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兵法行篡
行篡
本篇論述如何使士卒和百姓在戰(zhàn)爭中為統(tǒng)治者盡力。篇中有“篡賢取良”語,故以“行篡”為篇名。
行篡(1)
孫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權(quán)衡也(2)。權(quán)衡,所以篡賢取良也。陰陽,所以聚眾合敵也(3)。正衡再纍……既忠,是謂不窮。稱鄉(xiāng)縣衡(4),雖(5)其宜也。私公之財壹也。
夫民有不足于壽而有余于貨者(6),有不足于貨而有余于壽者(7),唯明王、圣人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8),奪者不慍(9)。
此無窮……民皆盡力,近者弗(10)則遠者無能。貨多則辨(11),辨則民不德其上。
貨少則□,□則天下以為尊。然則為民賕也,吾所以為賕也(12),此兵之久也。用兵之…… (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篡借為眩下文“篡賢取良”即“選賢取良”。
(2)此句意謂:用兵和使民,如同用天平稱東西一樣。
(3)聚眾,集結(jié)兵力。合敵,同敵人交戰(zhàn)。
(4)稱,舉。鄉(xiāng),同向。縣,同懸。衡,天平。稱向,定方向。懸衡,衡量輕重利弊。
(5)雖,疑借為唯。
(6)指富有而貪生的人。
(7)指因貧困而輕生的人。
(8)毒,痛恨。
(9)慍(yun韻),抱怨。
(10)弗字下疑脫漏一宇。
(11)辨,疑借為便,安逸。
(12)賕,此處疑指積聚財富。
[原文]孫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權(quán)衡也。權(quán)衡,所以篡賢取良也。陰陽,所以聚眾合敵也。正衡再累既忠,是謂不窮。稱鄉(xiāng)縣衡,雖其宜也。私公之財壹也,夫民有不足于壽而有余于貨者,有不足于貨而有余于壽者。唯明王圣人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奪者不慍。此無窮..民皆盡力。近者弗則遠者無能。貨多則辨,辨則民不德其上。貨少則□,□則天下以為尊。然則為民賕也,吾所以為賕也,此兵之久也。用兵之
[ 譯文]孫臏說:動用民力去作戰(zhàn)的問題,必須仔細斟酌。斟酌的目的是為了真正選拔出有德有才的人。運用陰陽變化配合的規(guī)律,是為了聚集民眾的力量去對敵。要充分考慮一個地方的實際情況,才能恰當?shù)厥褂媚抢锏拿窳ΑK饺撕凸械呢斘镆y(tǒng)一安排使用。民眾之中,有的人財物很多卻貪生怕死,有的財物少卻不怕死。只有明智的君王和賢明的人,才能正確處理,適當動用民力,使得犧牲生命的人不怨恨,被征用財物的人也不生氣。..百姓都會盡自己的力量。如果親近的人不肯盡力,那就不可能讓別人盡力了。如果征用財物過多,就會傷害民眾,從而導(dǎo)致民眾對君王不滿。征用財物少..君主就會得到全國的擁護。應(yīng)該讓百姓積累財物。我主張讓百姓積累財物,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長時間用兵作戰(zhàn)..
[解析]這篇文章論述的是保證戰(zhàn)爭需用的民力、民財問題,這是用兵作戰(zhàn)的基本保障。沒有兵員補充,沒有物資保障,任何杰出的軍事家也是無法施展其才能的,這正如中國的一句老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話雖老,道理卻是不會改變的。這篇文章論述了這樣幾個觀點:一是選拔賢德之人;二是聚集民眾的力量去對敵;三是要恰當?shù)厥褂妹窳Γ凰氖莿佑妹窳r必須大公無私,對親、疏的人一視同仁;五是要愛護和積蓄民力。這五項都是保證戰(zhàn)爭供給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否做得到,是否做得好,對戰(zhàn)爭的后續(xù)保障關(guān)系重大。我們不妨先看幾個事例,再進一步分析。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之初,曹操力量并不強大,只是在打敗青州的黃巾軍,招降30 多萬人馬之后,他又實行了兩項得力舉措,這才一躍而為群雄中的一支主要力量。這兩條舉措之一是實行屯墾,他選出黃巾降兵中的精銳,組成著名的“青州兵”,而讓其余的軍兵都去從事農(nóng)墾,這樣一來,他很快就既有精兵,又有充足的糧草,實力大增。舉措之二是在兗州招賢納士。他很快就招募到一大批得力謀士和勇猛戰(zhàn)將。先是荀彧叔侄二人來投奔曹操,一席談話,曹操大喜,封荀彧為行軍司馬,封荀彧的侄子荀攸為行軍教授。荀彧又推薦兗州賢士東阿人程昱,曹操當即派人去禮聘。程昱見了曹操當即推薦荀彧的同鄉(xiāng)賢士郭嘉,郭嘉再薦漢光武帝的嫡系子孫劉曄,劉曄又推薦了昌邑人滿寵和武城人呂虔,滿、呂二人又共同推薦平邱人毛彧。就這樣,曹操一下子得到了八名很有才能的謀士,真可謂一下子就人才濟濟,智囊滿堂。這些人后來都盡力地輔佐曹操,為曹操稱霸半個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曹操招賢納士的消息傳出,不但謀士前來,猛將也來。巨平人于禁帶數(shù)百軍兵來了,曹操任命其為點軍司馬。陳留人典韋來了,此人后來舍命救過曹操的性命。
不單曹操注意招賢納士,孫權(quán)和劉備也是如此。孫權(quán)和魯肅抵足而眠,夜談治國方略,可說是一段佳話;而劉備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更是千古流傳的美談。正因為曹操、孫權(quán)和劉備都能注意招賢納士,愛惜人才,重用賢能,所以他們才能在東漢末年的群雄中崛起,很快超過原本比他們力量強大得多的袁紹、袁術(shù)等諸路豪強,最終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從他們的興起和發(fā)展,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用兵取勝、富國強兵之中,選用賢能是第一位的要務(wù),有了賢德之人輔佐,才能達成聚集民力、正確使用民力等項工作,才能“兵之久也”。在這三國中,蜀漢又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劉備之所以能結(jié)束四處亡命、寄人籬下的處境,不但有了荊州作為立足之地,而且取得西川作為根本,進而治理好西川,達到了可以和三國最強大的曹魏抗爭的境地,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禮聘并重用了諸葛亮。孫臏在文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論述民力問題,百姓是立國之本,是建軍之本,這已被無數(shù)次歷史所證明。愛護百姓,愛惜民力,培育和積蓄民力者昌,反之則亡。這好比蓄水和用水一樣,懂得蓄水為先,用水有度的人,他便有源源不絕的水可用;而不知蓄水,只知濫用的人,必將面臨河干湖涸,無水可用的絕境。百姓就好比是河,是湖,英明的君王應(yīng)該讓河滿、湖足,才會長期有水可用。人們都熟悉隋唐那一段歷史,隋場帝不但連年用兵,而且大興土木,修宮殿、開運河、興建揚州行宮,耗費何止億萬,他更到處巡幸游玩,經(jīng)過之處,所到之地,官員隨從任意搜刮,供其享樂,弄得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廣大百姓走投無路,只好群起造反,最終推翻了隋朝統(tǒng)治。而唐朝開國以后,尤其是李世民登基以后,十分注意減輕百姓負擔,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他命令五品以上京官輪流在中書內(nèi)省值班,每次接見這些官員,都要問到百姓的疾苦和政事的得失。他還讓朝廷官員廣泛推薦賢才,廣開言路,讓朝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嚴格實行租庸調(diào)稅賦制度,減輕百姓負擔和徭役,幾年之間,百姓都富裕起來了,安居樂業(yè),世道太平。在貞觀元年至四年的時候,全國一年判處死刑的犯人僅29 人;一斗米僅賣三錢;東至大海,南至五嶺,全國范圍出現(xiàn)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理想境界。當時出外旅行的人,可以不帶糧食,需要的時候,可以在道旁自取,那里有專供路人免費取用的糧食。這樣一來,民富國就強了,所以貞觀年間,唐朝能做到四鄰歸服,疆界達到空前寬廣。隋末唐初可說是個鮮明對比,引人深思,從中不難看出,國家怎樣才能富強。不僅古代如此,近代和現(xiàn)代的中國也是這樣。我們只需回憶一下抗日戰(zhàn)爭的情況,就能明白這個道理。抗日戰(zhàn)爭到了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集中主要力量用來對付抗日革命根據(jù)地,深溝高壘的囚籠政策,嚴密封鎖根據(jù)地,連續(xù)不斷的大掃蕩,燒光、殺光、搶光,使根據(jù)地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zāi)難和損失。而國民黨頑固派這時不但步步退讓,消極抗日,還積極****,封鎖根據(jù)地,不斷搞軍事摩擦,配合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消滅抗日根據(jù)地。到了1941年,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各抗日根據(jù)地面臨空前的困難,根據(jù)地縮小,抗日軍民缺吃少穿。這時,中國共產(chǎn)黨聽取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的意見,在抗日根據(jù)地實行精兵簡政,推行民主政治,同時開展了廣泛的大生產(chǎn)運動,動員抗日軍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上至黨主席,下至普通的八路軍士兵,都積極參加大生產(chǎn)運動,朱總司令開荒,周副主席紡線,盡人皆知,南泥灣精神更是聞名中外。就這樣,經(jīng)過根據(jù)地軍民的努力奮斗,重重因難被克服了,廣大軍民做到豐衣足食,抗日的力量大大增強,很快就迎來了抗日戰(zhàn)爭的反攻階段。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確實和實行精兵簡政,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分不開。這當然與古代帝王的愛惜民力,愛護百姓有所不同,但其根本道理是一樣的。實踐證明,任何當政者,只有懂得愛護人民,對百姓取之有度,用之合理,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國家才能強大無敵。這里,有必要特別強調(diào)一下培植和積蓄民力的問題。可以說,只懂得合理取用而不善于培植和積蓄民力,所能取得的必然有限,而且不能持久。我們不禁想到最近20 多年中國的歷史。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只知抓“革命”,實際不促生產(chǎn),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結(jié)果弄得全國人民生活十分困難,糧票、布票、肉票、雞蛋票、糖票等等,票證的種類數(shù)不勝數(shù),而整個國民經(jīng)濟也到了崩潰的邊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實行改革開放,推行富民政策,僅僅幾年時間,情況便大變了,肉票、布票、糧票..,一一取消,人民群眾不但解決了溫飽,小康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實踐給我們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jīng)驗,啟發(fā)我們不斷深化改革,持續(xù)高速高效地發(fā)展經(jīng)濟,使我們的民力和國力都能在較短時間內(nèi)有較大增長,使我國早日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網(wǎng)友關(guān)注
- 第七章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 第二二章 桂特林的國家
- 第五章 救出了鐵皮人
- 第十二章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 第十一章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 第十八章 到南方去
- 撒謊者貝浩圖的故事
- 第八章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 第六章 董二袁劉傳第六
- 第一章 旋風來了
- 女王祖白綠和糖飯桌子的故事
- 第二十二章 桓二陳徐衛(wèi)盧傳
- 老漢倫克朗
- 太子阿特士和公主哈婭圖芙絲之夢的故事
- 蠢漢、驢子與騙子的故事
- 第十二章 找尋惡女巫
- 第二十章 美麗的瓷器城
- 國王山努亞和他的一千零一夜
- 補鞋匠邁爾魯夫的故事
- 第十九章 會捉人的樹
- 第八章 送命的罌粟花田
- 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
- 終身不笑者的故事
- 睡著的國王的故事
- 第二十五章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 第十六章 任蘇杜鄭倉傳
- 上帝的食物
- 第十九章 任城陳蕭王傳
- 烏木馬的故事
- 圣母的小酒杯
- 麥侖·沙邁追求漂亮女人的故事
- 墳
- 第十五章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 第九章 后諸夏侯曹傳
- 第十章 荀彧攸賈詡傳
- 航海家辛巴達的故事
- 第七章 驚險的旅程
- 第六章 一只膽小的獅子
- 第九章 田鼠皇后
- 第二十四章 韓崔高孫王傳
- 第三章 武帝紀第三
- 第二十章 武文世王公傳
- 麥穗的故事
- 第二十三章 和常楊杜趙裴傳
- 第十四章 程郭董劉蔣劉傳
- 哈·曼丁的故事
- 第二章 武帝紀第二
- 巴士拉銀匠哈桑的故事
- 第十八章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 海姑娘和她兒子的故事
- 漁翁、魔鬼和四色魚的故事
- 第十六章 大騙子的魔術(shù)
- 第四章 穿過森林去的路
-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
- 第十七章 輕氣球怎樣飛走的
- 第十一章 神奇的翡翠城
- 第十七章 張樂于張徐傳
- 第一章 武帝紀第一
- 懶漢克遼尼和銅城的故事
- 第十五章 秘密被拆穿了
- 第四章 三少帝紀第四
-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
- 第十三章 鐘繇華歆王朗傳
- 第二十一章 王衛(wèi)二劉傅傳
- 第二章 會見芒奇金人
- 第十三章 救助
- 阿卜杜拉法茲里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錢商和匪徒的故事
- 第五章 后妃傳第五
- 第二三章 甘林達滿足了多蘿茜的愿望
- 瞎眼僧人的故事
- 第二四章 再回到家里來
- 朱特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 第十章 守衛(wèi)城門的人
- 第三章 救出了稻草人
- 駝背的故事
- 第十四章 飛猴
- 三根綠枝
- 洗染匠和理發(fā)師的故事
- 第二一章 獅子成為獸國之王
- 漁夫和雄人魚的故事
精品推薦
- 臨高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氣溫:34/24℃
- 西沙群島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zhuǎn)4-5級,氣溫:33/28℃
- 宣城市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zhuǎn)陰,風向:北風,風力:<3級,氣溫:27/21℃
- 曲麻萊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轉(zhuǎn)<3級,氣溫:18/0℃
- 昌吉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zhuǎn)<3級,氣溫:24/11℃
- 響水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1/16℃
- 射陽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0/18℃
- 富蘊縣05月30日天氣:陰轉(zhuǎn)小雨,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氣溫:18/7℃
- 禮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zhuǎn)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8/15℃
- 格爾木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zhuǎn)浮塵,風向:西北風,風力:<3級,氣溫: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