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看待班級的“靜”與“鬧”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7-04-28
正確看待班級的“靜”與“鬧”
作者:楊紹求
班主任總希望自己的班級平靜、安寧、無事,希望學生人人成為溫順的“小綿羊”。于是,“乖”和“聽話”幾乎成為班主任共同的價值取向,以至于為達到此目標,容不得學生有不同的意見,強制學生必須這樣不能那樣,或者只能那樣不能這樣。由于學生對班主任有一種自然的恐懼,不得不老老實實。這樣一來,班級是平靜了,有序了,可是,學生內(nèi)心深處開始畏懼權(quán)威了。這種高壓政策下的“靜”和“有序”,能成為理想的班級環(huán)境嗎?
與之相反的,是班級的“鬧”。事實上,每一所學校都會有一些班級較“靜”,一些班級較“鬧”。從某種意義上講,這與班主任的個人特質(zhì)、文化素養(yǎng)和管理方法有關(guān)。對于一個班級,究竟是“靜”一點好,還是“鬧”一點好?這話很不好說,大多數(shù)老師喜歡“靜”,而不太喜歡“鬧”。是不是說“靜”比“鬧”好?如果簡單用“靜”與“鬧”來評價班級的優(yōu)劣,那就太片面了,不科學。
班級較“鬧”,不是什么壞事,恰恰表明學生的智力、體力正在勃發(fā)發(fā)展,這種發(fā)展是猛烈的、快速的。班主任要客觀、正確地理解學生這種發(fā)展,讓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形成他的個性特點。誠如蘇聯(lián)教育家阿莫納維利所言:“沒有頑皮的兒童,就不能建立真正的教育學。”也許適當?shù)摹棒[”,能打碎束縛兒童天性的各種桎梏,激活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使學生獲得和諧發(fā)展,成為富有個性的人。
班級的“靜”,確實讓人省心省事。但是,當一個班級平靜得像一潭死水時,并不是一件好事,至少有三方面的憂慮:第一,學生的思想被什么禁錮了。第二,學生的心態(tài)被什么扭曲了。第三,學生的心情被什么壓抑了。這些,對學生的人格形成和發(fā)展是不利的。試想,孩子過于聽話,還能有什么創(chuàng)造性可言?
教育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過程中。無論是 “靜”的班,還是“鬧”的班,都需要班主任全程引導,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成長的環(huán)境,形成自己的班級智慧、班級文化和班級精神。
(楊紹求 作者單位系貴州省凱里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