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智慧從何而來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當班主任,光有愛心是不夠的,還要有愛的智慧。那么,我們的智慧從哪里來呢?結合我的工作經驗,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聽”出來的智慧
所謂聽,就是廣泛聽取他人意見。一是多聽聽學生怎么說,這樣才能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和心理狀態,避免用成人的思維去看待孩子們的想法。二是多聽聽科任老師的話,這樣才能從另一個側面發現班級中存在的問題,全方位掌握班集體的情況。三是多聽聽家長的話,這樣既能找到家庭教育的問題,也能獲得一些來自家長的教育智慧。
二、“讀”出來的智慧教育需要不斷直接或間接學習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因此,當班主任必須多讀教育名著、教育類報刊。讀書不是把知識像拍照一樣拍下來,原封不動地記在腦子里,而是要用心讀,特別是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去讀,帶著具體問題去讀,這樣,前人的智慧才能變為自己的智慧。
三、“寫”出來的智慧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班主任要養成一種勤思考、勤動筆的習慣。一是紀錄,二是寫作。記錄什么?將每天班級中發生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現象,如衛生、文明禮貌、班干部的工作情況等,一一記錄;同時還要記錄自己是如何去解決的,或者自己對這些情況的看法及分析。這樣,長此以往,這些書本上沒有的第一手資料,經過梳理、研究和思考,就積累為我們的管理經驗。沒有寫就沒有反思,沒有反思就不會有智慧的增進。多動筆寫文章,不僅可以全方位“攪動”班主任的管理思想、創新思維、工作經驗、知識儲備和寫作激情,而且可以通過以寫促學、以寫促思、以寫促研,從而多方面提高我們的教育水平。
四、“做”出來的智慧
《小馬過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河水到底是深是淺,無須問別人,自己下河走一走就知道了。不管我們讀了多少書,都必須積極實踐。我們面對的是不同性格不同知識基礎的學生,因此,教育永遠需要創新。別人的經驗永遠是一個參照系統,絕不能照搬照抄,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最終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