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在第13個字的詩句
本在第一十三個字的詩句
- 發(fā)明立了猶疑在,更問如何是本心。 -- 出自宋·曹彥約·偶成
- 文如賀白尤寒素,政似龔典更本原。 -- 出自宋·曹彥約·送趙侍朗被召
- 重陰浩瀚渺無濱,草木摧殘見本真。 -- 出自宋·魏了翁·和虞永康梅花十絕句
- 漢陰抱甕自其志,彭澤折腰非本心。 -- 出自宋·劉學(xué)箕·久雨秋懷二首
- 丈夫志在仁義耳,麟閣貂冠非本心。 -- 出自宋·周文璞·劍客行
- 隱思示易甲兵洗,商略須先根本培。 -- 出自宋·程公許·壽楊浩齋二首
- 養(yǎng)疽一朝思潰裂,廟謀得不憂本根。 -- 出自宋·程公許·送別周憲使
- 人情但知東茍偷,便須熟為根本謀。 -- 出自宋·程公許·喜雨歌
- 一枝幽艷棖觸人,花與詩人皆本色。 -- 出自宋·程公許·一冬無雪和際放翁梅詩陸句豪夸余清苦要自不
- 五百年后得余令,棠陰上與韓本齊。 -- 出自宋·王邁·二十韻潮陽宰余君實日華
- 琢玉傳情,斷金訂約,總是愁根本。 -- 出自宋·鄭覺齋·念奴嬌·卷簾酒醒
- 民曰同胞豈異根,萬殊皆自一本分。 -- 出自宋·王柏·和遁澤惠豆粟韻
- 嗟吁平生粗知讀周易,只向本本原原認太極。 -- 出自宋·家鉉翁·歲暮傳易終成長吟書送景山茂實
- 梅花至老香猶在,竹節(jié)雖高心本虛。 -- 出自宋·胡仲弓·寄適安
- 君恩已遂祈閒請,莘野歸耕是本心。 -- 出自宋·蒲壽宬·嶺后山莊
- 圣賢往跡正在此,譬若木水有本原。 -- 出自宋·熊禾·觀洛行
- 丹米火足心兵息,茗碗香濃舌本廿。 -- 出自宋·徐瑞·客中清明
- 偶于佳處發(fā)深省,其實宦游非本心。 -- 出自宋·芮燁·羅浮寶積寺
- 每登公宴思來日,漸聽鄉(xiāng)音認本身。 -- 出自唐·章孝標(biāo)·初及第歸酬孟元翊見贈
- 形象思維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只有運用形象思維,才有可能寫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呼之欲出的詩性藝術(shù)特性。 -- 出自宋·周濆·逢鄰女
- 三峰影里觀真宅,三耀光中是本家。 -- 出自元·王哲·瑞鷓鴣·三才剖判做輝華
- 西嚴(yán)詞六十九首,間以四庫珍本西嚴(yán)集校訂 -- 出自元·張之翰·賀新郎 余家古瓶臘梅忽開,清香可愛,質(zhì)之
- 兩度頻繁,一番遲暮,爭似從他本分來。 -- 出自元·劉敏中·沁園春 和省中諸公秋日海棠韻
- 堪笑此衣吾假耳,卻不知此物本可相剝離! -- 出自近代·汪精衛(wèi)·挫骨揚灰辭
- 人看小英心不足,我看小英心本足。 -- 出自宋·張詠·筵上贈小英
- 松筠不變春長在,風(fēng)雨無時地本靈。 -- 出自宋·余靖·同黃宰游寶林精舍書佑長老壁
- 隸書滿紙籀文廢,字法破碎失本根。 -- 出自宋·黃庶·擬歐陽舍人古篆
- 鑿開鴻荒肇人紀(jì),首為區(qū)宇立本根。 -- 出自宋·王铚·縉云縣仙都山黃帝祠宇
- 只今昆弟成胡越,蔓草猶能庇本根。 -- 出自宋·劉宰·湯參議惠蓮走筆以謝
- 寥寥不見古顏色,澹月微云到本真。 -- 出自宋·張道洽·梅花七律
- 弦何庸絕琴寧有,聲未曾銷塵本無。 -- 出自宋·羅與之·默坐
- 端公碑石蔓蘿捫,嘆息雙杉拔本根。 -- 出自宋·許月卿·題汪端翁廟
- 昔賢種松如種德,柯葉余事根本豐。 -- 出自宋·林景熙·賦雙松堂呈薛監(jiān)簿
- 玄言不怕知音少,碧落從來贗本稀。 -- 出自明·袁中道·病中漫興八首
- 安排著洋兵到,干爹奉承,奴才本性。 -- 出自·陳獨秀·憤時俗也
- 百川日夜赴清潯,此地朝宗見本心。 -- 出自宋·蔡肇·游浮玉三首
- 昭陵一入見無從,鐫石猶將贗本供。 -- 出自宋·陳長方·題定武本蘭亭
- 人生有祿親頭白,萬石何如宦本鄉(xiāng)。 -- 出自宋·陳宓·次方云臺韻
- 誓言愿畢馀生力,細與窮源探本根。 -- 出自宋·陳文蔚·又謝予京惠贄見
- 別后寄我詩成圖,為部畫家傳本無。 -- 出自宋·鄧深·游方壺
- 茅茨底下坐寒氈,應(yīng)是孤吟舌本乾。 -- 出自宋·杜范·贈以酒寄詩
- 世間底是英雄物,未許曹瞞笑本初。 -- 出自宋·方回·次韻賓旸齋中獨坐五首
- 書生豪俠味終酸,詩客顛狂骨本寒。 -- 出自宋·方回·簡趙賓旸
- 四聲故{左扌右窘}拘,六書本幻妙。 -- 出自宋·方回·釋臨邛記方物戲作
- 此道含靈悉具足,圣人庸人心本同。 -- 出自宋·郭印·題史元量芳潤堂
- 今年誰料勝常年,入絹得鹽償本錢。 -- 出自宋·郭印·和詩守豐年行
- 天留真質(zhì)表文獻,柯葉蕃茂根本豐。 -- 出自宋·黃庚·侍郎亭
- 不辭伴客竟佳夕,第恐吻燥舌本乾。 -- 出自宋·樂備·比同彥平謁希顏千里昆仲千里留醉短項翁彥平
- 攀條漸見傳芳遠,和氣先從近本知。 -- 出自宋·李復(fù)·棣華齋
- 其人既重法亦尊,羽翼大成根本固。 -- 出自宋·李覯·答緣概師見示草書千字文并名公所贈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