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與家長溝通的體會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如今,當教師難,當班主任更難。在小學的階段,教師與家長接觸是比較頻繁的,但家庭教育觀念不同,每個孩子、家長的性格不一,管理方法不一,對孩子的期望值也不一樣,正所謂眾口難調。能積極配合老師共同教育孩子,也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送到學校,交給老師,自己就什么責任都沒有了,而且他的孩子因為年齡小,怎么搗亂,怎么犯錯都很正常,而這都是因為老師教育的不好。老師不僅要為她的孩子思想、安全、學習等等負全責,而且不能有時無論班主任怎么努力,家長總會有不滿意的。久而久之,難免產生矛盾、積怨,甚至產生對立,嚴重影響班級工作的正常開展和家校關系的和諧。因此,與家長聯系溝通也要把握技巧。
一、與家長溝通,先以禮相待。
當有家長怒氣沖沖地來找你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家長讓座,再給他倒一杯水,然后才開始談事情。而且效果很好。曾記得一年級搬家的時候,因為一個孩子記不得自己的座位,恰好教室少搬了一套桌凳,他被別人攆起來后一時沒有座位。家長來接孩子時正好看到全班只有自己的孩子站著,便怒氣沖沖地指責我:“為什么讓我孩子站著。”說話的語氣非常強硬。我解釋了幾句他還認為我在狡辯。我把他請到辦公室,先搬了一張椅子給他坐,并倒了一杯水給他,當我把水送到他手里時,家長本來緊繃的臉已勉強地露出了一點禮貌的笑容,這時再請他的孩子向家長說明,家長反而不好意思起來。
第二,與家長溝通要實事求是,也要講究方法。
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長的文化水平,素質,教養不同,難免會遇到一些“護短”的粗魯家長,那就必須講究語言的藝術。多數學生在學校做了錯事之后是不會向家長坦白的,反而說別人怎樣錯,老師又如何袒護那些同學,這往往引起家長的誤解。所以班主任應該在家長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用征求意見的態度,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駕馭好批評的藝術,用愛心感化家長,使他能理智地與老師一起解決問題,工作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陳某是我班的調皮鬼,時常影響其他同學。有一次又將同學的東西弄壞了,可是他的家長卻硬說是其他的同學先影響他孩子的,可見他的孩子回家沒有說實話,家長又袒護自己的孩子。面對這樣的家長,我沒有馬上指責他的孩子。而是先和他聊聊孩子最近的表現,肯定他孩子的進步,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對他孩子的關愛。然后再和他談談如何讓孩子表現的更好,從而引出這件事,以此事來分析。這位家長也謙虛接受了,并且回家也對孩子進行了教育。后來,學生的進步也很大。事實表明家長能理智地中肯地教育好子女,那么,他的子女在學校的表現也會相對較好。所以,班主任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既要實事求是,也要講究方法。
三、與家長溝通,報憂也要報喜。
平常我們聽到最多的是:“哪個孩子不聽話了,打個電話給家長說一下。”可我很少聽到說:“哪個孩子有進步了,打個電話給家長說一下。”長此以往家長只要一聽到是老師的電話,直接反映就是我的孩子在校不聽話了。可我認為孩子不聽話可以告知家長,但更多地要把學生的進步告知他的家長,尤其是他的孩子確實取得了比較明顯的進步或成績后,這是你和家長的溝通也尤為重要。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哪個家長不喜歡聽到自己孩子進步的消息,如果你把喜訊帶給家長,下次他就希望你多跟他聯系,這樣學生高興、家長高興,何樂而不為呢?
我班的王某,人比較調皮,可干事情很積極,我經常對他鼓勵,成績也有一定進步,有一次,我打電話給他,告訴他孩子進步較大,他父親聽后高興的不得了,對我千恩萬謝,又讓他的媽媽打電話感謝我。孩子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更加積極上進了,期中考試還進了班級前10名呢。
四、與家長溝通,應站在家長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在學校,學生難免會發生磕磕碰碰的事情,當學生不慎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時,作為老師一定要站在家長角度去考慮事情。上次我班楊旭鵬在上體育課時,不小心被武志強同學撞倒了,大胖墩的屁股正好坐在瘦小的楊旭澎的頭上,頭皮上立刻起了包,還印出雪來。雖然情況并不是很嚴重,但鑒于傷在頭部,于是在了解清楚事情發生的始末后我馬上打電話給孩子的媽媽,后來我跟她說:“醫生說沒關系,你在家里再留意一下。”第二天早上又打電話詢問孩子情況,家長沒有說過一句埋怨學校的話,反而因老師對孩子的關心而非常感動。我想,我也是一名家長,只要站在家長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很多事情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總之,在今天,由于家庭中孩子的數量越來越少,由于社會的種種原因,學校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越來越艱巨。我們面對的是幾十個孩子,而家庭中,兩個家長甚至幾個家長面對一個孩子,這一教育資源對孩子的影響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讓家長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與家長溝通、交流將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成為重中之重,如何與家長溝通,直接關系到我們對學生的教育,也關系到我們老師的工作能否被家長肯定,這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