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第11個字的詩句
山在第一十一個字的詩句
-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 出自唐·李白·戰城南
- 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 -- 出自唐·李白·襄陽歌
- 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 -- 出自唐·李白·遠別離
- 一枝秾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 出自唐·李白·清平調詞三首
- 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 出自唐·李白·秋下荊門
- 逸氣棱棱凌九區,白璧如山誰敢沽。 -- 出自唐·李白·天馬歌
- 自從結發日未幾,離君緬山川。 -- 出自唐·李白·去婦詞 ( 一作顧況詩 )
- 旌旗繽紛兩河道,戰鼓驚山欲傾倒。 -- 出自唐·李白·猛虎行 ( 此詩蕭士□云是偽作 ) 【上彬下
- 千峰夾水向秋浦,五松名山當夏寒。 -- 出自唐·李白·答杜秀才五松見贈
- 蘭生谷底人不鋤,云在高山空卷舒。 -- 出自唐·李白·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其一
- 身騎白黿不敢度,金高南山買君顧。 -- 出自唐·李白·贈裴十四
- 昔游三峽見巫山,見畫巫山宛相似。 -- 出自唐·李白·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
- 嚴陵不從萬乘游,歸臥空山釣碧流。 -- 出自唐·李白·酬崔侍御
- 城隅淥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 -- 出自唐·李白·別中都明府兄
- 周旋小字桃燈讀,重迭遙山隔霧看。 -- 出自唐·李白·代佳人寄翁參樞先輩
- 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漙漙。 -- 出自宋·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
- 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 -- 出自宋·蘇軾·木蘭花令
-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 出自宋·蘇軾·游金山寺
-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 出自宋·蘇軾·初到黃州
- 従今潮上君須上,更看銀山二十回。 -- 出自宋·蘇軾·望海樓晚景五絕
- )浮玉山頭日日風,(即金山也。 -- 出自宋·蘇軾·常潤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五首
- 憶觀滄海過東萊,日照三山迤邐開。 -- 出自宋·蘇軾·再和二首
- 天欲雪,云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 -- 出自宋·蘇軾·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 此生歸路愈茫然,無數青山水拍天。 -- 出自宋·蘇軾·慈湖夾阻風五首
-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 出自宋·蘇軾·山村五絕
- 東望七閩,南望五嶺,覽群山之參差,俯章貢之奔流,云煙出沒,草木蕃麗,邑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 出自宋·蘇軾·虔州八境圖八首(〔原無引,據它本補。〕)
- 蜀人文賦楚人辭,堯在崇山舜九疑。 -- 出自宋·蘇軾·宿建封寺,曉登盡善亭,望韶石三首
- 何年白竹千鈞弩,射殺南山雪毛虎。 -- 出自宋·蘇軾·起伏龍行
- 回頭頃刻失長橋,卻到龜山未朝飯。 -- 出自宋·蘇軾·泗州僧伽塔
-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繞淮甸。 -- 出自宋·蘇軾·泗州僧伽塔
- 我生飄蕩去何求,再過龜山歲五周。 -- 出自宋·蘇軾·龜山
- 此生念念隨泡影,莫認家山作本元。 -- 出自宋·蘇軾·庚辰歲人日作,時聞黃河已復北流,老臣舊數
- 扁舟震澤定何時,滿眼廬山覺又非。 -- 出自宋·蘇軾·昔在九江,與蘇伯固唱和。其略曰我夢扁舟浮
- (人日出東郊渡江,游蟆頤山,眉之故事也。 -- 出自宋·蘇軾·送賈訥倅眉二首
- 歸來妙意獨追求,坐想蓬山二十秋。 -- 出自宋·蘇軾·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二首
- 亂溪赴渭爭趨北,飛鳥迎山不復南。 -- 出自宋·蘇軾·五郡
- 扁舟又截平湖去,欲訪孤山支道林。 -- 出自宋·蘇軾·九日尋臻阇梨遂泛小舟至勤師院二首
- 年來白發驚秋速,長恐青山與世新。 -- 出自宋·蘇軾·李頎秀才善畫山以兩軸見寄仍有詩次韻答之
- 北臨飛檻卷黃流,南望青山如峴首。 -- 出自宋·蘇軾·送孔郎中赴陜郊
-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滿山總粗俗。 -- 出自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
- 多情明月邀君共,無價青山為我賒。 -- 出自宋·蘇軾·次韻送徐大正
- 先生笑說江南事,只有青山繞建康。 -- 出自宋·蘇軾·次韻子由贈吳子野先生二絕句
- 又西至延生觀,觀后上小山,有唐玉真公主修道之遺跡。 -- 出自宋·蘇軾·壬寅二月有詔令郡吏分往屬縣減決囚禁十三日
- 風流耆舊消磨盡,只有青山對病翁。 -- 出自宋·蘇軾·追和子由去歲試舉人洛下所寄詩五首暴雨初晴
- 少年辛苦事犁鋤,剛厭青山繞故居。 -- 出自宋·蘇軾·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 野人廬
- 當年我作表忠碑,坐覺江山氣未衰。 -- 出自宋·蘇軾·送錢承制赴廣西路分都監
- 老鴉銜肉紙飛灰,萬里家山安在哉。 -- 出自宋·蘇軾·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攜一瓢酒尋諸
- 坐觀邸報談迂叟,閑說滁山憶醉翁。 -- 出自宋·蘇軾·小飲公瑾舟中
- 五家錦繡變?一作遍?山谷,百里舄珥遺纖埃。 -- 出自宋·蘇軾·申王畫馬圖?或謂為蔡肇作?
- 三風十愆古所戒,不必驪山可亡國。 -- 出自宋·蘇軾·驪山?此詩為李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