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怎么“不聽話”了—淺析學生的逆反心理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學生怎么“不聽話”了—淺析學生的逆反心理
梁弄鎮中心小學 趙向炯
今年下半年,我因工作調動,接手了一個四年級的班級,跟二三年級的學生相比,覺得他們不那么“聽話”了,有的故意做出與老師要求相反的事情,有的故意表現出想反的態度,有的甚至與老師抵觸頂撞等等。還有一次,一位家長向我反映:她女兒11歲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越來越不聽話了,經常和父母唱反調,讓她做作業,偏要看電視;讓她練琴,偏要跳繩;讓她讀課文,偏要做數學,不知她為什么會變得如此不聽話了,也不知道該如何引導教育孩子。學生怎么“不聽話”了?仔細想來,原來是學生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逆反心理是指人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對某類事物產生反感情緒,故意做出與該事物發展的常理背道而馳的舉動的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對于學生而言,逆反心理是在遭受挫折、感受到強烈不滿時表現出來的一種反抗態度。青少年在15歲左右的時候,常常表現出非常叛逆,希望獨立,心理學家把青少年在這段時期此類特別的心理變化統稱為“十五歲現象”。近一段時間以來,有心理學家發現,“十五歲現象”已悄悄提前了,十二三歲是個高峰期。怪不得四年級的學生也有逆反心理了。
一、逆反心理的形成。
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多種主客觀因素交互作用,長期積淀的結果。主觀上,學生具有強烈的自尊心,總希望被老師、同學重視、賞識。如果長期得不到這種滿足,心理受挫,就可能產生逆反心理;有些逆反心理是由于好奇心的驅使而產生的,學生對未知事物有好奇心,不讓知道的東西偏想知道,禁止看的書籍、電影偏要去看一看,往往事情越是有阻擋,對學生就越有誘惑力;也有部分學生性格孤僻、任性,常以自我為中心,愛耍小脾氣,聽不進不同的意見,拒絕有意幫助,自控能力較差。
客觀上,家庭中父母對子女過于溺愛或過于專制,可能使孩子產生任性、反抗和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父母在教育子女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諷刺、挖苦、辱罵、毆打、不準吃飯,孩子做錯一件事,就說一切事情都做不好,全面否定等做法,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或教育孩子時挫傷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易使孩子產生對抗情緒。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缺乏民主意識,對學生缺乏愛心、耐心,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甚至漫罵、諷刺、體罰學生,表彰先進時,成績說過了頭,容易引起別的學生挑剔其缺點;對犯錯誤的學生處分過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易使學生產生對立情緒,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反思教師的教育特征和行為,教師作為教育者的可信度,教師的親和力,教師機械反復的教育行為和簡單禁止的行為,均會誘發學生的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的類型及表現
面對自己反感的事情,學生的反映各不相同。就學生自身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及表現:⑴理智型。學生對于逆反心理的自我調節以自身的成長和進步為目的,既無損于他人、集體,亦無損于個人成長,表現出對個人和環境的超越。這樣的學生所占比例很小,但具有極強的影響力,是學生中的榜樣。⑵情緒型。逆反最顯著的特征是情緒波動大,心理易失去平衡,并將這種情緒帶進學習和生活中去,自我調節能力差,要依靠時間和外力化解。⑶沖動型。由于缺乏對自我責任的認識,暫時滿足了自己非理性的本能沖動,卻給他人和自身造成一些威脅和傷害,帶來不良影響。事后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自責、懺悔,但在事發時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⑷消極型。主要表現為退縮逃避,自我封閉,消極對抗。⑸攻擊型。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超越對方,獲得心理滿足。
就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及表現:⑴自主逆反。如果教師對待學生過分地運用控制手段,使學生感到自己的行動自由受到威脅,這時,他們就有可能拒絕辦本來愿意辦的事,甚至故意去做與要求相反的事,造成自主逆反。⑵平衡逆反。當教師與學生之間情緒比較對立時,即使教師所持的立場、觀點與學生一致,學生也能產生抵制甚至故意表現出相反的態度,以顯示自己與教師的不和,從而維持心理平衡,造成平衡逆反。⑶信度逆反。倘若教師本人的行為舉止與他所作的宣傳教育相悖,就會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不信任態度而產生信度逆反。⑷情境逆反。教師還應注意到在特定的機會、場合,學生個體有不同的“心理特點”,處于一種不同的情緒和情感狀態,如果教師不顧學生當時所處的情境,就會誘發學生的情感障礙,使學生禁閉心扉,對教師的教育采取排斥的態度,拒絕接受本來可以接受的東西,造成情境逆反。
三、教師如何面對逆反心理的學生
1、教師要謙卑,要能夠放棄自己執著的思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體會和對待學生。有時教師的思路和方法也不一定全部正確。例如:教師出示圖片,圖片上有推土機、挖掘機、攪拌機、飛機、汽車、電車,讓學生分類。本來教師的“標準答案”是:推土機、挖掘機、攪拌機是工程機械,其余是非工程機械。可學生卻出現了多種分發,學生A:飛機是天上飛的,其余是地上跑的;學生B:電車是用電的,其余是用油的;學生C:攪拌機是停在地上的,其余是運動的;學生D:推土機、挖掘機有履帶,飛機、電車、汽車有輪胎,攪拌機什么都沒有。如果教師一味地堅持己見,否定這些學生的分發,學生便會對教師不服氣,產生逆反心理,進而影響到其他事情中去。
2、教師要有愛心,以博大的胸懷真誠地愛每一位學生,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位學生。不管他的成績是優還是差,不管他的家庭是富還是貧,也不管他的父母位高權重、富甲一方還是下層貧民,作為教師,決不偏袒,不戴有色眼鏡看人。如果教師因學生容貌、智力、性格、品德等方面的差異而對學生存在不公,有偏袒行為,就容易導致部分學生的逆反心理。而學生一旦形成逆反心理,往往把老師、同學的批評、幫助理解為自己過不去,認為周圍的人都在輕視自己,傷害自己,影響自己的健康成長。
3、教師要學會采用冷處理的方法。面對有逆反行為的學生,教師也會產生不滿與急噪的情緒,這時教師要善于控制和提醒自己,不與學生發生正面沖突,要用成人的成熟與冷靜控制住事的發展。采用冷處理的方法,讓學生的情緒先穩定下來,再真誠地與其交流,嘗試雙向溝通,取得學生的理解與信任,慢慢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矯正逆反行為。
4、教師要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學生融洽相處。“親其道,信其師”,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會直接影響教育的效果,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心理與行為,不斷提高師生溝通的能力。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甚至在有些方面向學生學習,例如在計算機應用上,有很多學生的能力要好于教師,可成為教師的教師。教師向學生學習,走進學生,不但不會降低自己的地位,反而會更贏得學生的尊敬與愛戴。對有逆反心理的學生來說,教師的親近可幫助他擺脫逆反情緒,化解逆反心理。
5、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只有變化的教育,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呆板、重復、武斷的教育方式只能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出現逆反心理。教師應善于打破已成的教育習慣,以創新求變的態度改革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斷學習,開拓視野,尤其是在即將全面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今天,更要打破已有的思維定勢,樹立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質,迎接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到來。
原文網址: http://www.yyllzx.com/showart.asp?art_id=243cat_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