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或注釋:
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nèi)地方遭了饑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nèi)。河東遭了饑荒,也這樣辦。我曾經(jīng)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并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zhàn)爭,那就請讓我用戰(zhàn)爭打個比喻吧。戰(zhàn)鼓冬冬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季節(jié),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魚網(wǎng)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jié)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么百姓便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遺憾。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yǎng),那么,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chǎn)季節(jié),那么,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么,須發(fā)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現(xiàn)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于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注釋】
[1]于國:治理國家。“于”是個動詞詞頭。焉耳矣:語氣詞連用,表肯定與完成。
[2]河東:黃河東面。河內(nèi):與河外相對而言,此指黃河北面。魏國占有今山西、河南的部分土地。山西在黃河東面(西面為陜西)
[3]兇:發(fā)生災荒。
[4]加少:減少。
[5]填然鼓之:填,擬聲詞。鼓,動詞,敲鼓。
[6]兵:兵器。走:逃跑。
[7]或:有的。虛指代詞。
[8]直:特,僅僅,只是。
[9]數(shù)(cù):密。罟:網(wǎng)。洿:深;或大。
[10]斤:斧的一種。時:季節(jié)。
[11]喪(shāng)死:為死者辦理喪事。
[12]無憾:沒有后顧之憂。
[13]豚(tún):小豬。彘(zhì):豬。食肉:古代官吏才經(jīng)常吃肉。
[14]謹庠序之教:謹,加強;庠序:周朝稱學校為庠,商朝稱學校為序,這里指地方學校。
[15]申:反復告誡,強調(diào)。
[16]頒白:斑白,頭發(fā)花白。頒,通“斑”。
[17]王(wàng):作動詞用,實行王道。
[18]檢:約束,制止。
[19]涂:同“途”。
[20]殍(piǎo):餓死的尸體。
[21]發(fā):開,指打開糧倉救濟。
[22]歲:年成。
[23]罪:怪罪。
【賞析】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對內(nèi)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于“鄰國之政”,“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
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鋪墊。“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想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fā)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總提一句,然后舉出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根據(jù)敗逃距離的遠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的反問,進一步啟發(fā),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兩句突然轉(zhuǎn)入正題,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鄰國統(tǒng)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zhì)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3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認為,合理地發(fā)展生產(chǎn),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接著又用“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來小結(jié)前三組排句,又以這個結(jié)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jié)論:“王道之始也。”作者在這里把三層意思、三方面的內(nèi)容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問題跟行王道緊密聯(lián)系起來。
第4段,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這一段,孟子進一步提出教養(yǎng)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三組排句又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上文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孟子不僅主張養(yǎng)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作者在這里連用四組排句,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兩句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jié)論,與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應。
第5段,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孟子批評統(tǒng)治者的虐政,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前兩段已經(jīng)把行王道的道理講得十分透徹,這一段照應文章的開頭。梁惠王口口聲聲說于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哪里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接著作者針對統(tǒng)治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tǒng)治者的虐政。最后兩句,“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簡意賅。不歸罪于年歲,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才能使他們歸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開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問。
- - - - - - - - - -
《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與梁惠王的一段對話,貫穿全文的線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問題。
首先,了解一下相關背景:戰(zhàn)國時期,列國爭雄,頻繁的戰(zhàn)爭導致人口大批遷徙傷亡。而當時既無國籍制度,也無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隨意地去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樂土。哪一個國家比較安定、富強、和樂就遷到那個國家為臣民。而一個國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個國家是否穩(wěn)定繁榮昌盛的標志之一。因此,各個諸侯為了稱雄,都希望自己的國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國家已經(jīng)是“盡心焉耳”,盡心的論據(jù)是自己賑災救民,且鄰國之政,無如寡人用心,結(jié)果是“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問。我們先試從梁惠王自己標榜的盡心于國的表現(xiàn)賑災救民入手分析。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賑災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務,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自然等災害面前不賑災不救民的。實際上光賑災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絕或減少自然等災害的發(fā)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是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百姓的積極性,使其樂其所為,這當然是仁政的具體表現(xiàn)。梁惠王自己也許確實是盡心于賑災救民,但這實際上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辦法而已。而鄰國之政, 無如寡人用心,也許是鄰國之政真的沒有梁惠王用心,也許是鄰國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運氣的作用沒有發(fā)生太多的自然災害,因而也就沒有太多的賑災救民的舉動,不管如何,結(jié)果是“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通過分析,我們知道,在梁惠王提出疑問的過程中已將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來了,因此孟子小試牛刀就解決了問題。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彀”的論辯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所謂“引君入彀”,就是在論辯中常用比喻說理,且比喻之后連帶反詰句而向?qū)Ψ桨l(fā)難,逼其回答,對方不回答則已,答則中其圈套,陷入被動尷尬的境地的一種論辯方法。孟子面對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問,不直接回答原因,卻又設了一個圈套。總體上用打仗來比喻治理國家,用戰(zhàn)敗一方棄甲曳兵而逃來比喻沒有治理好的國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鄰國,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然后提出問題: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樣?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這也是逃跑。這樣,梁惠王不知不覺中很快就跳進了孟子設的圈套,承認了自己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都是沒能實行仁政。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第三部分:論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徑——實行仁政。這部分分三個層次論述了推行王道實行仁政而使民加多的基本途徑、根本途徑及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
基本途徑:不違農(nóng)時、發(fā)展生產(chǎn)、解決百姓吃穿問題。在這個層次里,孟子運用了“連鎖推理”形式。就是用前邊推出來的結(jié)論作前提,推出新的結(jié)論,又用這個新的結(jié)論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結(jié)論,如是往復。孟子首先從“不違農(nóng)時”、“數(shù)罟不入池”、“斧斤以時入山林”推出“谷不可勝食”、“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的結(jié)論。
又用“谷不可勝食”、“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這個結(jié)論作前提,推出“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新的結(jié)論。又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這個新的結(jié)論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結(jié)論“王道之始”。這種“連鎖推理”形式強調(diào)了實行王道要從不違農(nóng)時,發(fā)展生產(chǎn),解決百姓最基本的吃穿問題入手。論述時,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無懈可擊,增強了說服力量,顯示了孟子雄辯的藝術(shù)。這也許就是孟子的文章為后世稱道效仿的原因之一吧。
根本途徑: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進而解決精神文明問題。在解決了百姓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之后,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發(fā)展絲織業(yè),讓五十歲的人就穿上絲綢衣服;發(fā)展畜牧業(yè),讓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還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發(fā)展教育事業(yè),讓孝悌之理深入民心,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從而推而廣之。這樣一個老有所養(yǎng)、民風淳樸、其樂融融的社會不就是一方凈土、一方樂土嗎?勢必會“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而何愁民不加多!
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梁惠王你的愿望是“使民加多”,而你國家的情況究竟如何呢?下面孟子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對比鮮明的畫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人的飯食,路上餓殍遍地,真可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呀!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梁惠王你也不打開糧倉賑民,人餓死了,卻說“非我也,歲也”,這和拿著武器殺死人后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區(qū)別!在這里,孟子又是運用比喻批評了梁惠王推卸責任,最后,語重心長地指出“使民加多”的正確態(tài)度:不要歸罪年成,要有具體的措施實行仁政。這樣,天下的百姓就到你這里來了。
總之,此文運用“引君入彀”的論辯方式,迫使梁惠王承認自己“盡心于國”之舉,只是臨時應付,不是真正愛民,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還運用“連鎖推理”形式,強調(diào)了實行王道要從不違農(nóng)時、發(fā)展生產(chǎn)、解決百姓最基本的吃穿問題入手;還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進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義”,以解決精神文明問題,才能使民心歸附,國家興盛。
【主旨及思路分析】
《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xiàn)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的問題。“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本文主旨。因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得思想,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xiàn)。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于國”,而“民不多加”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依據(jù)梁惠王有通過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政治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zhì)上并沒有區(qū)別,使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jù)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zhàn)國時國君所有的“統(tǒng)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即減輕徭役、發(fā)展農(nóng)林牧漁生產(chǎn)而使民“不饑不寒”,并在此基礎上興辦教育等具體措施和要求,并強調(diào)指出,只有通過解決人民經(jīng)濟生活的問題而取得人民擁戴,才能稱王于天下。
文章中表現(xiàn)出的孟子的思想與主張
首先,孟子是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zhàn)的,一句“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充分把這種思想表露了出來。
其次,孟子認為應該讓利于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他認為梁惠王自認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遠遠不夠的,這與其他國家不知滿足的一味向民征斂只是“百步”與“五十步”的區(qū)別。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體的說,就是讓民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雞豚狗彘之畜”。
不僅如此,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提出了“謹庠序”的主張,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饑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論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面對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饑寒交迫的社會現(xiàn)實,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本文寫作上體現(xiàn)出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1、巧設譬喻,迂回曲折。
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cè)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zhàn)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
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
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
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網(wǎng)友關注
-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 千秋歲·謫處州日作
- 九牛壩觀抵戲記
- 子產(chǎn)卻楚逆女以兵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陳藩愿掃除天下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晉公子重耳之亡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
- 廉頗藺相如列傳
- 歧路亡羊
- 記王忠肅公翱事
- 王翦請求良田美宅
- 祭歐陽文忠公文
- 石魚湖上醉歌·并序
- 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
- 子產(chǎn)告范宣子輕幣
-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 召公諫厲王弭謗
- 蘇秦以連橫說秦
- 罰人豬肉
- 魏其武安侯列傳
- 葛周割愛賞功臣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 五代史伶官傳序
- 齊桓公下拜受胙
- 峽江寺飛泉亭記
- 石魚湖上醉歌·并序
- 齊人有一妻一妾
- 觀于海者難為水
- 臧哀伯諫納郜鼎
- 揚州慢·淳熙丙辛日
-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 范仲淹有志天下
- 石崇與王愷爭豪
- 過小孤山大孤山
- 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
- 三人行賈
- 戊午上高宗封事
-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 始得西山宴游記
- 郁離子哭壞宅
-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 送宗判官歸滑臺序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夢游天姥吟留別
- 鄒忌諷齊王納諫
- 魏武將見匈奴使
- 鈷鉧潭西小丘記
-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 武帝求茂材異等詔
- 《讀史方輿紀要》總敘
- 代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 盡信《書》不如無《書》
-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 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 廉頗藺相如列傳
- 靈公好婦人而丈夫飾者
- 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
- 兩諍臣諫魏文帝
- 武帝求茂材異等詔
- 虞師晉師滅夏陽
- 勞于讀書,逸于作文
- 送李愿歸盤谷序
- 代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 上樞密韓太尉書
- 念奴嬌·赤壁懷古
- 孫權(quán)喻呂蒙讀書
- 信陵君竊符救趙
- 螳螂捕蟬
-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 山坡羊·驪山懷古
- 玉戭生與三烏叢臣
- 新三字經(jīng)
- 玉戭生與三烏叢臣
精品推薦
- 萬寧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氣溫:34/25℃
- 陽城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4/16℃
- 白沙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氣溫:33/23℃
- 新源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氣溫:23/9℃
- 固原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zhuǎn)小雨,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轉(zhuǎn)3-4級,氣溫:24/11℃
- 岷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zhuǎn)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18/10℃
- 陵川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zhuǎn)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級,氣溫:20/12℃
- 金鳳區(qū)05月30日天氣:晴轉(zhuǎn)小雨,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轉(zhuǎn)3-4級,氣溫:31/14℃
- 水磨溝區(qū)05月30日天氣:晴轉(zhuǎn)多云,風向:無持續(xù)風向,風力:<3級,氣溫:20/10℃
- 民豐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zhuǎn)<3級,氣溫: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