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起點,巧循原則,恰當定位班主任角色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第一印象是學生對老師的第一次最深刻、最清晰的直觀感覺,它將長時間 銘刻在學生的心靈中。每一個學生,無論是優秀生還是后進生,對一個新的老師,尤其是對班主任都會產生某種期待與渴望。這是一個七年級新生在新學期第一次作文中,寫的開篇:“第一次邁進中學的大門,我就想:我的班主任會是什么樣子?溫柔嗎?風趣嗎?……會和小學的班主任一樣嗎?于是,我帶著一連串的問題進入了中學。”學生的渴望可見一斑。了解了學生的這種渴望,一定會激起班級管理者對第一印象的重視,并在建班之初去確立自己的角色。這時,面對初來乍到的學生,班主任更應去做一個親切和藹,細致熱情,讓學生沒有距離感的“母親”,或者去做一個學識淵博、風趣幽默的“父親”,或者是知心姐姐、哥哥……
這樣才會讓學生沒有初來乍到的陌生感,并消除他們寂寞、孤獨的情緒,擺脫小升初過度期的惴惴不安的心理,在心中油然而生歸宿感,身在班級猶如在自家一般。班主任這種良好的角色定位,將對學生將來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
第二,把握“由淺入深”原則,逐步加深師生情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中學生對班主任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會隨著師生的交往不斷加深,并繼續保持和發展,也可能逐漸淡化以至轉化,所以,班主任要思考讓情感穩定,讓印象加深,讓自己真正和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的多樣化策略,針對起始年級學生心智逐步成熟,獨立意識覺醒,渴望理解,渴望交友的特點,班主任更應積極去做他們的朋友,有時朋友關系比長幼關系更為貼切。這就要求班主任悉心研究學生的個性特點,把握其成長狀況,關注他們的需求,樂其所樂,憂其所憂,愛其所愛,全方位深入到他們多變、鮮活的心靈中,縮小與他們的心理、年齡距離,真正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待生活、學習,像朋友一樣陪伴他們成長。學生在起始年級因為有了這樣的朋友,情感體驗得以豐富,人生價值取向趨于成熟。
第三,采用“科學民主”的原則,著力班級建設,引領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做學生的“導航者”。
起始年級的班級面臨的問題是,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情感上陌生,行為習慣互不認同,班主任從一開始就必須抓好班級建設,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形成班級的凝聚力。為此,師生共同制定班級目標,讓學生找到起始階段的發展方向,并讓個人目標與之有機統一、自然融合。而此時的班級目標更應體現為對團結、和諧的境界追求,個人的目標更多體現為勤學、合作。同時,對班級的導航還應體現在管理的民主化、細致化方面,對班級中的大事,師生共同策劃、運作、評估,讓學生全程參與,而不是班主任獨斷專行,一人說了算。對于學生面臨的生活、學習困難,更應細致、耐心了解實際情況,幫助學生走出方法或態度上的誤區,讓其在言行、學習方面縮短與先進者的距離,不要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在起始班級中,班主任應通過科學的班級目標,民主的班級管理,體現對學生成長的有效導航。
第四,重視“尊重和信任”原則,有效培養學生干部,做學生的“賞識者”。建立班級伊始,班主任的導航作用不可小視,在著力營造班級和諧良好的氣氛的前提下,班主任還要創設各種表現機會,提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平臺,聽取并采納他們對班級建設的建議,尊重和信任他們看似幼稚卻鮮活的做法,積極肯定并加以規范,不斷實踐不斷完善。例如班規的制定,班級干部的民主選舉與工作開展,班級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都放手讓學生參與,在班級建設過程中,使他們的管理能力得到磨練,自尊心得到滿足,自信心得到增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終結收獲的是責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師收獲的是做“賞識者”的滿足和樂趣。
第五,推行“鞏固性原則”,耐心排除班級建設的“障礙物”,在學生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的養成上,做一絲不茍的“嚴師”。印度諺語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已有經驗表明,起始年級抓得最早、做得最細的工作是對學生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的培養。然而,良好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一開始的要求,學生會有新鮮感,易于接受,但是隨著困難的增多,要求的提高,學生心理上出現倦怠感,言行舉止也會松懈,學習情緒波動,此時,學生既需要鼓勵,更需要鞭策和嚴格要求,班主任可通過制度約束,來規范學生行為,還可通過單獨輔導深入分析其危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從心靈上真切認識到良好習慣的重要作用,并將其轉化為自覺的意識,在成長過程中自覺踐行??傊?,班主任對學生習慣養成上出現的反復狀況,不可小視,也不可急躁冒進,需要長期一絲不茍的引導、訓練,反復鞏固,在良好習慣未形成前,絕不放棄,在這點上做 “嚴師”,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總之,起始年級的班主任角色,不是固定不變的,應該針對學生狀況靈活定位,寬嚴有度,這既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也能夠為以后的班級管理工作打開良好局面,更有益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