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第10個(gè)字的詩句
生在第一十個(gè)字的詩句
- 但坤牛、乾馬抽換,是長生譜。 -- 出自宋·吳潛·賀新郎·寶扇驅(qū)纖暑
- 耐凍禁寒,便瘦宜枯,前生莫是孤竹。 -- 出自宋·吳潛·疏影·嗤瓊笑玉
- 古希近也,是六十五翁生日。 -- 出自宋·吳潛·二郎神·古稀近也
- 如電如陰如幻境,還知生熟路頭不。 -- 出自宋·吳潛·五用出郊韻三首
- 江沱樂意魚夫婦,淇澳生涯龍子孫。 -- 出自宋·吳潛·再用前韻各賦三解
- 到底農(nóng)桑好,營營誤此生。 -- 出自宋·吳潛·宋山掃墓書所見
- 跡雖疏兮此心不忘,死生契闊兮悵十二里之高岡。 -- 出自宋·王柏·徐制參挽歌
- 羌前修之典刑兮,何后生之昧昧。 -- 出自宋·王柏·挽時(shí)僉判
- 把酒留春尚肯留,幾多生意聚詩眸。 -- 出自宋·王柏·和叔崇清明后四絕
- 萬翠千紅各賦形,源源生意到春深。 -- 出自宋·王柏·獨(dú)坐看海棠二絕
- 以我所愿紫陽學(xué),以我生作石筍孫。 -- 出自宋·王柏·竹石屏歌謝遁澤
- 石筍固宜有石竹,筍竹生成同一根。 -- 出自宋·王柏·竹石屏歌謝遁澤
- 造化不翕何以張,不然生道幾於息。 -- 出自宋·王柏·早梅有感
- 舒慘榮枯人自異,此中生意本分明。 -- 出自宋·王柏·春歸
- 五進(jìn)志氣神,六七八進(jìn)生羽翰。 -- 出自宋·王柏·壽立齋
- 萬物一以實(shí),物物含生生。 -- 出自宋·王柏·壽秋壑
- 晚鐘穿翠靄,來共話平生。 -- 出自宋·趙希囿·臨江仙·天宇泬寥山氣肅
- 僧房十日相留戀,為怯生寒未到家。 -- 出自宋·周弼·留題唐棲寺
- 機(jī)心都不動(dòng),穩(wěn)看日初生。 -- 出自宋·周弼·題夏肯父曉山圖
- 轉(zhuǎn)覺青衫惡,誰憐白發(fā)生。 -- 出自宋·周弼·酬李達(dá)可
- 午睡雙鳩喚欲醒,起傍生臺炙肩背。 -- 出自宋·周弼·將適毗陵道中遇居簡上人
- 荷沖崩岸出,草入廢泉生。 -- 出自宋·周弼·題逸人壁
- 驛路交游熟,江山契分生。 -- 出自宋·李曾伯·入蜀墊江道間二首
- 使其香氣不擊敗,延及生靈禍何烈。 -- 出自宋·李曾伯·記十五日夜星犯月
- 乃知碩果弗盡剝,東南生意不終絕。 -- 出自宋·李曾伯·記十五日夜星犯月
- 何時(shí)拂衣去,藜藿保余生。 -- 出自宋·李曾伯·己酉六月阻水於宜春道間楓樹
- 水晶宮里毓奇瑞,翼日生此神仙姿。 -- 出自宋·李曾伯·壽襄閫
- 由實(shí)又花花又實(shí),看孫生子子生孫。 -- 出自宋·李曾伯·乙已題制參蕭應(yīng)父襲芳亭
- 不待遺文垂紀(jì)錄,自存生氣沮奸謀。 -- 出自宋·李曾伯·宿新政縣登魷于氏離堆拜顏魯公遺像公曾赴蓬
- 依約燃犀處,分明倒蔗生。 -- 出自宋·李曾伯·行銅陵道
- 自昔霸圖成匹馬,至今生氣貫長虹。 -- 出自宋·李曾伯·和劉清叔檀溪韻
- 楚澤多芳草,春風(fēng)昨夜生。 -- 出自宋·趙崇嶓·立春日舟次藕池阻雪有懷
- 亦有賢達(dá)人,視死如未生。 -- 出自宋·趙崇嶓·人生嘆
- 從今數(shù)去,尚有五十八生朝里。 -- 出自宋·趙孟堅(jiān)·感皇恩·一百二十年
- 去繼漢疏傅,名肩齊魯生。 -- 出自宋·趙孟堅(jiān)·鴻禧觀次高橫槎韻
- 遇石松盤蓋,懸崖蘭倒生。 -- 出自宋·趙孟堅(jiān)·何氏書堂
- 借問羅浮鶴侶,還似先生否。 -- 出自宋·馬天驥·城頭月·城頭月色明如晝
- 問纏腰跨鶴、事如何,人生最風(fēng)流。 -- 出自宋·陸叡·八聲甘州·問纏腰跨鶴
- 穢草誅還密,浮萍去又生。 -- 出自宋·陳詵·和祖擇之學(xué)士袁州慶豐堂十詠
- 兔毫芳露染,龍尾濕云生。 -- 出自宋·萬俟紹之·方水滴子
- 人日才過春日至,薄醪生菜旅亭頭。 -- 出自宋·潘牥·人日后一日立春
- 女媧摶土費(fèi)工夫,個(gè)個(gè)生來個(gè)個(gè)粗。 -- 出自宋·潘牥·相士
- 一枝來贈(zèng)我,吟幾覺春生。 -- 出自宋·王諶·次韻謝惠山村送水仙
- 故山幸自堪耕釣,不必生涯足是休。 -- 出自宋·施樞·覽鏡
- 人言此井有靈源,潮落生透海門。 -- 出自宋·施樞·鰻井
- 嶺坳孤塔露,木杪片云生。 -- 出自宋·衛(wèi)宗武·初夏登北山
- 子卿齧雪十九年,何似生前一杯酒。 -- 出自宋·衛(wèi)宗武·和家則堂韻贈(zèng)高教之北
- 伊耆闡坤珍,三秀既挺生。 -- 出自宋·衛(wèi)宗武·是歲之夏紫芝復(fù)生成叢大者徑七八寸
- 安得良友相追隨,步屧生香遍行樂,只恐囊無賀老詩,不愁屐費(fèi)阮生蠟。 -- 出自宋·衛(wèi)宗武·自王園歸約諸友山行
- 楊柳家家插,桃花處處生。 -- 出自宋·衛(wèi)宗武·清明行役過澱湖至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