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遇到愛:走出班主任工作的困境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畢業六年以來,連續三年從事班主任工作,而上一個學年,無論從班級成績,學生的認可程度,還是自己的水平的提升,以及學校的評價等等來看,都是班主任工作的低谷。
前兩年班主任工作,既有自己的榮譽,也有學生的認可,更有成績和學校的高度評價,而且整個過程,自己是快樂的,充實的,享受的。沒有想到,自己會走入事業的低谷,而且是整整一個學年,也許是因為職業的疲憊,也許是因為家庭的負擔,也許是因為學校的工作環境影響了自己的心態。
于是,作出了一個決定,辭職不做班主任了,想靜下來思考一下未來,同時也讓自己疲憊的身心得到適度的調整,還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照顧幾個月大的小女兒。身邊的朋友一再勸告我,從哪里跌倒,再從哪里爬起來。
我執意自己的決定。
也許是上天要考驗我,剛剛歇息了兩天不到的時間,最終又飛了回來,落到了原地。于是,從暑假開始,又開始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那段時間,心情是非常的復雜、沉重,而對班主任工作的思考和實踐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在工作中不斷的反思,在反思中探索,正如李鎮西老師所講班主任工作不要重復自己,要不斷超越自己;同時也在調整自己的心態,王曉春老師在他的書中闡釋了做班主任的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也以此不斷的勉勵自己,哪怕有再多的繁瑣的事情和不順心的事情。
短短的一個暑假的付出,終于了有了回報,班級工作有了起色,開始走向了正規,班級成績也大幅度的提高。
而9月10日這一天,我是最幸福的一個人。雖然晚上身邊的很多老師去參加酒店晚宴,我留守。但我是幸福的!原來,班上的同學從8月就在準備送給我的教師節禮物——一個厚厚的筆記本寫滿了班上同學的留言。
序言是這樣寫的:
“懷著忐忑的心情為這紀念冊寫序,謹將我們的心聲,肺腑之言說出來,以表達我們對班主任的敬意與感激。”
“高二一年猶如白駒過隙,匆匆而過,僅留下我們曾經的歡笑與淚水。班主任,在我們這段回憶舞臺上,一直扮演著讓我們又愛又恨的角色。曾記否:他恨鐵不成鋼時那嚴肅的臉龐;他掙扎在校紀與人情之間時無奈的臉龐;他炎炎夏日教書育人時含滿額鬢的臉龐;他喜為人父時那憔悴又歡悅的臉龐;他欲要與臨戰高三的我們離別時的不舍的臉龐…”
“他,一直沒有將自己的難處在我們的耳邊提起,我們還一直風涼的認為,他不過是一名忙碌的80后教師。當昨夜他的同窗說出了他背后的心酸,多少人默默的為他低頭流淚。”
“他,是站在我們這群待成功人士身后默默支持我們的人。值得感恩,也應該感恩。他給我們的付出,不是那幾千元工資能衡量的。我們的懂事與出息,才是對他最好的回報!”
“謝謝你,老師,高三,咱們拼了!”
十九班全體好孩子
一句句飽含深情和祝福的文字,勾起了我的回憶,不知不覺中,淚水悄悄滑落。其實我也很內疚和慚愧,因為高二一年的班主任工作和現實中的我并不如他們所寫的那樣完美,但識他們能諒解我,孩子是多么的可愛哦。李鎮西老師提出班主任要有顆童心,能夠和學生融為一體,其實在現實中,我想,工作中很多的時候是有意無意的拉遠了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但是我們的一言一行是逃不過學生的眼睛,女生鄧XX寫給我一張小紙條:
“老師:happy teachers day!”
“您已經帶我們有一年多了,很多同學您已經了解了,你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你本人很悲觀,但有些動作卻很天真,哈哈,就像有時候搔腦袋的動作,其實很可愛。”
作為班主任,在學生面前,我們不需要偽裝什么,我們也需要表達。
作為班主任,在學生面前,我們需要“童心”,明朝離經叛道的思想家李贄在《童心說》里面寫道“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班主任需要“童心”:童心能夠把人最本真的那一面顯現出來,童心能夠拉近我們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童心能夠使我們以更好的心態面對問題學生、處理學生問題。
班主任在漫長的、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往往會把自己的“童心”用陳舊的套子裝了起來,以至于在工作中,不能擺正自己的心態,不能降低自己的身份去思考學生問題、去處理學生問題。在繁瑣有加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們也會慢慢的喪失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感。我們在面對學生的時候,會煩躁,冷漠,處理問題也會變得簡單甚至粗暴。電影《高三》中有一個片段,臨近高考僅有十多天了,班上的一個學生要出走,班主任最后在一家小餐館找到了他,與他做了交流,并建議該生像以前那樣去拜拜神,看看有沒有效果,這位學生聽從了老師的建議,最后也參加了高考。王老師讓人敬佩的有兩點:一是他的敬業精神和工作激情;二是遇到問題能夠平和的與學生平等對話,而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動輒給學生戴帽子、上枷鎖。這樣的老師,能不得到學生的愛嗎?
任何類型的學生都有他的可愛之處,都會在不經意間表露他的純真,如果我們能夠細心和耐心,我們與學生會在彼此的心靈深處形成共鳴,讓愛的雨露去滋潤彼此。
幸福感是源自內心,希望它在我們心間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