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應該知道的各種情況(下)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班主任應該知道的各種情況(下)
10、什么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對班級管理有什么啟發?
多年前,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辛巴杜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帕羅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布朗克斯街區。他把停在帕羅阿爾托社區的汽車保持良好狀態,把停在布朗克斯街區的那一輛車牌摘掉了,并且把頂棚也打開。結果停在布朗克斯街區的那輛車一天之內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帕羅阿爾托的那一輛,停了一個星期也無人問津。后來,心理學家用錘子把停在帕羅阿爾托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車就不見了。后來,人們把這一現象稱為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形成的原因是,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
在班級管理中也會出現“破窗效應”,比如,班級環境比較雜亂,很多同學就會無意識地隨地亂扔東西,如果班級環境非常干凈、整潔,就會出現相反的效果。我們經常感受到的一種現象是在非常干凈的星級賓館內,我們很難發現隨地吐痰的現象,這就是“破窗效應”發揮了作用。“破窗效應”不僅表現為環境方面的功能,班級同學的行為習慣等也會受到“破窗效應”的影響,所以,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警惕“破窗效應”的發生。
11、什么是責任分散效應?對班級管理有何指導意義?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時,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后,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喊叫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時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于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一定要注意責任明確,職責分明,將任務分解到人,而不能籠統說是大家的事情,否則容易出現責任分散現象,管理的效率明顯降低。魏書生老師在班級管理中提出的“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管理原則就可以避免責任分擔效應的出現。
12、什么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對班主任工作的指導意義是什么?
美國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論,馬斯洛按照需要發生的先后次序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等級,他們依次是: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在班集體建設中,班主任老師應遵循需要理論,關注學生精神層面的需要,通過各種活動和氛圍營造來滿足學生安全及歸屬的需要。通過創設各種展示平臺使每一個學生能夠產生成功感,進而實現尊重及自我實現的需要。
13、什么是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發展理論,對班主任進行道德教育有何意義?
美國著名的道德心理學家科爾伯格運用“兩難故事推理法”來測試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根據被試的回答研究兒童在30個道德觀念緯度上的發展,提出了著名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的劃分
水平1——前習俗水平
這一階段的道德觀念是純然外在的。兒童為了免受懲罰或贏得獎賞而服從權威和權威規定的規則。這一水平包括兩個階段。
階段1:服從和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兒童根據后果來判斷行為的好壞。他們為了免遭懲罰而聽從權威的命令,尚未具有真正意義的準則概念。判斷過錯的標準不是行為本身的性質,而是遭受懲罰或造成破壞的程度。
階段2:樸素的享樂主義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為了獲得獎賞或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尊重規則。“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是這一階段的指導思想。這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對等觀念,但兒童對對錯的嚴重與否的判斷已經開始部分根據行為者的意向來進行了。
水平2——習俗水平
這一水平的主要特點是個體著眼于社會及其希望考慮問題,認為道德的價值在于為他人和社會盡義務,以維持社會的傳統秩序。它包括階段3和階段4兩個階段。
階段3:好孩子定向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兒童在進行道德評價時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一個“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以此為標準展開思維和行動。
階段4:尊重權威和維護社會秩序定向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兒童更加廣泛地注意到維護普遍的社會秩序的重要性,開始強調每個社會成員都應當嚴格遵守全社會共同約定的某些行為準則,強調對法律和權威的服從。
水平3——后習俗水平
這個水平的主要特點是個體不僅認識到尊重規則的重要性,而且開始認識到法律,規則的人為和相對的性質,可能在考慮到注入全人類的正義,個人的尊嚴等等形成超越法律和規則的普遍原則。
階段5:社會契約為定向。這一階段的個體不再把規則,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種靈活的,民主的,契約性的東西。只有那些經過民主程序符合公正原則的準則才是可以接受的。
階段6:普遍的倫理原則為定向。這一階段的個體已經認識到了社會秩序的重要性和維持秩序可能帶來的弊端,因而開始基于自己的良心或人類普遍的價值標準來判斷道德行為。
應用這一理論,班主任老師首先應樹立道德發展的觀念,認識到道德教育及班級管理的目的不在于管住或管死,而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道德發展。其次應該了解學生道德發展的階段及年齡特征,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如小學低年級重在習慣養成,中學生則要發展道德思維與判斷能力等。
14、什么是平行教育理論?請用平行教育理論分析下面的案例。
平行教育理論是馬卡連柯的集體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理論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盡力設法不和個別人發生關系,而只和集體發生關系,使每個學生都不得不參加共同的活動和遵守共同的規則。全部教育過程,應該遵循“通過集體”、“在集體中”和“為了集體”的原則。
案例:行為規范到底該如何抓?
對于高一年級來講,行為規范管理是班級管理和德育管理最基礎性的工作,也是最讓班主任和德育干部頭痛的事情之一。通常班主任進行常規管理經常出現以下情境:①班主任提出規范化要求,憑借多種強制手段及高頻度的檢查評比狠抓班級紀律,學生在高壓之下,表面立即遵守紀律,但卻學會了搞“地下活動”,與班主任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戲。②班長或紀律委員抓紀律,他們很容易被學生認為是班主任的“特派員”,是代表老師管理學生的,某種程度上容易使學生干部與學生形成對立,因而有些“聰明”的班干部甚至起一個“放哨”的作用。③與家長聯手,共同處理犯紀的學生,很容易導致學生逆反,效果也不好。一個學期后,由于班級規范管理效果很差,班主任開始結合學校開展的“文明班集體建設”工作,在班級實施了“小組合作管理”實驗,小組合作管理主要是通過班內“文明小組建設”工作,由組內每個成員負責衛生,紀律等各方面的常規,相互提醒,合作管理。試行一段時間后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請用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理論對上述現象進行分析。
15、什么是前景教育理論?請用前景教育理論分析下面的管理案例。
前景教育理論是馬卡連柯的集體教育理論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前景教育理論認為,如果集體已達到了所提出的目的,而新的目的和任務、新的前景還沒有提出,那么就會出現一種自安自慰的現象,就不再有那些能鼓勵集體成員的熱切的愿望,集體就沒有將來,集體的發展就會停頓下來。集體的生活應當經常是緊張的,向一定目標銳進的。用馬卡連柯的話來說,集體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從比較眼前的滿足走上比較遠大的滿足。”個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