做這件事的心態和品性,這樣學習,人家心窩子里的那點想法,哪里還藏得住呢!
比如說魏書生,他開口科學,閉口民主,其實落實到根本,就是他良好的學生觀念——充分尊重學生。他帶學生跑步,跑得動的就跑,跑不動的就爬,還設立一個爬組,讓人幽默的同時,解放了學生的壓力。他讓學生寫作文,人家不會寫的字就畫圈。因此,他的學生,差生也能夠寫好作文。魏書生常說自己之所以成功,就是擺正自己的位置,為學生服務。其實,服務只是一個手段,更關鍵的因素是他心中時刻有學生,一切都圍繞“以生為本”來開展工作——是他良好的學生觀,幫助他成功。
我提倡學人家先進經驗,就要學習人家良好的學生觀。學生觀念好,即使孩子們不聽話,他也不覺得失望、煩躁;他會覺得孩子是犯錯的主,出點小問題很正常,孩子們就是在改正錯誤中長大的。這樣,他就會欣賞孩子,鼓勵孩子改正錯誤,并打心眼里喜歡孩子。您說,當孩子從你的眼神里、從你的語氣里、從你不自覺的動作中都能夠感覺到你的欣賞和鼓勵的時候,他哪里會覺得你的賞識教育是假的呢?當你始終把孩子當作一個平等的大人來看待,有事情真誠地和他商量,出了問題也不會居高臨下地指責,他哪里會覺得你不是真民主呢?
從老師出發來考慮問題,還是從學生出發來考慮問題,是決定我們教師工作藝術的最核心的因素。樹立良好的生本觀念,把自己當成學生,用穿越年齡和空間的思維去揣摩教育實效,用學生的心態去揣摩我們的措施,我們的制度、措施哪里會不受到學生歡迎呢?
四、拋開膚淺的形式,學習人家不斷創新的魄力。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就是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學習人家的先進經驗,也要掌握人家活的靈魂。那么,人家成功的先進經驗活的靈魂是什么?——創新!創新是魅力班主任屢試不爽的吸引學生積極管理的法寶。
考察中國的名班主任歷史,我們就會發現那些著名班主任成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不滿足于當時的教育現狀,致力于教育探索和改革。大伙想想,當全國各地還是在滿堂灌的時候,魏書生的把課堂還給學生,一個星期學完一本書的內容,怎么會不引起轟動?當我們還在用高一2班、高三2班命名班級的時候,李鎮西的“未來班”,怎么會不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怎么會不被學生追捧?民主治班有效,是因為我們的學生以前班主任沒有那么做;賞識教育有效,是因為我們的孩子遭受打擊太多;依法治班有效,是因為我們很多班主任從來沒有讓孩子獨立自主過……當別人沒有創新的時候,有人創新了,管理的效率就來了。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是好奇、沖動、易變、樂于接受新事物,喜新厭舊也是人的通病,我們只有不斷創新班級管理的模式,創新班級管理的機制,更新班級管理的技巧,改變班級管理的花樣,才能夠不斷吸引學生積極跟進。這樣的老師,才是一個永葆教育藝術魅力的老師!這樣的老師,走到哪里,都會受到學生的歡迎。
學習人家對事業的堅持,學習人家良好的學生觀念,學習人家的民主教育理念,學習人家的創新精神,走到哪,我們都不會落伍,走到哪里,我們都不會回到老路子上去。
三、注重實際,找準學習的突破點——怎么學第一個問題回答了要不要學習先進經驗的問題,第二個問題又講了我們要向人家優秀教師學什么,現在我們再來討論第三個問題——怎么學的問題。中國的教育教學教改經驗,一總結就成功,一推廣就失敗,這里面有經驗本身值得商榷的問題,也有經驗實際不成型的問題,但是,更有老師們學習別人先進經驗的時候,沒有合理的分析利用,沒有結合好自身實際,簡單的照搬照抄,甚至依葫蘆畫瓢、結果導致水土不服的問題。
那么,一個明智的班主任,究竟該如何向別人學習先進經驗呢?還是劉堅新老師,我們還是用他后面的故事來說明這個問題。
1.聯系本職崗位需要,結合職業特點廣泛性地學。魯迅在《絳洞花主小引》中這么評價《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其實,作為一個摯愛教育而又喜歡學習的班主任老師來說,心中有教育,眼中有班級,萬事萬物都讀出教育和班級管理的道理來。
劉堅新老師后面的學習,就具有這種特點。他廣泛地涉獵各類圖書,教育學、心理學、哲學、小說、甚至現代企業管理等,他都涉及。偶有所得,便歡天喜地地記錄下來。如他閱讀吳思的《潛規則》,一般人只能夠就事論事的談到清官難做,貪官好做。他卻看出清官和差生被淘汰的社會意義來。他說清官淘汰大不了回去做老百姓,差生淘汰回家,就降低了民族的文化水平。因此,無論如何,他不淘汰差生,對差生的態度,他就如《士兵突圍》里許三多一樣,“不放棄,不拋棄”。正因為他無論看到什么,都能夠學習到有關于教育的部分,都能夠聯系自己的職業實際學,有一種近乎癡狂的學習狀態,結果,他打通了各學科和教育的真諦,明白大道至簡,其實教育管理和做人、做事、做企業,完全是相通的,天人一理,這樣,他的班級管理思路開闊了。在他后期的班級管理里,不僅有魏書生、李鎮西的影子,還有現在比較前衛的課題實驗班級自主教育管理。這些綜合手段的利用,提高了他學習的有效性,真正把學習變成教育生產力。
2.聯系自己工作實踐,結合班級特點繼承性地學。樹立萬物皆為我所用的思想。農村學生膽小,自主性不強,于是,劉堅新老師結合自主學習的一些理念,在班會上對大家說:“長久以來,無論是我,還是同學們,我們都行走在班級管理的誤區。許多同學認為,班級管理是班主任的事,與自己兩不相干;還有些同學認為,班級管理是班級一小撮人的事,即班主任、班干部們的事。這都是錯誤的想法。其實,我們每個同學都是班級管理的主人,我們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班級光榮我光榮,班級蒙羞我可恥。下面,我希望每個同學以班級主人翁的身份獻計獻策,通過大家共同的學習、討論,共同制訂出切合我們班級實際的總目標。”
他的發言一完,班級鬧熱極了,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大家一致通過了班級管理總目標。即:通過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爭取實現班級學風良好、組織紀律井然有序、所有同學的學業成績得到較大提升,班級成長為全校明星班級。他這個做法,既學習了自主教育管理的一些基本理念,又繼承和發揚了魏書生、李鎮西凡事和學生商量的好傳統。如果要說劉堅新老師后面的做法為什么會取得那么大的成績,我想這應該是一個關鍵的因素。
3.聯系自己的生情,結合學生特點創造新地學。學生不同,教育方法也千差萬別。在實施班級目標激勵方法的時候,班級的“紅椅子”專業戶,這是劉堅新老師的獨創,其實就是后進生,他們憂心忡忡地說出了自己的困惑:“老師,您看我成績這么差,會不會給班級拖后腿呢?這樣的目標,我是難以實現了。”他的話音剛落,又有幾個同學坦誠地說出了自己的憂郁。劉堅新老師笑笑,寬慰道:“總目標制訂了,我們所有同學都要鼓足勇氣向自我挑戰,挑戰自己的惰性,挑戰自己的不足。當然,每個同學能力有大小,都有各自的具體情況,班級不可能用一個標準來要求所有的同學,我們還需要制訂分解目標。橫向的、縱向的。”
于是,他們決定以小組為單位制訂學習、紀律、勞動衛生等分目標,組與組之間開展競賽。每一組的情況安排專人記錄,每月統計一次,評出優勝組,期末按目標評出各項最佳小組。這樣,就發揮了管理的游擊小分隊的作用,他們還給自己的小分隊命名,活力一下就顯現出來了。學習借鑒別人的經驗不能夠依葫蘆畫瓢,必須聯系自己的工作實際,創造性地改良、甚至改造別人的先進做法,這樣才能夠真正有效。因此,同樣是自主管理,第二次使用的時候,劉堅新老師班上就沒有水土不服了。
4.聯系自己性格差異,結合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學。我提倡教師學習要根據自身需要,尤其是根據自己的性格、學識和能力差異學習,缺啥補啥。不要盲目跟風,不要急躁冒進。人家外形好看,性格開朗,天生是表演家的胚子,他們的那些硬件我們是學不來的。但是,我們可以學習他們那些不以客觀條件為轉移的人為優勢,聯系自己的特點學習。比如說劉堅新老師其實是一個內向型的老師,本身不善于社交。但是,他注意揚長避短,針對自己平時在個性上的不足,針對性地對自己提出的8點約束,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