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經驗交流:讓班級成為幸福的家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2009年,上海市少工委對本市550名小學和初中少先隊員進行幸福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四成的孩子明確表示“幸福感覺一般”或“不幸福”。孩子們認為“最幸福的事”是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而“幸福感最低的事”則是學習壓力和課業負擔居。研究表明孩子長期被家長和教師“管束”,缺乏自主權,成為幸福感缺失的主要原因。無獨有偶,2011年網易在網上就中國兒童幸福感作了問卷調查。問卷從家庭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學習活動這四個方面對孩子們的幸福感進行調查。問卷調查的結果令人震驚,與前兩年進行的同類調查相比,孩子們的幸福感在急劇下降,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學習活動和校園生活。
這一調差報告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要知道,孩子們一天中在校園里生活的時間最長,而在這漫長的時間里,他們都感到郁郁寡歡。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生幸福感的缺失是他們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的根源。
醫治這一癥結的良方就是打造幸福班級。
什么是“幸福”?《現代漢語詞典》對幸福是這樣解釋的:“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這既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也是整個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幫助受教育者擁有幸福的人生。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權享受歡樂和幸福。”這也就是說真正的“以人為本”就應該讓孩子們以生命的本真狀態生活,享受學習成長的幸福。我想,作為班主任的我們要打造幸福班級,讓孩子們在學習中尋找幸福,在活動中體驗幸福,在和諧中創造幸福,在實踐中傳播幸福,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和完整的人格,促進其全面發展。
那么如何打造幸福班級呢?我的教育實踐經歷告訴我班科一體是最佳的途徑。在我看來“班科一體”可以分為這樣兩部分:
一是將班級管理與學科教育整合,因為教書和育人是無法分開的。育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書是育人的一種極其重要的途徑和手段。同時學科教學能夠發揮全面育人的功能。當前德育工作可以包括以下12個方面的教育:規則意識,民主意識,責任意識,團隊精神,科學精神,奉獻精神,愛的教育,美的教育,生命教育,理想教育,創新教育,實踐體驗。只要悉心研究,這12個方面的教育在每一學科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結合點、生長點。反過來說,只有找到了恰當的結合點和生長點,同時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這樣的德育才會更加有效。
二是以“班級教育小組”為載體進行班級管理。這樣的班級管理是在集體民主討論,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采取更加理性的決策與行動。它不僅要吸取任課老師的意見,還要聽取家長與學生的意見。這樣的班級管理更能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關注學生的和諧健康成長,
巧妙整合學科教育資源寓德育于學科活動中
我是怎么想到這一點的呢?這都要歸功我的那群古靈精怪的孩子們。
三年級以前班上還算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比較平和而穩定。也不知是不是人大心大,到了三年級就一天也沒安分過,每天,他們都能層出不窮地弄出新花樣。不是在課堂上公然指責老師的錯處,就是在班上“華山論劍”一比高下……總之,誰也不服誰,誰也不怕誰,弄得集體渙散,紀律松懈,學生抱怨,家長不滿。
對此我是說一千道一萬,天天像唐僧似的,但是效果甚微。我苦惱不已,真不明白原本聽話的孩子們怎么了。就在我信心為零的時候,一件小事啟發了我。這天中午,學生又來告狀“趙老師,不好了,劉璐又和曹詩楠她們爭起來。”我急沖沖的趕去正準備開腔說話,教室里的場面倒把我深深吸引了。教室里一片忙碌,兩幫孩子們分站兩邊。文成化、范瑩莉、朱心悅正站在中間了解情況,鄧嘉瑩、余柯等正在幫著安撫情緒激動的劉璐和曹詩楠。雖然,兩幫孩子還是會不時的大聲爭上一番,但形勢已經明顯安定……
這讓我眼前一亮。是呀!平時總是自己評判一切,為何不讓這群個個自我的古靈精怪當當“知心天使”,了解了解別人的想法和煩惱呢?這樣不就能在他們心中一架“寬容、賞識他人”的綠色之橋嗎!班級不就能成為一個和諧的幸福空間了嗎?就這樣,一個大膽的設想在我的頭腦中形成了。
我結合信息技術課中孩子們所學的網絡交流知識,讓孩子們建立班級“網上心里話工作室”,并由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孩子們十分感興趣,立刻,他們就對心理輔導的方法,技巧等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并在大隊長文成化的組織下列出了學習提綱,還給班級“網上心里話工作室”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心靈氧吧”。每天中午,文成化、董博文等班級小博士對孩子們進行專題講座;每天下課時,這群小鬼怪們也會仔細了解同學之間的糾紛,進行現場實習……經過一個月的精心準備,“心靈氧吧”正式成立了,小鬼怪們聘請了我為顧問,張宗番、林晨為網絡管理員,每周由一個小組的同學和我一起進行網上心理輔導,親身地去了解同學們人際交往的困難。看到同學們難過的文字時,大家都低下了頭。黃曉丹在輔導時對劉璐寫道:“對不起,我不知道一句玩笑話會讓你傷心。其實,我已經原諒你了。”宋奕霏也對李玥琪寫道:“我為自己的舉動感到羞愧,我太自私了”……
漸漸的,孩子們學會了傾聽,學會了理解,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人人都平等的道理,班上也形成了一種“人人都出色”的積極輿論導向。幸福的笑容又重回孩子們的臉上。
這次大膽的嘗試讓我看到了班科一體的巨大力量。的確德育是一門生活化的藝術,它滲透各個學科之中。如果教師能充分挖掘學科中的德育素材,將它們與學生的人格培養有機結合,寓道德教育于學科活動之中,就營造一種“大和諧教育”氛圍,對于打造幸福班級,其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
所以,當看到孩子們做什么事都以自己為中心,不懂得謙讓、孝順。我就利用校本教材《三字經》,開展了“我與古代圣人交朋友”的主題活動。整個活動分為三部分:首先,我引導學生讀《三字經》、《古代名人品德故事》等書籍,感受圣賢的人格魅力,從中找到自己學習的榜樣。其次,我精心準備了一節《回到私塾》的主題隊會課。在隊會課上,學生將自己收集的古代名人孝順、謙讓、誠信的故事用情景劇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僅如此,學生們還將自己的日常表現與名人做了對比,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想出了改正不足的方法。最后,我組織學生以“愛心小隊”的方式定期到敬老院去為老人們服務。在服務中,孩子們學會了孝順、謙讓、團結。他們的爸爸媽媽也紛紛表示孩子長大了,變得體貼人了。
當班級行規有所退步時,我放棄了喋喋不休地說教方式,大膽嘗試了利用品德課中的《規則在哪里》的素材引導學生內化行為準則。于是,我在課堂上開展了一次“我和規則交朋友”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分三個主題進行調查。孩子們十分感興趣,他們利用課間、假日深入到社區、家庭、學校收集相關規則。在調查中學生也明白了規則無處不在,做什么事都應該有規則、守規則。接著,在班會課上,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用演示文稿、小品、拍手歌等形式進行了交流,從而使規則意識得到進一步的深化。最后,我在晨會中設立“三分鐘規則論壇”,共同探討班級需不需要規則,需要哪些規則,每節課需要遵守哪些規則。學生在討論中明確了自己需遵守的班級規則和個人行為規則。同時,我在每節課后及時小結表揚遵守規則的學生,激發學生遵守規則的積極性。由于每一條規則都是學生自己商定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內化。班級的行規表現進步明顯。
像這樣的活動,我還開展了許多,例如:結合品德課《你真棒》讓學生學會了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男生和女生》讓學生走出青春期交往的困惑;結合科學課《減少垃圾污染》讓學生學會環保、節約,用實際行動創建兩型學校;結合綜合實踐課《玩樂總動員》讓學生學會合理安排課余時間,選擇有益的娛樂游戲……逐漸,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用體驗、實踐這兩道催化劑加快自身良好品格的形成,班級呈現出了積極向上、樂觀勤奮的良好發展態勢。
建立班級教育小組集眾人之長建幸福班級
我們都看過賽龍舟。一條大船上,眾多船員在舵手的強有力的號子聲中步調一致的劃槳。于是這條龍舟能飛速前進奪取第一。每當我看到賽龍舟時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的班級工作。不是嗎?班級就像一條大龍舟,每位任課教師就如同龍舟上的船員,班主任則是龍舟上的舵手,只有大家凝心聚力,積極合作,才能使龍舟航行得又快又遠。同時,它也告訴了我一名優秀的班主任不僅僅班級的領導者更應是一名好的協調者。他能敏銳地捕捉各種教育信息將之、篩選,整合成最佳的教育資源,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教育。他能細心發現課任教師的教育特色,統籌安排,并充分調動每位科任教師參與班級工作的積極性,使之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如果有五個能力較弱的教師團結在一個集體里,受一種思想、一種原則、一種作風的鼓舞,能齊心一致地工作的話,那就是比一個各隨已愿地單獨行動的優良的教師要好得多。”的確,班主任雖然是班級的設計師,但是畢竟只是一個個體,對學生的了解及形成的印象,對班級管理的決策與實施難免會片面,會有所偏差。正如俗話所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班主任只有做好連接科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經常與任課老師分析班級情況,特別是主動向任課老師請教,集思廣益,讓科任老師以其優異的專業教學,良好的人格魅力等優勢促進班級建設。這樣形成一個和諧的教育統一體,才能使全體師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真正把班級建設好,把學生管理好,把教育功能發揮好。
去年,我又擔任了一年級的班主任。我在開學前的家長會上讓每位家長填寫了學生成長備忘錄,并與科任老師一起分析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家庭教育特點以及家長教育困惑,制定班級的學期工作計劃。每天我及時與科任老師聯系,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況、個性特點等。每個星期,我都會和科任老師一同總結學生在學習、勞動、活動和人際交往中的進步、不足,制定下星期的班級教育重點。一個月結束后,我還會與科任老師一起回顧本月班級工作,找出每名學生的優缺點,歸納出對家長家庭教育的建議,一一記錄在家校聯系本,以便家長能及時了解學生情況,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重點,更好的落實對學生習慣的培養。
每學期我還通過問卷調查表的形式對家長進行訪談,一方面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在家學習生活情況,全面掌握學生的習慣發展狀況,另一方面能清楚的了解家長對班級工作和學科教學的看法,以此來調整工作策略,使班級教育最優化。
不僅如此,我還積極與科任老師聯系,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來確定班級愿景、優化班級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培養其和諧個性。我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能。他們或善于繪畫、或善于奔跑、或善于朗讀、或善于整理資料……但是班主任與孩子們的接觸畢竟是單方面的。我們能看到學生的一個或兩個方面,卻不能立體化的了解學生。就如平時大家看到水晶球,只能欣賞它的美麗,可是專業人員卻能一眼分辨出它的成分、等級。同樣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打造和諧班級時,我們需要科任老師的專業眼光,他們能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學生的才能,提出班級發展的最佳方案。
于是,在學校集體備班研究中,我開始了班級德育小組的探索。我與科任老師一起商量,根據學生活潑、個性張揚的特點確定了班級愿景“耐心+愛心+齊心+靜心=開心”。我還邀請美術老師知道孩子們設計班徽,音樂老師知道孩子們創編班歌,這樣的活動大大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也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張揚了個性。同時,我在各項活動中都聘請科任老師擔任班級顧問,共同策劃活動方案。學校要學習新的眼保操了。雖然我能在外部動作上糾正學生,但是缺乏專業的穴位知識,反而容易對學生視力造成影響。我請來了校醫王老師,讓她為學生作專業的講解,指導學生正確按摩穴位。在王老師一次次認真細致地講解下,孩子們逐漸掌握了新的眼保操,在這次學校的眼保操比賽中,孩子們動作整齊、穴位按摩正確,獲得老師們的好評。
在學校的三聲滿校園活動中,我請來體育老師、音樂老師做活動顧問,指導孩子們認真做操、積極鍛煉。課間學跳繩、早間練隊列、課堂上練長跑、欣賞優美音樂……現在孩子們的身體素質變好了,早操中他們的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樣。同時,他們的韻律感增強了,對事物的感受力也提高了,更能發現生活中細微的變化,更聰明。我還驚喜的發現,在體育老師、音樂老師的指導下,他們的個性也變得樂觀了,看待生活、實物的角度開闊了,能從不同的地方欣賞同伴,班級氛圍更加和諧。我想如果僅憑我一人之力,恐怕這樣的效果是需要到二年級才能產生的。這使我不由得想起老人們常說的“眾人拾柴火焰高”。是啊!我們教育學生學會合作,其實我們教師更應學會合作。尤其是在班級管理中、在教學中我們更需要集體的智慧、眾人的力量!
親身的實踐,使我深切感受到一個班級的健康成長,依賴于全方位的課程資源體系的支撐,更依賴于全體科任老師的齊心協力。唯有集眾人之長形成教育合力,我們的工作才不會孤獨無援,事倍功半,班級才能成為師生互愛、和諧、幸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