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在第1個字的詩句
碑在第一個字的詩句
- 碑獲於開元寺土下,今在太守便廳。 -- 出自宋·蘇軾·詛楚文
- 碑高三丈字如斗,負以靈鰲蟠以螭。 -- 出自唐·李商隱·韓碑
- 碑償宿諾淮僧去,卷錄新詩蜀使回。 -- 出自宋·陸游·入梅
- 碑碣高臨路,松枝半作樵。 -- 出自唐·元稹·楚歌十首
- 碑文合遣貞魂謝,史筆應令諂骨羞。 -- 出自唐·王建·寄上韓愈侍郎
- 碑缺曹娥宅,林荒逸少居。 -- 出自唐·劉長卿·無錫東郭送友人游越
- 碑苔幾字滅,山木萬株齊。 -- 出自唐·劉長卿·長沙桓王墓下別李紓、張南史
- 碑字依稀廟已荒,猶聞耆舊憶賢王。 -- 出自唐·皮日休·襄州漢陽王故宅
- 碑埋祈年下,意繞章華走。 -- 出自宋·蘇轍·和子瞻鳳翔八觀八首其二詛楚文
- 碑文磊嵬氣不俗,筆畫縹緲工非今。 -- 出自宋·曾鞏·游麻姑山
- 碑文老勢信可愛,碑意少缺誰能鐫。 -- 出自宋·曾鞏·顏碑
- 碑版無文荊棘深,石獸沈淪松柏禿。 -- 出自宋·司馬光·古墳
- 碑石向鴻都。 -- 出自南北·庾信·預麟趾殿校書和劉儀同詩
- 碑留太史書,詞刻長公調。 -- 出自唐·戴叔倫·曾游
- 碑額最上層刻張養浩自壽詞,草書。 -- 出自元·張養浩·感皇恩 自壽 此石刻見山東歷城縣志卷二十四
- 碑陰有虞集五言古詩一首。 -- 出自元·張養浩·感皇恩 自壽 此石刻見山東歷城縣志卷二十四
- 碑塋或半存,荊棘斂幽魂。 -- 出自唐·劉希夷·洛川懷古
- 碑身上下亡八九,況乃龜蚨與螭額。 -- 出自宋·梅堯臣·涇尉徐絳於其廨得魯公破碑二十六字近又於碑
- 碑觀巡幸僧,指古定空壁。 -- 出自宋·梅堯臣·永叔內翰見索謝公游嵩書感嘆希深師魯子聰幾
- 碑沈字滅昔人遠,谷鳥猶向寒花啼。 -- 出自唐·顧況·題瑯邪上方
- 碑沉楚山石,珠徹漢江秋。 -- 出自唐·楊巨源·襄陽樂
- 碑石生苔蘚,榮名豈復多。 -- 出自唐·張說·李工部挽歌三首
- 碑看前代刻,僧值故鄉人。 -- 出自宋·翁卷·福州黃檗寺
- 碑刊古篆龍蛇動,洞接諸天日月閑。 -- 出自唐·杜光庭·題本竹觀
- 碑書欲有金。 -- 出自南北·陰鏗·行經古墓詩
- 碑高上與日月并。 -- 出自宋·韓元吉·龜峰行
- 碑字已漫青草死,酸風吹殺石麒麟。 -- 出自宋·蘇泂·金陵雜興二百首
- 碑字千年冷,董風五月初。 -- 出自宋·蘇泂·玉麟堂上偶成
- 碑因苔蝕無完字,城為田侵失舊基。 -- 出自宋·真山民·東粵廟
- 碑可毀,亦可建。 -- 出自明·李東陽·安石工
- 碑板尋常見,醫方次第詮。 -- 出自明·李東陽·胡忠安公挽詩(四十韻)
- 碑未失真公手澤,中余廊廟舊精神。 -- 出自宋·曾豐·至沙溪拜六一先生墓
- 碑存知殿古,香冷覺僧殘。 -- 出自宋·高翥·烏鎮普靜寺寺沈休文故居也
- 碑刻東坡作,重來為拂塵。 -- 出自宋·高翥·育王寺
- 碑頭龍護先皇字,塔下魚懸外國香。 -- 出自宋·高翥·育王寺
- 碑已無文字,人猶敬子孫。 -- 出自唐·任翻·經墮淚碑
- 碑板摘奇艷,銀鉤出金聲。 -- 出自宋·葛立方·八月二十日與館中同舍游西湖作
- 碑版燦然垂世譽,要知忠肅有門人。 -- 出自宋·張元干·上平江陳侍郎十絕
- 碑傳門客建,劍是故人留。 -- 出自唐·崔湜·秦州薛都督挽詞
- 碑經山燒斷,樹帶海潮枯。 -- 出自宋·石延年·文種墓
- 碑乎誓將蓄汝永吾好,不已圣猶賢博奕。 -- 出自宋·強至·謝三門提舉輦運宋叔達郎中寄古碑雜言
- 碑陰且刻東坡語。 -- 出自宋·李新·挽史太君詞
- 碑存峴首長懷惠,學富韋門總帶經。 -- 出自宋·李彌遜·胡文恭倅宛陵距今將百年其后來官是邦者三人
- 碑存溪石高嵯峨,漢字漫滅新鐫訛,臺非舊築行人過。 -- 出自宋·胡仔·歌風臺
- 碑方嶧山夸,骨作驪山腐。 -- 出自宋·李流謙·予舊服術迂其效棄去比過臨邛蒙李丈分惠并副
- 碑銘余漢魏,像設自齊梁。 -- 出自宋·晁公武·酆都觀
- 碑銘摹諫省,丘壑訪愚溪。 -- 出自宋·樓鑰·許待制挽詞
- 碑板荒唐久,遄看走四鄰。 -- 出自宋·葉適·贈徐靈淵
- 碑文多是唐人刻,經卷猶陰煬帝藏。 -- 出自宋·林表民·題大茲寺兼簡照講師
- 碑材徒鎮石,此墓不須諛。 -- 出自宋·魏了翁·楊修撰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