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在第4個字的詩句
此在第四個字的詩句
- 奸民食此險,出沒如鳧鹥。 -- 出自宋·蘇軾·東新橋
- 余幼好此奇服兮,襲前人之詭幻。 -- 出自宋·蘇軾·黃泥坂詞
- 愿君書此詩,以為益齋銘。 -- 出自宋·蘇軾·張寺丞益齋
-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 出自宋·蘇軾·屈原塔?在忠州,原不當有塔于此,意者后人
- 世人聞此皆大笑,慎勿生兒兩翁似。 -- 出自宋·蘇軾·別子由三首兼別遲
- 道人開此軒,清坐默自照。 -- 出自宋·蘇軾·定惠颙師為余竹下開嘯軒
- 時來登此軒,目送過海席。 -- 出自宋·蘇軾·司命宮楊道士息軒
- 君無輕此樂,此樂清且放。 -- 出自宋·蘇軾·與梁先、舒煥泛舟,得臨釀字,二首
- 君毋輕此樂,此樂清且放。 -- 出自宋·蘇軾·與梁先舒煥泛舟得臨釀字二首
- 決須飲此勿復辭,何用區區較醒醉。 -- 出自宋·蘇軾·謝蘇自之惠酒
- 市廛得此尤堪隱,老者於今只自安。 -- 出自宋·蘇軾·安老亭詩
- 獨有愧此翁,大名難久居。 -- 出自宋·蘇軾·和陶始經曲阿
- 淵明得此理,安處故有年。 -- 出自宋·蘇軾·和陶怨詩示龐鄧
- 何人識此志,佛眼自照了。 -- 出自宋·蘇軾·贈杜介
- 宦游逢此歲年惡,飛蝗來時半天黑。 -- 出自宋·蘇軾·梅圣俞詩集中有毛長官者今于潛令國華也圣俞
- 自従識此理,久謝少年伴。 -- 出自宋·蘇軾·喬太博見和復次韻答之
- 何當種此花,各抱漢陰甕。 -- 出自宋·蘇軾·次韻李公擇梅花
- 古今抱此恨,有志俯仰失。 -- 出自宋·蘇軾·鄧忠臣母周氏挽詞
- 留君望此府,助我憐其衰。 -- 出自宋·蘇軾·送程之邵簽判赴闕
- 曷不惜此日,相從把酒卮。 -- 出自宋·蘇軾·送司勛子才丈赴梓州
- 還坐愧此言,洗盞當我前。 -- 出自宋·蘇軾·小兒
- 愿君營此樂,官事何時竟。 -- 出自宋·蘇軾·次韻趙景貺春思且懷吳越山水
- 主人言,此石芝也。 -- 出自宋·蘇軾·石芝(并敘)
- 或對曰:“此名蘄州鬼。 -- 出自宋·蘇軾·五禽言(并敘)
- 何従得此酒,冷面妒君赤。 -- 出自宋·蘇軾·岐亭五首(并敘)
- 滯留生此兒,足慰周南史。 -- 出自宋·蘇軾·葉濤致遠見和二詩復次其韻(濤顛倒元韻。)
- 相傳如此,戲作此詩。 -- 出自宋·蘇軾·石塔寺(并引)
- 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 -- 出自宋·蘇軾·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
- 惜哉知此晚,坐令華發新。 -- 出自宋·蘇軾·飲酒四首?此詩為秦觀作?
- 若教從此成千里,巧歷如今也被謾。 -- 出自宋·蘇軾·游靈隱寺戲贈開軒李居士
- 予美亡此。 -- 出自先秦·詩經·葛生
- 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 出自先秦·詩經·苕之華
- 君子至此,福祿如茨。 -- 出自先秦·詩經·瞻彼洛矣
- 君子至此,鞞琫有珌。 -- 出自先秦·詩經·瞻彼洛矣
- 君子至此,福祿既同。 -- 出自先秦·詩經·瞻彼洛矣
-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 出自·毛澤東·沁園春·雪
- 慶高閎此際,掌上一顆明珠剖。 -- 出自宋·李清照·長壽樂·微寒應候
-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劍欲斬且復休。 -- 出自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 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 -- 出自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 如何貴此重,卻怕有人知。 -- 出自唐·杜甫·麗春
- 峽門自此始,最窄容浮查。 -- 出自唐·杜甫·柴門
- 聽子話此邦,令我心悅懌。 -- 出自唐·杜甫·鄭典設自施州歸
- 異方乘此興,樂罷不無悲。 -- 出自唐·杜甫·陪李七司馬皂江上觀造竹橋,即日成,往來之
- 鹿門自此往,永息漢陰機。 -- 出自唐·杜甫·登舟將適漢陽
- 歸路從此迷,涕盡湘江岸。 -- 出自唐·杜甫·逃難
- 為公歌此曲,涕淚在衣巾。 -- 出自唐·杜甫·上韋左相二十韻
- 蜀王將此鏡,送死置空山。 -- 出自唐·杜甫·石鏡
- 明公出此圖,無乃傳其狀。 -- 出自唐·杜甫·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
- 漸衰那此別,忍淚獨含情。 -- 出自唐·杜甫·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郭
- 故人從此去,寥落寸心違。 -- 出自唐·杜甫·送何侍御歸朝(李梓州泛舟筵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