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班主任教室后辦公”看小孩自律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講到小孩子自律的問題,想起一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研究者給一些四歲的孩子每人發一個蘋果,然后告訴他們,如果你們能忍著不吃這個蘋果,那么過一會,你們還會得到另一個,作為獎勵。在研究者離開的時間里,有的孩子忍著不吃,有的孩子忍不住吃了。若干年后,實驗者對這些已經長大的孩子進行追蹤調查,發現能忍著不吃的孩子,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更有成績,情商也更高,而那些不能忍耐不能克制自己的孩子,他們的人生命運就不那么樂觀。
這說明孩子的自律能力對他未來的發展影響很大。那么應該如何培養小寶寶的自律能力呢?小編有以下幾點建議:
1、讓小孩學會承擔責任
培養寶寶的責任心,可以從日常小事做起。比如孩子做完作業后讓他自己整理書桌,吃完飯后幫著收拾一下碗筷,家里的地面臟了拿拖把去給擦干凈,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孩子這些事情做的多了,做習慣了,他的責任心自然就培養起來了。家長也可以適當地讓孩子品嘗一下不負責任的苦果,孩子如果一而再地受到了自然后果的懲罰,他自然就會提高警惕,下次做事情的時候自然就不再會馬馬虎虎、草率了事。
2、教育孩子遵守規則,即使是“玩游戲”也不例外
在家中設立一個合理的約束、限制的規范,這是管好孩子的一個重要開端。在執行過程中,家庭成員要盡可能行為一致,保持公正性。不能讓心情、天氣等成為家長破壞規則的借口;在你想加強約束時,要避免使用威脅,尤其是一些不切實際的威脅,孩子會很快想到您根本不會那樣做。
當然,如果孩子的反常行為的確情有可原的話,還是可以靈活處理。家長可以適當放松,讓孩子明白你知道他們的感受,但并不意味投降或是接受他們的行為。
3、讓孩子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
協助孩子制作一個時間表吧,讓他自己決定,該幾點起床、起床后首先要做什么、吃完早餐后又該干什么,什么時候做完作業等。剛開始實行的時候,孩子會有困難,家長可以適當放松,過于求成只會讓孩子很快失去耐性。哪怕孩子只完成了時間表的一部分,家長也應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有信心的堅持下去。
寶寶的自律能力從本質上來講是處于他們內心意愿的一種行為,自律行為的形成要經過一系列的過程,而最初的階段就是:他律。在他律的基礎之上,有選擇性地接受外部影響和要求,進而轉化為內心的道德需求,再進一步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真正做到有效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行為。總之,要朋友寶寶的自律能力,要真正有效地激發出他們的內在積極性,一昧地“他律”是無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