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與學生心理健康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現代社會關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軀體、生理健康,還應該有精神、心理健康。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在校中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國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有關研究表明:心理發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里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系。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因此,“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新要求。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 “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新要求。班主任能,以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教育工作成敗有決定性的作用。
一、班主任要掌握現代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及普遍問題
(一)現代中學生心理特征。中學階段是學生長身體、長知識、長智慧的時期,也是其道德品質與世界觀逐步成行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學生面臨著生理、心理上的急劇變化,加上學習緊張和環境陌生,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引起心理矛盾。這些矛盾歸納起來,大體有下面幾種:
(1)美好愿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中學生大多都有美好的愿望,他們幻想自己將來做一個科學家、企業家、領導干部,但有些學生學習不努力,得過且過,他們追求的全是實現理想后的種種榮譽與享受,而對實現理想需要從現在做起,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卻想得很少,做得不夠。
(2)濃厚的享受意識與勞動觀念淡薄的矛盾。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對子女的寵愛,使得中學生的消費欲望與日俱增。他們吃零食,穿高檔衣服,過生日請客送禮。但這些學生輕視勞動,坐享其成,不懂得什么是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不懂得只有勞動才能創造財富。
(2) 心理閉鎖與渴求理解的矛盾。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發現同齡人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于是,他們愿意對“知心朋友”或“日記本”說心里話,不愿意同長輩交流感情、透露內心世界,實行自我封閉,因而常常產生孤獨感。他們普遍認為老師、家長對其不理解,熱切盼望得到別人的理解。
(3) 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的矛盾。中學生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渴望獨立,對婆媽式的說教及過分關心會產生反感,個別人會頂撞家長及老師,甚至對學校、社會產生反抗情緒。但同時他們又缺乏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在經濟上、生活上和心理上又要依賴父母、老師和學。
(4) 情感與理智的矛盾。中學生的情感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容易沖動,或因小的成功而狂喜,或因小小的失敗而心灰意冷,或因雞毛蒜皮爭得面紅耳赤。他們的情緒、情感經常處于大起大落的狀態,難以及時地用理智加以控制。
(6)信息視野的擴大與鑒別能力不足的矛盾。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頻繁,廣播、電影、電視、網絡等視聽工具被廣泛應用。中學生好奇心強,他們廣泛涉獵,積極探究。但由于他們鑒別能力還不強,對事物的認識往往顯得偏狹,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出現認識的混亂。因此,不健康的思想意識,就很容易進入他們的心靈,影響他們的成長。
(二)現代學生心理問題。
據有關資料報道,1998年天津師大教育學院對1782名中學生的調查表明,有心理問題的比例平均為35.31%,有明顯問題的比例為16.72%。
綜合各方面資料,筆者認為當前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情緒方面的極不穩定,喜怒無常。脾氣大、焦慮、抑郁;自尊心過強,性格孤僻古怪,不合群;愛猜疑,易嫉妒、易憤怒。當其情緒喜悅時,學習積極性高漲,與別人相處和諧;當其情緒煩躁憂郁時,學習積極性低落,與別人難以友好相處,甚至出現逃學、打架、斗毆等現象。
2、意志方面一般為憂柔寡斷、虎頭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當其情感沖動時,自制力較差,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控制自己,當外界誘因強烈時,容易動搖。當學習中碰到困難,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表現為悲觀、失望,甚至退縮,意志崩潰,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學生心理問題中較為典型的一種,一般表現為:(1)自私狹隘型,常為一點小事而跟別人鬧意見,斤斤計較,并且在很長時間內不能自解脫,甚至耿耿于懷;(2)自大自負型,自以為是,瞧不起人,缺少對別人的欣賞與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這類人較為孤僻,不合群,做事憂柔寡斷,唯唯諾諾。(4)恐懼、悲傷、冷漠、自卑、自信心較差;固執、易受挫折;撒謊、偷竊、欺騙、斗毆罵人。
4、異常心理表現突出:自卑,退縮,無安全感;攻擊性強,敵對,沖動,性情易變,抑郁;非友好的不服從,對現實缺乏挑戰的勇氣,精神非常脆弱。
5、青春期綜合癥。表現為:(1)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隨著生理的發育發展,心理上也發生變化。一些學生情感上有了糾葛,情緒變得不安和煩躁,有時感到孤獨、憂慮和苦悶,抑稱為青春煩惱;(2)從某個時候起很快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聽課,稱為青春抑郁,還有青春期幻想與所謂的“早戀”的問題等。
二、分析心理問題,綜合心理特征,在工作過程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生理的發展變化,帶來心理的發展變化,使中學生具有情緒不穩定,容易沖動,自控能力差,做事不考慮后果的特點;另一方面多種特殊家庭類型的產生,離婚家庭,單親家庭。特殊家庭給孩子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十分明顯的,由于這些孩子過早地失去了正常的父母之愛,過早地承受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其智力、性格、情緒和社會性的良好發展受到壓制或扭曲,并造成學生學業成績下降,思想道德品質下滑,而且也導致行為異常和心理偏常。這是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特別突出的社會背景。
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過程中,要以教育心理學理論為依據,注意工作的針對性、靈活性、預見性和創造性,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確地引導、扶持、幫助和教育,這些學生所謂心理問題是能夠得以糾正與調整的。
三、對癥下藥
(1)教育學生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中學生有復雜的心理矛盾,但他們都是無意識的,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更不必說去糾正自己不健康的心理。因此,班主任要給學生上心理健康輔導課,讓學生知道自己所處階段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使學生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認識,指出他們平時不健康心理的具體表現,告訴他們健康的心理應該是能正視現實、了解自己、善與人處、情緒樂觀、自尊自制、樂于工作的,讓他們對照健康心理的條件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重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知道應該做怎樣的努力,才能不斷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2)開展良好的集體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良好的集體活動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課堂,它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消除心理障礙,相互溝通,它能使師生在互動中產生潛伏的積極影響,同時它還有利于教師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針對一部分學生缺乏恒心、毅力、對學習存在惰性,從而使他們智力因素受到極大束縛的特點,班主任可以開展“學習為了什么”、“磨礪堅強的意志”等主題班會,幫助學生制定了不良學習習慣治療卡,制定了系列監督機制,并配合“學習競爭伙伴”、“進步之星”,經驗交流會等活動,使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在活動中,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起到動力、定向、引導、維持、調節、控制和強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習兩極分化的局面。
通過合作訓練,培養學生抗壓、抗挫折的心理品質,克服脆弱心理。如開展評比“先進宿舍”、“先進學習小組”、“親密無間的同桌”等活動,由班委會發起,向全班同學征集評比方案,選出評審小組,最后將結果列上光榮榜。這項活動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培養集體主義和合作精神,達到行動自律的目的。
通過情感訓練,培養學生活潑開朗的心理品質,防止閉鎖心理。筆談交心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式。如開展與單親家庭學生“手拉手”活動。讓一名單親家庭的學生與多名學有所長,富有愛心的學生組成“手拉手”互助小組,一起討論問題,一起談心,遇到困難,大家援助解決。對于特殊家庭的孩子,班主任應做到“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愛著孩子們的愛,夢著孩子們的夢,快樂著孩子們的快樂,痛苦著孩子們的痛苦"。“蹲下來做孩子們的朋友,站起來做孩子們健康成長路上的明燈”。親近孩子,可以打開通向孩子世界的道路,為教育創設一個必要而科學的心理軟環境。
(3)發揮同齡共振效應,教會學生自我心理保健。
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顏之推說:"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淘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默征,自然似之。"這說明了學生容易受所處環境影響的心理特點。
基于當前時代發展的特點和教育現狀,有人得出這樣一個不等式: 教師影響+家長影響<同齡共振
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因人而異,但這種趨向似乎在日益顯現出來。現在的學生愈加重視朋友關系,因為這種關系可以敞開心扉、訴說煩惱,這恐怕是一般家長和教師所企望莫及的。我們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現象,說明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可以影響他周圍的許多同齡人。我們要很好地利用這一點,在學生中樹立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讓他們發揮同齡共振的作用。當然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也會有傳染性,我們要教會學生自我心理保健: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長處、興趣、能力、性格,以及不足和缺陷;接受自我,既不過高估計也不自欺欺人;認識現實,正視逆境,具有遇事不亂、應付自如的心理品質;自信待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勞逸結合,科學用腦,提高學習效率;保持健康的情緒,借助釋放、升華、轉移、自慰等方式克服不良心境;積極參加課外活動,豐富學習生活。學習掌握了一些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識,可以預防那些不健康心理的影響。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內容,但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變革和發展對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要做好這項工作,還需要多方面的積極配合,通過多處渠道的綜合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