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班主任工作的層次和境界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在一次家長學校活動時,我聽到一個頗受啟發的觀點。講課老師說家庭教育可以分為五層。
第一個層次和境界的家長是舍得給孩子花錢,以為錢就是全部愛的表達;
第二個層次和境界的家長舍得給孩子花時間,陪在孩子身邊,見證孩子成長;
第三個層次和境界的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我究竟想要一個什么樣的孩子?一旦目標能夠清晰的確定,家長就不容易被人裹挾著,熱衷于跟風一樣盲目地對孩子進行培養;
第四個層次和境界的家長開始為了孩子去學習,他(她)不再停留于“沒辦法”或者“管不了”,而是關注孩子的問題癥狀及原因,積極進行干預和矯正;
第五個層次和境界的家長開始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完善自己,因為他們明白,“你是誰”比要求孩子“成為誰”更重要,一切家庭教育,其實都是言傳身教的結果。
忽然意識到,其實班主任工作的層次和境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第一個層次和境界的班主任,追求“管得住”,滿足于班級里能夠建立一個基本規范的秩序,而不出什么亂子或者事故。第二個層次和境界的班主任,開始思考“管住了干什么”,于是致力于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他(她)開始深入學生的心靈,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第三個層次和境界的班主任,希望建設一個優秀的集體、一個良好的團隊,于是會格外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凝聚力問題。而且他們的概念中,學習是發展最為重要的目標,而不是唯一的目標,而且,多種多樣的活動、豐富多彩的生活、良好的輿論環境,就成為班主任工作的重點內容。
難能可貴的是,有些班主任不滿足于此,開始追求第四個層次和境界——從集體又回到了個體,努力克服班級授課制先天的“平均”局限,能夠關注每個孩子的發展,搭建更多的平臺,讓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在適合的平臺上獲得成長和發展。在我們今天這種大班額的現實背景下,這樣做無疑需要班主任付出很多很多。
最好的班主任則始終努力追求第五個層次和境界——關注學生的心靈和精神生活。古希臘人說,一切教育都有兩個永恒的目的,一是使人高尚,一是使人聰慧。這些班主任銘刻在心的是,通過教育不僅使孩子能夠獲得現實生活意義上的好,更為重要的是如何能夠達到精神與心靈的好。這些班主任,可以當之無愧的成為“中小學生的人生導師”.
班主任能夠達到的層次和境界與其自身素質密不可分。如果要秩序,管理就可以;如果引領精神,我們就不得不回答一個問題:我們自身的精神價值是什么?正如夸美紐斯所說:“除了篤信宗教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別人篤信宗教。”或許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除了精神高尚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別人精神高尚。
因而,工作的層次和境界,其實也是我們人生的層次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