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會講故事的班主任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在中學從教多年,我發現意志品質差是當今青少年的主要缺陷之一。娛樂沒有節制,體育鍛煉不能堅持,遵守紀律不能持久,學習缺乏動力,學習熱情忽高忽低-一遇障礙便鳴金收兵,一旦陷入武俠小說、言情小說或者網絡世界之中便難以自拔……馬克思說:“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愛迪生說:“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志就是他的堅強的意志。”可見,鍛造未成年人堅強的意志品質非常重要。可是學生以往無論是從教師還是家長那里得到的這方面的教育都不少,直來直去地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效果肯定不明顯。《讀者文摘》上的一則消息給我啟發很大:很多公司的老總發現,在教育員工、激發員工工作熱情時,無論怎么激動人心的言語效果都不是很明顯,反而給員工講一些成功的故事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為此,很多公司的老總甚至專門參加“如何學會講故事”的培訓。
“講故事”的教育方式對成年人都這么有效,對這些喜歡聽故事的的學生作用就不言而喻了。于是我準備實施我的“故事改造計劃”.
初三的學習是緊張的,開學不久,很多學生受不了這種壓力,叫苦連天,把學習當做苦差,有的甚至抱著“混日子”的態度。作為九零一班的班主任,我意識到:我該“行動”了。第一節班會課上,我一進教室就說:“首先,我給大家講一故事。”原本“面無表情”的學生都瞪大了眼睛看著我,教室里突然變得很安靜。我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26年,英國皇家學院院士肯萊文發現一個大沙漠中有一個叫比塞爾的小村莊,它緊靠一片綠洲,從這里走出沙漠只要三天時間,可是奇怪的是,這里卻沒有一個人走出沙漠。肯萊文問那里的人,為什么不出去?得到的回答是:走不出去。原來他們嘗試過多次,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每次都是轉回到原地來。肯萊文當然不信,他雇了一個叫阿古特兒的當地人,讓他帶路,走了一天,果然又回到了原地。他由此弄清了他們走不出去的原因,原因他們不認識北斗星,在茫茫大漠里沒法準確地判斷方向,所以他們走的路線實際上不是直線而是一條弧線。肯萊文告訴阿古特兒,你白天休息,晚上朝著那顆星的方向一直走,就能走出去了。后來,阿古特兒成了那里第一個走出是沙漠的人。如今那里成了旅游勝地,那里樹立著一座阿古特兒的銅像、銅像的底座上刻著這樣一行文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接著我告訴學生:在我們的生活途中,也有這樣的沙漠,很多人走不出去,并不是因為那沙漠太大,大到我們根本無法走出去,而是我們沒有選定方向。
人要改變命運,創造新生活,除了需要一種勇于追求的頑強精神,還應該選定人生的方向。那么,我們大家的方向在哪里呢?我再給同學們講一個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有個同學,原來成績很不錯,但是由于他不堪忍受初三學習生活的辛苦,還沒有畢業就去讀技校,讀了一年后就去打工。可是過了不久,又回到了我們學校。他說:“到社會上才知道知識的價值。在我打工的地方,有學識的人,他們的生活和我們工人完全不一樣。他們每天工作是八小時制,而我們,通常是工作十二小時以上;他們雙休我們還要加班;他們做的大都是管理、產品研究,要么到處轉轉,要么坐在電腦前,看起來很輕松,而我們要像機器一樣,一點都不能馬虎,常常是精疲力盡;他們的薪水是我們的幾倍;甚至連吃飯的地方都不一樣……所以,我下了決心:再回學校把書讀好!”
學生聽得聚精會神。我說:他就是上個星期到九零三班的李文同學,同學們下課后可以和他交流一下。學生聽完議論紛紛。我趁機說:通過李文同學的事例,同學們現在看清方向了嗎?學生都沉默下來了。接著,我又給學生講了個故事:美洲鷹生活在加利福尼亞半島上,由于美洲鷹的價值不菲,在當地人的大肆捕殺以及工業文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下,美洲鷹終于絕跡了。可是,近年來,一名美國科學家,美洲鷹的研究者阿-史蒂文,竟在南美安第斯山脈的一個巖洞中發現了美洲鷹。這一驚奇的發現讓全世界的生物科學家對美洲鷹的未來又有了新的希望。一只成年美洲鷹的兩翼自然伸展開后長達3米,體重達20公斤。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就是這樣一種馳騁在海洋上空的龐然大物,竟然能生活在狹小而擁擠的巖洞里。阿-史蒂文在對巖洞的考察時發現,那里不滿了奇形怪狀的巖石,試驗與巖石之間的空隙僅0.5英尺,有的甚至更窄。那些巖石像刀片一樣的鋒利,別說是這么大就是一般的鳥類也難以穿越,那么,美洲鷹究竟是怎樣穿越這些小洞的呢?為了揭開謎底,阿-史蒂文利用現代科技在巖洞中捕捉到了一只美洲鷹。他用許多樹枝將鷹圍在中間,然后用鐵羹藜作成一個直徑0.5英尺的小洞讓它飛出去。美洲鷹的速度迅速無比,他只能從錄象的慢鏡頭上細看,結果發現它在鉆出小洞時,雙翅緊緊地貼在肚皮上,雙腿卻直直地伸到了尾部,與與同樣伸直的頭頸對稱起來,就像一截細小而柔軟的面粉條,它是用以柔克剛的方式輕松地穿越了羹藜洞,顯然,在長期的巖洞的生活,它們練就了能夠縮小自己身體的本領。
在研究中,還進一步發現,每只美洲鷹的身上都結滿了大小不一的疤,那些疤也跟巖石一般堅硬。可見,美洲鷹在學習穿越巖洞的時候也受過很多傷,在一次又一次的疼痛中,它們終于鍛煉出了這套特殊的本領。
我說道:千萬年來,動物與人類都在為生存而戰。如果想不被淘汰,就得像美洲鷹一樣,以改變自己的方式,適應不斷變化的生存環境。盡管“縮小”自己的過程千難萬險,甚至流血流淚,但只有勇于“縮小”自己,才能擴大生存空間。人不可能都生活在自己的意愿之中,只能是生活在對環境的適應之中。我們現在的生活很苦很累,那是為了我們日后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做好充分的準備。同學們認為,我們應當吃苦嗎?
學生此時顯得有些激動,紛紛在下面小聲議論著。我想,我要趁熱打鐵,最后,又給學生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三個砌墻工人在砌墻,有人看到了,問其中一個工人,說:“你在做什么?”這個工人沒好氣地說:“沒看見嗎?我在砌墻!”于是他轉身問第二個人:“你在做什么呢?”第二個人說:“我在建一幢漂亮的大樓!”這個人又問第三個人,第三人嘴里哼著小調,歡快地說,“我在建一座美麗地城市。”
我又說:我想第三位砌墻工人的命運大家可能會猜到,他成了前二位的老板。在快樂中做事,以積極地心態去面對平凡的事情,用感恩的心去對待自己身處的環境,哪怕你現在只擁有一個砌墻鏟,你也要感謝命運----原來它是上帝有意送來的。用心體味人生,在簡單中自然會創造出輝煌的成就。姑且不論三個人的命運如何,單是看到第三個人工作的態度就非常令人欽佩。如果都象第一個人,愁苦地面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我想再好的事情也不會有什么成效;而同樣平凡的事,一樣的看似簡單重復,枯燥乏味甚至很辛苦,有人卻能以快樂的心情面對,在平凡中感知不平凡,在艱苦的環境中構筑自己的夢想,我想又有什么樣的困難不可以克服呢?面對學習也是這樣啊!
這一節課,我通過講故事,先讓學生明白學習的意義,找準今后努力的方向;然后,告訴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要有堅強的意志力;最后,通過故事啟示學生要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節班會課后,學生精神狀態有了很大改變,我感受到了他們都在默默的努力。我感到由衷的高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不斷收集一些小故事,每當學生思想出現偏差,我就對“癥”下藥,而且往往“療效”顯著。
后記:利用故事對學生進行教育,關鍵在于:第一,要精選故事。所講的故事必須寓意深刻,耐人尋味,還要生動引人,并且要有很強的針對性,深淺程度要符合學生年級、年齡的特點。第二,要做好鋪墊。不是為講故事而講故事,據此必須渲染好氣氛,奠定好基礎。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故事不宜太長,最好是短小精悍。故事涵義可讓學生自己體會,不用說得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