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的“深入淺出”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班主任工作中的“深入淺出”
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也好涂鴉。面對一個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深度關注的未來的精英群體——祖國的花朵,作為人類靈魂事業的首席工程師,我們力圖一開始就立足在一個相對嚴肅、認真的平臺上開展班級工作,努力引導孩子在人生的起步階段把握好手中的彩筆。當然,嚴肅也好,一絲不茍也好,都不是板著面孔吹胡子瞪眼。一直以來,我們都追求著持一份真誠、執著,以經典、雅致的方式真切體味孩子的喜怒哀樂,輕松而不輕浮,通俗而不低俗,既深入又淺出,在藝術、思想的光芒之外,努力化解現實生活中的一地雞毛。
一、“入”真情,“出”實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善達必達情,達情必近人”。入感情,即班主任懷著對孩子真摯感情進入孩子中間,孩子的內心,真正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當成孩子。只有我們滿懷熱忱地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去聽孩子的話,進孩子的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所想、所急、所盼。如若我們抱著“完成任務”“例行職責”的八股態度,那么要想叩開孩子心扉,只能陷入“磨磚為鏡煮沙為飯”的困境,談何有效開展工作呢?
當我們在孩子身上傾注了真情,傾聽了孩子心靈的呼喚,那么班級實情和學生的思想也就走出了朦朧的境界,才不至于出現要在廁所才能聽到孩子對自己真實的評價,才不至于出現家長電話打進來之后才恍然失色,大呼不可思議。
二、“入”思考,“出”思路
深入地思考,是我們育人者成事之基,也是提升我們班主任思想境界的需要。所以我們要帶著學習的精神,求教的態度沉入書籍中。“涉淺水者見魚蝦,涉深水者見蛟龍”,這樣我們就能以更廣闊的視野來洞察實情,正確把握工作,我們還要善于汲取他人的智慧,思考自己的工作著入點和出路,做到博采眾長為己用,打開門路搞工作。
出思路,就是解決“怎么辦”的問題。在思考的基礎上,我們要本著“推不得”的責任感,把紛繁復雜的班級工作理清頭緒,找準切入點,整理出符合班情又遵循規律的切實可行的方案,不斷地洞悉,不斷地補充,真抓實干,既坐而言,當好決策者,又走而行,當好管理者。
三、“入”時間,“出”實效
“入”時間,即班主任要有足夠的等待。如果沒有足夠的等待,教育哪里也到不了。
當我們面對“學困生”和“問題學生”時,都曾經暗暗下決心要好好改造之,恨不得以一個優生的模子來重新塑形,而事實是,我們不得不遭遇尷尬境遇:對“油鹽不進” “好景不長”之類無奈投降,隨即棄之。靜下心來反思,我們給過他們足夠的等待嗎?試回憶一下,當我們和他(她)都很氣憤的時候,是不是常會有一個驚嘆號似的結尾,比如“出去!” “滾!”我們為什么不能把驚嘆號改為省略號呢?為什么不能以我們的等待、寬容,留給他們反思和給予適時的擊鼓點呢?
有了深入的時間,就能在工作中見實效的。在學生時代,天生恐懼數學的我一直暗暗祈求數學老師放慢教學進度,放慢講課的速度,以期望自己這只笨鳥多練習撲騰翅膀。當我成為老師時,我也試著努力等待。因為我的等待,缺乏自信只會躲在角落拿眼瞟的女生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動力與才華,勇敢地走到國旗下展示了自己的風采;因為我的等待,不肯寫作的孩子一次一次一天一天地在紙上流瀉下真情,終于讓笨拙的文字成為了散發油墨香的鉛字……
我們有理由堅信,等待中,斑斑的往昔劣跡遁形,未來也就沒有了陰霾籠罩。 (暨陽小學 余青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