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在第11個字的詩句
峰在第一十一個字的詩句
- 白鶴岧嶇枕江曲,接岫連峰衍林麓。 -- 出自宋·韓信同·雙柱擎天
- 清江晚,綠楊歸思,隔岸數(shù)峰出。 -- 出自宋·姜個翁·霓裳中序第一·園林罷組織
- 閑尋渭曲漁翁引,醉上蓮峰道士扶。 -- 出自唐·呂巖·七言
- 露飄香隴玉苗滋,月上碧峰丹鶴唳。 -- 出自唐·呂巖·贈劉方處士
- 兩三千里家何在,三十六峰人未歸。 -- 出自宋·華岳·思故人
- 誰家掃雪滿庭前,萬壑千峰在一拳。 -- 出自·***·東陽夜怪詩(安智高詠聚雪為山)
- 遙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為一人。 -- 出自宋·歐陽詹·秋夜寄僧
- 千山江上背斜暉,一徑中峰見所歸。 -- 出自宋·歐陽詹·題別業(yè)
- 惟愁又入煙霞去,知在廬峰第幾重。 -- 出自唐·王仲舒·寄李十員外
- 煙霄未穩(wěn)還平地,門對孤峰占寂寥。 -- 出自唐·尹璞·題楊收相公宅
- 如何獨得百丈索,直上高峰拋俗羈。 -- 出自唐·林滋·望九華山
- 小儒謬跡云霄路,心仰蓮峰望太清。 -- 出自唐·金厚載·和主司王起
- 家風(fēng)負(fù)荷須名宦,可惜千峰綠似藍(lán)。 -- 出自唐·崔櫓·過南城縣麻姑山
- 尋疑天意喪斯文,故選茅峰寄白云。 -- 出自唐·張賁·酬襲美先見寄倒來韻
- 云凝止水魚龍蟄,雪點遙峰草木榮。 -- 出自唐·翁洮·冬
- 黃河九曲天邊落,華岳三峰馬上來。 -- 出自唐·許彬·送李佑之赴陜西參議
- 羽衣零落帽欹斜,不自孤峰即海沙。 -- 出自唐·黃滔·湘中贈張逸人
- 萬畦香稻蓬蔥綠,九朵奇峰撲亞青。 -- 出自唐·殷文圭·九華賀雨吟
- 嵩山好與浮丘約,三十六峰云外鄉(xiāng)。 -- 出自唐·徐夤·依韻贈南安方處士五首
- 白云釣客窗中宿,臥數(shù)嵩峰聽五湖。 -- 出自唐·李洞·宿鄠郊贈羅處士
- 天分五溜寒傾北,地秀諸峰翠插西。 -- 出自唐·周鏞·諸暨五泄山
- 城中隔日趨朝懶,楚外千峰入夢頻。 -- 出自唐·李建勛·和致仕沈郎中
- 若耶罨畫應(yīng)相似,越岫吳峰盡接連。 -- 出自·李中·送姚端秀才游毗陵
- 青城錦水無心住,紫閣蓮峰有意歸。 -- 出自宋·劉兼·偶聞官吏舉請,輒有一篇寄從弟舍人
- 搖鞭相送嘉陵岸,回首群峰隔翠煙。 -- 出自宋·劉兼·送文英大師
- 搖鞭相送嘉陵岸,回首群峰隔囊邊。 -- 出自宋·劉兼·送文英大師
- 青城錦水無心住,紫閣蓮峰有意歸。 -- 出自宋·劉兼·偶聞官吏舉請輒有一篇寄呈成都府從弟舍人
- 陶公伴客不思睡,門外數(shù)峰山曉青。 -- 出自宋·趙湘·春日宿信安張明府廳
- 中宵引領(lǐng)尋高頂,月照云峰凡幾重。 -- 出自唐·靈一·宿靜林寺
- 禪師來往翠微間,萬里千峰到剡山。 -- 出自唐·靈一·贈靈澈禪師
- 誰能來此焚香坐,共作壚峰二十人。 -- 出自唐·靈澈·東林寺寄包侍御
- 曠懷相對景何限,落日亂峰青倚天。 -- 出自唐·僧鸞·贈李粲秀才(字輝用)
- 一千馀里河連郭,三十六峰寒到家。 -- 出自唐·懷楚·送新平故人
- 溪邊十里五里花,云外三峰兩峰雪。 -- 出自唐·隱巒·蜀中送人游廬山
- 一枝筇竹游江北,不見爐峰二十年。 -- 出自唐·若虛·懷廬山舊隱
- 篷窗曉對洞庭山,七十二峰青似玉。 -- 出自元·王蒙·題畫
- 瞿塘上、春水*船,十二遙峰翠如簇。 -- 出自元·邵亨貞·蘭陵王 王彥強(qiáng)以暮春有懷吳中故居之作見示
- 俗駕輕云易散,賴獨有蓮峰破孤悶。 -- 出自元·景覃·鳳棲梧 以上三首見中州樂府
- 粗衣淡飯,據(jù)分且隨緣,青峰畔,白云中,獨把清閑占。 -- 出自元·王丹桂·心月照云溪 本名驀山溪 山居述懷
- 不知今夕何年,飛來五老峰頭月。 -- 出自元·程文海·水龍吟 次韻謝五峰
- 天風(fēng)吹落凝不去,化作奇峰聳空碧。 -- 出自元·周權(quán)·冷泉亭
- 九秋風(fēng)露,洗塵埃、人似華峰獨立。 -- 出自元·王旭·大江東去 為張可子郎中壽
- 見長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潑黛,萬馬回旋。 -- 出自元·張野·沁園春 泉南作
- 一帶長江,青未了、天際亂峰如簇。 -- 出自元·張可久·百字令 舟泊小金山下,客有歌大江東去詞者
- 對金山有玉娉婷,兩點愁峰眉聚。 -- 出自元·張可久·黑漆弩 為樂府焦元美賦,用馮海粟韻
- 疑團(tuán)打就,只今突出妙高峰。 -- 出自元·李道純·水調(diào)歌頭 贈張蒙庵
- 臨安山勢萬龍鸞,偏矗一峰如側(cè)掌。 -- 出自近代·陳三立·庸庵尚書至自滬三月八日攜猶子子式命汽車招
- 豈不賢于谷泉之在香爐峰,坐享大名而無功。 -- 出自清·嚴(yán)遂成·白水巖瀑布
- 道出嘉陽正西指,一帶靈峰如湧起。 -- 出自宋·宋白·句
- 年年今日強(qiáng)登高,獨立南峰北向號。 -- 出自清·方文·三月十九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