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在第10個字的詩句
相在第一十個字的詩句
- 鮑生薦夷吾,一舉置齊相。 -- 出自唐·李白·陳情贈友人
- 白鷗兮飛來,長與君兮相親。 -- 出自唐·李白·鳴皋歌送岑徵君 時梁園三尺雪.
- 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后相攜臥白云。 -- 出自唐·李白·駕去溫泉后贈楊山人
- 清晨鼓棹過江去,千里相思明月樓。 -- 出自唐·李白·對雪醉後贈王歷陽
- 此時惜別詎堪聞,此地相看未忍分。 -- 出自唐·李白·鳳吹笙曲 ( 一作鳳笙篇 送別 )
- 下窺夫子不可及,矯首相思空斷腸。 -- 出自唐·李白·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
-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頭相對故依然。 -- 出自宋·蘇軾·浣溪沙
- 居士先生老矣,真夢里、相對殘釭。 -- 出自宋·蘇軾·滿庭芳
- 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 -- 出自宋·蘇軾·滿庭芳·蝸角虛名
- 但絲莼玉藕,珠粳錦鯉,相留戀,又經歲。 -- 出自宋·蘇軾·水龍吟·小溝東接長江
- 吏民驚怪坐何事,父老相攜迎此翁。 -- 出自宋·蘇軾·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 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相顧雪成堆。 -- 出自宋·蘇軾·望海樓晚景五絕
- 兩鶴摧頹病不言,年來相繼亦乘軒。 -- 出自宋·蘇軾·軾以去歲春夏,侍立邇英,而秋冬之交,子由
- 簿書鼛鼓不知春,佳句相呼賴故人。 -- 出自宋·蘇軾·寒食日答李公擇三絕次韻
- 衰發祗今無可白,故應相對話來生。 -- 出自宋·蘇軾·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覺
- 大樸初散失渾沌,六鑿相攘更勝敗。 -- 出自宋·蘇軾·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
- 世上小兒夸疾走,如君相待今安有。 -- 出自宋·蘇軾·往富陽新城李節推先行三日留風水洞見待
-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 出自宋·蘇軾·梅花二首
- 此外知心更誰是,夢魂相覓苦參差。 -- 出自宋·蘇軾·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
- 汝輩何曾堪一笑,吾儕相對復三人。 -- 出自宋·蘇軾·過密州次韻趙明叔喬禹功
- 蒼龍掛闕農祥正,老稚相呼看藉田。 -- 出自宋·蘇軾·春帖子詞
- 紫蟹鱸魚賤如土,得錢相付何曾數。 -- 出自宋·蘇軾·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賦詩,得「人皆苦
- 客路三年不見山,上樓相對夢魂間。 -- 出自宋·蘇軾·追和子由去歲試舉人洛下所寄詩五首暴雨初晴
- 江淮流落豈關天,禁省相望亦偶然。 -- 出自宋·蘇軾·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齋三首
- 此身流浪隨滄溟,偶然相值兩浮萍。 -- 出自宋·蘇軾·芙蓉城
- 江湖流落豈關天,禁省相望亦偶然。 -- 出自宋·蘇軾·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齋三首
- 困眠不覺依蒲褐,歸路相將踏桂華。 -- 出自宋·蘇軾·次韻周長官壽星院同餞魯少卿
- 問羊他日到金華,應許相將游閬苑。 -- 出自宋·蘇軾·和子由送將官梁左藏仲通
- 乃知賢達與愚陋,豈直相去九牛毛。 -- 出自宋·蘇軾·趙閱道高齋
- 二子有如雙白鷺,隔江相照雪衣明。 -- 出自宋·蘇軾·次韻秦少章和錢蒙仲
- 天師化去知何在,玉印相傳世共珍。 -- 出自宋·蘇軾·過安樂山聞山上木葉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
- 臨淮自古多名士,樽酒相従樂寓公。 -- 出自宋·蘇軾·次韻張畹
- (唐蕭氏自瑀及遘八宰相。 -- 出自宋·蘇軾·次韻劉貢父所和韓康公憶持國二首
- 衰發只今無可白,故應相對話來生。 -- 出自宋·蘇軾·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覺出處
- 詩成不覺雙淚下,悲吟相對惟羊何。 -- 出自宋·蘇軾·百步洪二首
- 到處相逢是偶然,夢中相對各華顛。 -- 出自宋·蘇軾·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
- 傳家各自聞詩禮,與子相逢亦弟兄。 -- 出自宋·蘇軾·送張軒民寺丞赴省試
- 蓋公堂前雪,綠窗朱戶相明滅。 -- 出自宋·蘇軾·大雪青州道上有懷東武園亭寄交孔周翰
- 方瞳正碧貌如圭,六月相逢萬里歸。 -- 出自宋·蘇軾·附米黻所作挽詩五首
- 平生出處不同塵,末路相知太息頻。 -- 出自宋·蘇軾·附米黻所作挽詩五首
- 憑君說向髯將軍,衰鬢相逢應不識。 -- 出自宋·蘇軾·臺頭寺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館分韻得憶字人字兼
- 茫茫清泗繞孤岑,歸路相將得暫臨。 -- 出自宋·蘇軾·韓干馬十四匹
- 我記江邊枯柳樹,未死相逢真識面。 -- 出自宋·蘇軾·過江夜行武昌山聞黃州鼓角
- 兩鶴催頹病不言,年來相繼亦乘軒。 -- 出自宋·蘇軾·軾以去歲春夏侍立邇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繼入
- 何日晴軒觀筆硯,一杯相屬更従容。 -- 出自宋·蘇軾·贈仲勉子文?此詩為黃庭堅作?
- 東坡先生取人廉,幾人相歡幾人嫌。 -- 出自宋·蘇軾·安州老人食蜜歌
- 寒潮不應淮無信,客路相隨月有情。 -- 出自宋·蘇軾·和田仲宣見贈
- 遙想茅軒照水開,兩翁相對清如鵠。 -- 出自宋·蘇軾·別子由三首兼別遲
- 折得芳蕤兩眼花,題詩相報字傾斜。 -- 出自宋·蘇軾·次韻錢穆父紫薇花二首
- 雅志未成空自嘆,故人相對若為顏。 -- 出自宋·蘇軾·次韻陳海州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