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不能只是抓成績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班主任工作不能只是抓成績
“以學風促班風”、“成績是硬道理”、“好成績,好未來”這些耳熟能詳的口號反應了班主任工作內容最真實的一面,一些只抓成績不顧其他的班主任也能因“成績”突出被列為“先進”甚至被表彰、提拔。他們的班主任工作果然“優秀”?的確優秀,但是否真的優秀還要放到歷史的長河中去檢視。南師大著名心理學博士季秀珍說,“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很多心理問題在應試壓力下是處在隱形階段,到了大學就會一下子爆發出來。”還有孩子們對社會的認知能力普遍較弱,孩子們大學畢業之前基本是在書桌上完成他的社會化進程的。
可能有的班主任要說了,我沒有只抓成績,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我都在管,這的確感人,但這些基本是人家父母的工作,別越俎代庖。當前,我們的班主任要完成的有這樣兩項最迫切的工作:
一是生命化教育。我在全國教育大市南通暑假考查期間很痛心的聽說南通某學院一大四男生因沒有拿到學位而跳樓自殺。似乎票子、房子、車子、面子都重要,唯獨生命不重要。造成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除了社會的功利主義泛濫外,與我們的學校傳統的教育模式存在的誤區也有很大的關系。在前幾年,我們學校教育中,為了培養學生所謂的高尚品德,老師教誨學生要奮不顧身上山滅火、下水救人,這些事例使我們的生命教育的本末倒置,對學生的生命意識的淡薄造成了極不好的影響。
我很景仰汶川地震中的英雄,包括那50名英雄少年,但在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安縣桑棗中學因所有學生和老師無一傷亡而聲名遠播,該校校長葉志平更是被網民們稱為“史上最牛校長”,而這一“奇跡”完全得益于該校長年堅持組織學生緊急疏散演習。有關專家表示,這個真實的故事,讓我們在痛定思痛之余,也清醒地意識到對學生開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這應該更值得景仰。震后,很多學校在“補課”,搞“逃生演習”,但我看到那稀稀拉拉人群和一旁嘻嘻哈哈的老師的時候,心中不免又一緊。
教育學生如何認識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又如何發展生命、放飛生命,提升生命,已在當前的中小學學校教育中顯得非常緊迫。班主任首先要提升自己對于生命的感悟能力,從生命的高度重新審視“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別人前進的腳下梯子”對職業的傳統評價,善待自己方能善待別人,最重要的是從而提升了對生命教材的敏感性,增強實施生命教育的主動意識。第二,要通過班(隊)會、參觀、實踐等活動完成學生對于生命教育的三個層次:認識生命、珍視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善待生命、提升生命。第三,樹立學生在激烈的應試中“生命第一”的觀念,講求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完善實踐能力。從容淡定地完成自己的基礎教育。
二是社會化教育。有人說,成績優秀的學生普遍單純,社會適應能力差,就拿演說能力來說,書面上洋洋灑灑,人群中結結巴巴。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她的女兒今年研究生畢業了,朋友在政府某機關給女兒找了個實習崗位,第二天硬是要媽媽領她去,一個25歲的大姑娘竟不敢見生人,何以面對未來社會的紛繁復雜?
我想,在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的上我們照樣可以有所作為,首先要教會學生觀察社會,孩子們對眼前一切“熟視無睹”,我們的教育停留在認識交通標志上,當然,這很重要,其他呢?房市、菜價、股票、超市、人才市場、鄰里糾紛都大有“學問”,我作為語文老師,閱讀了很多所謂“優秀作文”,遺憾的是,材料來源幾乎是課本和名著,就連自身的實踐材料都相當鮮見,更不要提來自社會的活生生的東西了。就連汶川地震學生的認知只是死了很多人、捐了很多款。
第二,把班(隊)會搬到社會中去,太多的說教,學生已經“審美疲勞”,再“真理”的東西不斷從小被人重復也會產生“抗體”。很多班主任把班會設計得很“美”,多媒體、表演齊上,弄得跟“春晚”似的,效果呢?倒不如到“田間地頭”,我們曾接受過“貧下中農再教育”,在童年中有記憶的差不多就剩下哪些“憶苦思甜”了。班主任很多都是語文老師,這些實踐又能為寫作提供源頭活水,何樂而不為之?
還有電視和網絡,從教育的角度,我一直很可惜這兩樣發明,電視對于中學生是武打片和言情劇,網絡對于他們則是游戲了。我的二十年班主任是每屆都讓學生看“新聞聯播”,第二天的語文作業是檢查看新聞聯播的筆記;我的學生有博客群,每天看“新聞資訊頭條”,每日下載一故事,每周一文都在網絡上完成。
《班主任之友》論壇又一個叫“蔡文鼎”的網友說:
我做班主任已經四年了,做好班主任是要講究藝術的,而我反思自己這方面很少甚至從未“藝術”過,那么平時班級常規管理主要是按學校布置的去做,而對于突發事件比如學生打架我也只是做學生的心理疏導,能夠大事化小再化了。……不過有一點值得我自豪,四年來,我帶班自高一至高三又高一,每逢期中期末等綜合考試總平均分都不錯,一般第一,第二,偶爾第三。……于是我就覺得我運氣很不錯。
我給他的回帖是:應該表示祝賀。但除了成績,學生還有心靈成長,或許無法量化,但在未來社會中卻不斷“量化”。班主任工作不能終止于學生成績。 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