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撐起一方快樂成長的天空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班級是孩子成長的搖籃,這里應該有他們童年的歡樂,有他們最初的夢想,有他們響亮的宣言;這里應該留下他們激情的喝彩,留下他們成長的足跡,留下他們最美的記憶……
讓每個孩子自主發展、快樂成長,幫助每個孩子獲得成功,是所有班主任孜孜不倦的追求。那么班主任該如何激發學生的潛能,促使孩子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呢?結合當班主任的體會,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給學生一個前進的目標
“目標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除了讓孩子們討論制訂班級的共同奮斗目標以外,還應該指導每個孩子制訂合理的個人奮斗目標。因為,每個孩子能力、性格等各方面的差異,會使他們各自在班中的地位有所不同:能力強的,各方面表現突出,自然而然就成了“核心人物”;性格內向的、對自己缺乏信心的,常常是班級事務的旁觀者,久而久之就成了“次要人物”。長此以往,班級的整體精神面貌會受到影響。因此,引導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前進目標”十分重要!
指導孩子制訂個人目標首先要有針對性,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要讓孩子在不斷的成功中找到自信;其次,目標要帶有階段性,每個階段時間不宜太長,可以是一天的、一周的、一月的;第三,目標要有可行性,能夠在具體的行動中檢查落實。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把制訂個人目標與評選值日班長、學校的“雛鷹爭章”活動相結合。每天評選當天表現最突出的學生為第二天的值日班長;每周學生根據自己的表現來選擇爭章內容。爭章成功,就在黑板報“爭章在行動”欄目中表彰。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獲得成功。
由于爭章不僅看成績,更注重態度,因此,一些原本有“畏學”思想的學生為了爭到“勤學章”,每天很早就到校參加早讀,逐步養成了良好的早讀習慣,成績也得到了提高。
因為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一些以往缺乏機會、缺乏自信的學生也開始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并逐步樹立信心,有的還參加了班干部的競選,班級里呈現出你追我趕、積極向上的氛圍。
在學生個人目標逐步提升的過程中,班級整體目標也在步步更新。長此以往,當每個孩子將目標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后,便會對他的行為起到積極的推動和導向作用。
二、給學生一個爬上去的階梯
“成功是前進的動力。”
班主任不妨為學生設立一些成功的“階梯”,讓孩子們在進步途中既能“登高望遠”,又能“拾級而上”勇攀高峰,從而獲得“成功登頂”的喜悅。
首先,這個“階梯”的設立盡可能是公平的,對于每個學生而言,它應該成為墊在腳下“摘果子”的那張椅子;其次,這個“階梯”的設立要以尊重為前提,所有付出勞動取得的成功都是值得尊重的。
學校的最高獎項是“標兵”。有些學生無論是學習還是行為習慣都較差,按照規定是不可能獲得“標兵”榮譽的,可從他們每次參加表彰會時渴望的眼神中,我能感到他們內心的羨慕——他們也渴望得到這樣的榮譽。于是,我在班里設立了“進步之星”“每周一星”“班級標兵”等等。
班里經常評選學習、勞動、行為規范等方面的“進步之星”,并通過“家校路路通”及時向家長發喜報;每周評選“每周一星”,在班隊會上隆重表彰某一方面有進步、表現突出的學生。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熱情高漲,覺得成功離自己并不遙遠,其實也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那么簡單,不知不覺中便改掉了身上的一些壞習慣。
一學期下來,每個學生都看到了自己的進步,有十余人被評為“每周一星”,有兩名學生成功晉升為“班級標兵”。這項措施使班里的學習風氣、學生的行為習慣有了很大起色,我在班級常規管理方面也省了不少心思。這些成功的“臺階”,讓孩子們有了向上的動力,更讓他們有了一個繼續努力的新高度。
三、給學生一個表現的舞臺
“給我一個支點,我能用杠桿撬起地球。”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集體中需要得到認可,需要在成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欲望。有的孩子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甚至不惜以破壞為代價,上課時插嘴,下課后惹是生非,搞得老師一直圍著他轉。所以,班主任要對有這類表現欲的學生進行引導,及時給學生創造表現的機會和展示自己的舞臺。
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我班設立了各種“舞臺”,給每個學生表現、展示的機會:設立了“習作展示”,凡發表的作品(包括圖畫、鉛筆字、剪貼等)我都在一旁貼上作者的照片,發給學生榮譽證書;在晨會和班隊會上有“才藝展示”,朗誦、樂器、講故事、唱歌、模仿秀、跆拳道……讓表演者從同學的掌聲中獲得自信、獲得自尊。
我班曾有個令老師們頭疼的“調皮大王”。我了解到他有畫畫的特長,就在“習作展示”開辦的第二期發表了他的作品,趁著他激動的當口,我鼓勵他拿出畫畫的勁頭來學習,結果他迷上了寫字,字越寫越好,學習態度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舞臺”不僅局限在班級,我還把學生好的習作、日記對外投稿。曾有一位學生討厭寫作,有一次,我發現他的日記中有一句話寫得與眾不同,我抓住時機在評選每周“進步之星”時提出表揚,并對他的日記進行了修改,然后投寄出去,沒想到,在市廣播電臺“紅蜻蜓”欄目中播出了。現在這個孩子非常喜歡寫作,經常和我交流寫作心得,同學們也喜歡向他請教經驗。
小小的習作展示,短短的晨會表演,成了學生們你追我趕展示特長的舞臺,喚起了學生的進取心和內驅力。一學期下來,學生在班級發表書畫、文學作品50多幅(篇),在電臺、各級報紙雜志發表文章20余篇,平均每人都有一兩次發表機會。班隊活動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內容精彩紛呈,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各項活動的積極性,增強了班級凝聚力。
四、給學生一個有力的支撐
“班級是我家,溫暖你我他。”
班級對于學生來說,不僅是學習的場所,還應該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而班主任就是這個“家庭”的重要成員。對于特殊家庭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班集體的溫暖。
我們班有一位學生父母離異,家境困難,她總有一種自卑感,平日少言寡語。在學校“讀書節”活動中,她一個人在座位上發呆。為了給她“家”的溫暖,我發動全班同學為她捐款買書。在贈書儀式上,她捧著兩套精裝圖書哭著說:“謝謝大家對我的幫助。”下面不少學生也在掉眼淚。學生們在活動中明白了“施愛”和“被愛”的真正含義。
從此,我總能看到她悄悄地為班級做好事,課間也總能看見她與同學一起游戲時開心的笑臉。老師、同學的關愛,成為她努力向上、擺脫生活陰影的一個有力支撐。
團結、向上的班風在這樣一次次活動中悄然形成了。有了這樣關愛、和諧的班級氛圍,班級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就成了“溫暖的家”。
“一個目標、一個階梯、一個舞臺、一個支撐”,這四根柱子,為我的孩子們撐起了一方快樂成長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