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學生心靈之門的鑰匙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開啟學生心靈之門的鑰匙
為了溝通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感情,我們要善于進行心理移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經常把自己放到學生的位置上去思考、去體驗。理解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和態度,以便和他們有共同語言,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不斷調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使他們正確理解自己的意圖和做法。
那么,班主任應該從哪些方面去理解學生呢?
一、理解學生的心理感受
從學生的心理感受出發,才能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
每次考試結束,按照慣例要讓學生把試卷帶回家,請家長簽字,再把試卷交上來。這似乎已是天經地義的事,學生們也從未有過異議。
這次成績剛一出來,就有幾個女同學到錢老師的辦公室來看成績。她們幾個都是優秀,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當看到小潔的分數時,其中一個叫起來:“呀,62分,看來又得挨她爸爸一頓打了。”“什么?她爸爸要打她嗎?”錢老師吃了一驚。“怎么不打,上一次她因為考試剛及格,叫她爸爸簽字,被她爸爸打了幾個耳光。”那個心直口快的女生說道。“竟然有這種事?”“當然了,我們班有好幾個同學因為沒考好挨過爸爸的打。”“那他們為什么不對我說?”“他們不敢告訴您唄。”錢老師不由得愣住了。
下午放學前,錢老師發下試卷,注意觀察孩子們的表情,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同學們,這張試卷我不要求每個同學都讓父母簽字。”大家把目光一起投向了錢老師,有的懷疑,有的驚訝。錢老師微笑著繼續說:“愿意讓父母簽字的同學,可以帶回家給父母簽字,不愿意的可以到我的辦公室申請。”“耶!”沒想到同學們一起歡呼起來,真像過節那樣高興。“不過,每個同學得分析一下這次考試的情況,保證下次考試比這次考得好。”“行!”教室里一片響亮的回答。
放學了,錢老師回到辦公室。一會兒,申請不簽字的學生就陸續來敲門了。錢老師都同意了他們的申請,學生們一個個歡天喜地地走了。看來,這些都是曾經挨過打或怕挨打的學生,還有幾個對自己要求比較高,想考好一點兒再給父母看。
看著他們難得的笑臉,錢老師也由衷地感到欣慰。這是因為小潔們不再挨打,更是因為學生們有了自己的新目標,同時也因為自己成功地走近了學生的心靈。
二、理解學生的“忘乎所以”
學生因癡迷而“忘乎所以”是童心的一種表現。
課堂上同學們正認真地聽講,當老師寫板書時,忽然響起幾聲笛聲,老師一回頭,笛聲戛然而止,吹笛子的小雨裝模作樣地坐得筆直,不露半點聲色,其他同學都抿著嘴笑。老師又繼續寫板書,而笛聲又響了,老師再回頭,笛聲又止。如此反復,使課上不下去,任課老師只好向班主任趙老師“告狀”。趙老師經過調查,知道是小雨上課吹笛子,便把他找來,笑著對他說:“聽說你很愛吹笛子,我也很喜歡,把你的笛子拿來,吹支歌給我聽聽。”小雨非常高興,取來笛子,吹了一曲。趙老師稱贊他吹得不錯,接過笛子也吹了一曲,并教他一些技巧,小雨十分佩服。兩人親熱地交談起來,趙老師問他最近功課如何,小雨慚愧地低下頭說:“不好。”趙老師說:“上課要專心聽講,才能學好功課。吹笛子是正當愛好,但上課不能吹,要把學習和娛樂的關系處理好。”小雨點點頭,記住了老師的話。以后,趙老師經常利用星期天教小雨吹笛子,同時了解他的學習情況。小雨漸漸轉變了:上課不再吹笛子,而是聚精會神地聽講,作業認真,考試成績有了很大提高。在一次全校文娛晚會上,小雨的笛子獨奏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趙老師具有一顆“童心”,他理解小雨上課吹笛子并非存心搗亂,而是吹笛子入了迷,以至于忘乎所以。由于趙老師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他才知道應當如何去引導他們,而孩子們也才樂意接受老師的教導。
三、理解學生的“難言之隱”
體諒學生的“難言之隱”,為他們創設一個寬松的環境。
“老師,強強又忘帶作業本了。”一大早,小組長來向欒老師報告。欒老師頓時火了:太不像話了,這已經是兩周以來強強第四次忘帶作業了,一定要問個清楚。“強強,到底是怎么回事?”欒老師大聲地問道。強強低著頭,漲紅了臉,卻不作聲。
平心而論,強強不是一個調皮的孩子,反倒是有點兒內向。欒老師決定給他一次認錯的機會,于是示意大家安靜下來,盡量用平靜的語氣對他說:“老師相信你!你再找一找,如果真的忘了,下午再拿來。”強強有些為難地打開書包,開始翻找。在一疊書中間,欒老師很清楚地看到他那本藍皮家庭作業本。這時強強如果拿出來,即使真的沒完成,只要認個錯,欒老師也會原諒他。但他遲疑了片刻,終于沒有,抬頭膽怯地看了欒老師一眼,搖了搖頭。
欒老師終于按捺不住了:不做家庭作業,還敢撒謊,完全不把班主任放在眼里!欒老師一把奪過他的書包,將那本藍皮作業本抽了出來,翻開一看,果然是沒完成,就將本子“啪”地摔在他面前:“你說,這是什么?”
強強傻了,臉也更紅了,整個上午,都坐在位子上沒有抬頭。欒老師心想,看來他知道錯了,他是該好好反省一下。
出乎意料的是,下午上課前,強強的爸爸拉著哭泣著的強強來找欒老師。從這位樸實的農民口中,欒老師得知:半個月前,強強的媽媽突然患病住院,正趕上秋收季節,強強家果園里的果子要盡快采摘。看到爸爸一個人忙里忙外,懂事的強強放學后就去幫忙,每天都干到很晚,作業自然顧不上寫。他不想讓老師和同學們知道這件事,就想著先撒個謊,隨后再把作業補上,沒想到被欒老師逮著了。同學們的鄙視讓他很難堪,他跟爸爸說不想上學了。
沒想到,戳穿了一個謊言,卻傷害了一個學生的自尊。多好的孩子啊,為什么不先問個清楚呢?欒老師想。
下午的班會課上,欒老師充滿深情和歉意地向大家講述了強強的故事。同學們對強強充滿了敬佩,紛紛表示愿意幫助他。
欒老師對他們說:“強強主動幫助爸爸,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小男子漢對家庭的責任和對親人的體貼,希望每個人都能向他學習!”
教室里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望著強強因激動而漲紅的臉,欒老師暗暗地想,要不是強強的爸爸來學校,自己怎么會意識到對一個學生的傷害呢?它傷害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的自尊,而且很可能是孩子今后長遠的發展。慶幸之余,欒老師深切地感受到,要了解孩子,必須深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
孩子是善良的,他們犯錯誤時,如果我們能夠冷靜些,深入地了解情況,不急于下結論,也許會發現在錯誤的背后有一顆美麗的心靈。
四、理解學生的心理壓力
疏導學生的心理壓力,為他們的心靈減負。
臨近考試了,小英擔心考不好,十分焦慮,以至于晚上睡不好,頭痛病又犯了。班主任羅老師到小英家去看她,關切地問她:“頭還疼嗎?”小英說:“快考試了,我老在想,我是班干部,考不好可怎么行呢?結果昨晚越想就越睡不著。好不容易睡著了,卻一直做噩夢。所以今天上午頭疼得上不了課。下午放學回來,又靜不下心來學習,于是就特別想哭。”聽了小英的話,羅老師知道她是擔心得太多,整天把自己搞得很緊張,心理壓力過大,導致身體承受不了,于是就對她說:“小英,今天羅老師特批你不做任何家庭作業,你今天的‘作業’,就是安心地睡個好覺。做得到嗎?”小英點了點頭。
接著羅老師告訴她:“考試前有點緊張是正常的,但不要過分緊張。假如你花很多時間去擔心,你的精力就會被占用,這會對你的學習有幫助嗎?事情會因為你擔心就往好的方向發展嗎?”“不會。”“對,事情并不會因為你的擔心而往好的方向發展。過于緊張,睡眠就不好,那么第二天的學習肯定受到影響。現在你才讀五年級,身心正處于發育期,要學會自我調節。在學習上,只要努力了,就是好孩子。”聽了羅老師這一番話,小英重新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作為班主任,我們要從學生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理解沉重的學習負擔給他們造成的心理壓力,要善于引導他們,給孩子的心靈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