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在第13個字的詩句
毫在第一十三個字的詩句
- 誰謂他人無力氣,不于好事拔毫毛。 -- 出自宋·方逢辰·頌徐大可為六縣減免稅糧得請
- 瀟灑道裝衣袖闊,昂藏壽相耳毫長。 -- 出自宋·方回·八月二十四日賓旸華父同登秀亭二首
- 心事天涯客海涯,自籌何止一毫差。 -- 出自宋·方回·歲除次韻全君玉有懷二首
- 沉里浮表數及遲,指下難明審毫里。 -- 出自宋·方回·送醫工郭耕道
- 蓑風笠雨開荒寒,是誰幻化生毫端。 -- 出自宋·方回·題牧牛小卷
- 天經地續發真藻,特驅小物歸毫端。 -- 出自宋·鞏豐·二蟲吟
- 酒量逡巡百盞空,詩鋒頃刻千毫禿。 -- 出自宋·郭印·送莫少虛赴省試
- 六月灘濤劇奔吼,一分性命爭毫厘。 -- 出自宋·何耕·題龍華佛閣
- 千年議論經幾手,極力追倣分毫釐。 -- 出自宋·黃疇若·澤卿示蘭亭考作蕭翼取蘭亭辭
- 佳處唯堪著胸次,平生久已付毫端。 -- 出自宋·李處權·過德孺池上二首
- 誰能幽窗勘鉛黃,俯與群蟻爭毫芒。 -- 出自宋·李若水·贈陳承務
- 密葉旋從人意長,勁枝全藉筆毫生。 -- 出自宋·梁宗范·題畫竹絹扇面
- 方廣即真華藏界,自他不隔一毫端。 -- 出自宋·劉棐·至石橋夜半風雨大作
- 有時此輩未妥帖,哮吼大嚼無毫全。 -- 出自宋·陸九淵·少時作
- 此景古今無盡藏,總歸懶拙一毫端。 -- 出自宋·錢聞詩·題米元暉萬里長江圖
- 更作小亭供勝覽,盡收吟思入毫端。 -- 出自宋·沈揆·題石井泉
- 叟也胸中天地寬,云煙袞袞出毫端。 -- 出自宋·史彌寧·書蘇道士江行圖后
- 那里十三,這邊十五,后先不差毫發許。 -- 出自宋·釋道沖·偈頌五十一首
- 大庾嶺頭一尊佛,疏山兩度放毫光。 -- 出自宋·釋道顏·頌古
- 珍重洪源湖海眾,個中不隔一毫釐。 -- 出自宋·釋慧開·偈頌八十七首
- 阿那律陀天眼觀,大千攝入一毫端。 -- 出自宋·釋慧遠·楞嚴六根·非眼能見
- 百億文殊真妙體,分明只在一毫端。 -- 出自宋·釋明辯·頌古三十二首
- 冶父山前曾落節,午鈞之重一毫釐。 -- 出自宋·釋普巖·偈頌二十五首
- 荊棘林中宣妙義,蒺藜園里放毫光。 -- 出自宋·釋清旦·頌古四首
- 般若如我大火聚,著得一絲飛毫麼。 -- 出自宋·釋如珙·偈頌三十六首
- 顆粒果能無滲漏,少林初不隔毫厘。 -- 出自宋·釋曇華·偈頌六十首
- 三處移場定是非,頑心全不改毫釐。 -- 出自宋·釋咸杰·頌古六首
- 多少牙人并販子,卻來升合較毫厘。 -- 出自宋·釋心月·偈頌一百五十首
- 斜把金刀勾得著,一毫頭是一毫頭。 -- 出自宋·釋心月·凈發
- 一句了然超百已,如如不動纖毫力。 -- 出自宋·釋印肅·頌證道歌·證道歌
- 乾坤大地一只眼,用來還似一毫芒。 -- 出自宋·釋印肅·頌證道歌·證道歌
- 辨因木耳再來人,巧幻不虧於毫末。 -- 出自宋·釋印肅·贊三十六祖頌
- 卻嘆回時鬢似霜,眉毛眼睫放毫光。 -- 出自宋·釋印肅·頌十玄談·達本
- 大開寶藏施珠珍,個裹無私一毫發。 -- 出自宋·釋印肅·萬載縣橋疏
- 匝地周天居土眼,元來只在一毫厘。 -- 出自宋·釋印肅·與廖維高
- 無縫塔前風色高,洞然不隔絲毫許。 -- 出自宋·釋正覺·送愿上人歸鄉
- 普為人天開正眼,大千沙界一毫收。 -- 出自宋·釋智鑒·頌古十一首
- 覺體如如不變時,能驅萬象人毫釐。 -- 出自宋·釋智愚·酬覺如居士
- 風淡云收見天末,始知吳在一毫中。 -- 出自宋·釋智愚·小吳軒
- 或謂將心與汝安,覓心不見一毫端。 -- 出自宋·釋子淳·偈二十二首
- 白玉齒邊流舍利,紅蓮舌上放毫光。 -- 出自宋·宋仁宗·蓮花經贊
- 立朝早已擅風采,料敵曾不失毫厘。 -- 出自宋·蘇頌·次韻王宣徽太尉耆年會詩
- 世承朝恩萬鈞重,省思此去酬毫厘。 -- 出自宋·蘇籀·飲東窗一首
- 嵐光染秋迸疏簾,哦詩屢禿霜毫尖。 -- 出自宋·汪炎昶·寄贈張吏日
- 相見開懷忘歲月,因論微言鑒毫發。 -- 出自宋·王欽若·送張無夢歸天臺山
- 壓倒念奴價百倍,興來奇怪生毫端。 -- 出自·王山·答盈盈
- 草際鳴蛩更強聒,滿懷秋思寄毫端。 -- 出自宋·衛涇·夜坐
- 研丹吮粉尤精奇,且與王爵爭毫厘。 -- 出自宋·吳龍翰·馮永之號冰壺工水墨丹青
- 滲漉仁風并義澤,只今光焰在毫端。 -- 出自宋·徐誼·石井泉
- 雪月風煙俱屬我,一時收拾付毫端。 -- 出自宋·楊公遠·寫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