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文言文>>北山經第三

北山經第三

單孤山

北山經之首,曰單狐之山①,多機木②,其上多華草③。漨水④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⑤、文石。

【注釋】

①單狐之山:即單狐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應為今寧夏、內蒙古界上賀蘭山的一部分;一說在今新疆境內。

②機木:木名,即榿木,落葉喬木,葉長橢圓形,木質柔軟。

③華草:一說即多花之草;一說指草名,具體所指待考。

④漨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⑤芘石:疑為“茈石”,指紫色的石頭。

【譯文】

北山最大的山頭叫單狐山。山上長著很多機樹,還有茂密的花草。有條名叫漨水的溪流向西流入泑水。泑水中有很多紫石和文石。

求如山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①,其上多銅,其下多玉,無草木。滑水②出焉,而西流注于諸之水。其中多滑魚③,其狀如鱔,赤背,其音如梧④,食之已⑤疣⑥。其中多水馬⑦,其狀如馬,文臂⑧牛尾,其音如呼⑨。

【注釋】

滑魚①求如之山:即求如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應為今寧夏、內蒙古界上賀蘭山的一部分;一說在今新疆境內。

②滑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應作“滑水”,即滑水河,在今陜西漢中。

③滑魚:魚名。

④梧:一說指枝枝梧梧,即支支吾吾;一說指琴。

⑤已:治愈。

⑥疣:一種皮膚病,俗稱瘊子。

⑦水馬:動物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指河馬。

⑧臂:動物的前肢。

⑨呼:指人呼叫。

【譯文】

往北二百五十里,有座求如山。山頂蘊藏有很多銅礦,山下有很多玉石,山上沒有草木。滑水發源于這里,它流出山澗后,再向西流入諸鹵比水。滑水中有很多滑魚。這種魚的形狀就像黃鱔,但背是紅色的,不時發出如唔唔噥噥的嘀咕聲。人吃了這種魚,可以治皮膚上的小疙瘩。滑水中還有很多水馬。這種動物身形似馬,但四肢長有花紋,尾巴似牛尾,不時還發出如人的呼喚聲。

帶山

又北三百里,曰帶山①,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②。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有錯③,其名曰疏④,可以辟⑤火。有鳥焉,其狀如烏,五采而赤文,名曰奇鳥⑥,是自為牝牡⑦,食之不疽⑧。彭水⑨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⑩,其中多儵魚,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注釋】

①帶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應為今寧夏、內蒙古界上賀蘭山的一部分;一說在今新疆境內。

②青碧:青色的玉石。

③錯:琢玉用的磨刀石。

④月雚疏:傳說中的一種獸。

⑤辟:通“避”,避開。

⑥奇鳥余鳥:傳說中的一種鳥。

⑦牝牡:雌性和雄性。

⑧疽:中醫指局部皮膚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

⑨彭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指今新疆境內的奎屯河。

⑩芘湖之水:即芘(一作“茈”)湖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指今新疆境內的艾比湖。

儵魚:傳說中的一種怪魚。

已:治愈。

【譯文】

再往北三百里有座帶山。山頂上有很多玉石,山腳下有很多青碧玉。山中有種野獸,身形像馬,長著一只角,角的尖端猶如磨刀石。這種野獸名叫月雚疏。可以用它來避免火災。山上還有一種鳥,形狀像烏鴉,羽毛五彩斑斕。這種鳥名叫奇鳥余鳥。這是一種雌雄同體的鳥。人若吃了它的肉,就可以不生疽病。彭水流出這座山后就向西流入芘湖。芘湖中有很多魚。這種魚身形像雞,羽毛紅色,長著三條尾巴、六只腳和四只眼睛。它的聲音就像喜鵲叫。人若吃了它的肉便可治愈憂郁癥。

譙明山

又北四百里,曰譙明之山①。譙水②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羅之魚③,一首而十身,其音如犬吠,食之已④癰⑤。有獸焉,其狀如貆⑥而赤豪,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⑦,可以御兇。是山也,無草木,多青雄黃。

【注釋】

①譙明之山:即譙明山,山名,一說指今內蒙古的卓資山;一說在今新疆境內。

②譙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③何羅之魚:即何羅魚,傳說中的一種魚。

④已:治愈。

⑤癰:一種毒瘡,多生在脖子上或背部,常表現為大片塊狀化膿性炎癥,疼痛異常。

⑥貆:亦作“狟”,指豪豬。

⑦孟槐:獸名,一說指貉的一種。

【譯文】

再往北四百里有座譙明山。譙水,由這座山流出后便向西流入黃河。譙水中有很多何羅魚。這種魚有一個頭,長著十個身子,叫聲像狗叫。如果吃了這種魚,可以醫好疽病。在這山里還有一種野獸,身形像豪豬,但毛刺是紅色的,叫聲像榴榴。這種野獸名叫孟槐,可以避兇。這座山沒有草木,有很多青色的雄黃石。

虢山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①,其上多漆,其下多桐②椐③,其陽多玉,其陰多鐵。伊水④出焉,西流注于河。其獸多橐駝⑤,其鳥多寓⑥,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注釋】

①虢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內蒙古境內;一說在今新疆境內。

②桐:桐樹,包括泡桐、油桐及梧桐。

③椐:古書上說的一種樹,又叫靈壽木,枝節腫大,可以做拐杖。

④伊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⑤橐駝:即駱駝。

⑥寓:這里似指蝙蝠。

【譯文】

再往北三百八十里有座虢山。山坡上長著許多漆樹,山坡下生長著桐樹和椐樹。山南多玉,山北多鐵。伊水發源于此。從山中流出后,就向西流入黃河。在這座山里最多的野獸要算是野駱駝。在山林里多為寓鳥。這種鳥,形狀像老鼠,但長著鳥的翅膀。這種鳥的叫聲像羊咩,只聽說可以用它來防患入侵的敵人。

虢山尾

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無石。魚水①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貝。

【注釋】

①魚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譯文】

往北走四百里之外,就到了虢山的尾端。在這山上只有玉石而無石頭,魚水從這里流出后向西流入了黃河。魚水中有很多帶花紋的貝殼。

石者山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①,其上無草木,多瑤碧②。泚水③出焉,西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④白身,名曰孟極⑤,是善伏,其鳴自呼。

【注釋】

①石者之山:即石者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

②瑤碧:美玉和青綠色的玉石。

③泚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④題:額頭。

⑤孟極:獸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屬豹的一種。

【譯文】

再往北行二百八十里就到了石者山。可惜山上寸草不生,但有很多瑤玉和碧玉。泚水就從這座山流出后向西流入黃河。山上有一種野獸,身形似豹,額頭上有很多花紋,身上的毛是白色的,名叫孟極,這個“孟極”,善于躲藏,它叫喊時就像喊自己的名字。

灌題山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題之山①,其上多樗②柘③,其下多流沙,多砥④。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尾,其音如⑤,名曰那父⑥。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人面,見人則躍,名曰竦斯⑦,其鳴自呼也。匠韓之水⑧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其中多磁石。

【注釋】

①灌題之山:即灌題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新疆境內;一說在今甘肅境內。

②樗:臭椿樹。

③柘:柘樹,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子卵形或橢圓形,柘木可提取黃色染料。

④砥:細的磨刀石。

⑤:同“叫”,大聲呼喚。

⑥那父:獸名,一說是野生黃牛的變異種。

⑦竦斯:傳說中的一種鳥。

⑧匠韓之水:即匠韓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譯文】

從單張山再往北三百二十里有座山,名叫灌題山。這座山上生長著臭椿樹和柘樹,山下有很多流沙和磨刀石。山上有一種野獸,身形似牛,尾巴白色,叫聲像人在呼喊一樣。這種野獸名叫那父。山上還有一種鳥,形狀像雌山雞,臉像人面,一見人就跳躍。這種鳥名叫竦斯。它的鳴叫聲就像在呼喊自己的名字“竦——斯”。匠韓水就發源于這座山,流出山澗后便流向泑澤。匠韓水中有很多磁石。

潘侯山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①,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陽多玉,其陰多鐵。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②生毛,名曰旄牛③。邊水④出焉,而南流注于櫟澤⑤。

【注釋】

①潘侯之山:即潘侯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新疆境內。

②四節:四肢的關節。

③旄牛:即牦牛。

④邊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⑤櫟澤: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譯文】

再向北二百里有座潘侯山。山上生長松樹和柏樹,山下生長榛樹和楛樹。山南有很多玉石,山北有豐富的鐵礦。山中有一種野獸,身形似牛,四腳骨節處長著很長的毛。這種野獸名叫牦牛。邊水從這座山流出后便向南流入櫟澤。

小咸山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①,無草木,冬夏有雪。

【注釋】

①小咸之山:即小咸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可能是今新疆北部的友誼峰;一說應在今新疆哈密附近。

【譯文】

再向北二百三十里有座山,名叫小咸山。山上不生寸草,無論是冬天還是夏日,都總在落著雪。

渾夕山

又北百八十里,曰渾夕之山①,無草木,多銅玉。囂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②。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③,見則其國大旱。

【注釋】

①渾夕之山:即渾夕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內蒙古境內。

②海:水名,具體所指待考。似指渤海。

③肥遺:傳說中的一種蛇。

【譯文】

北岳山再往北一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渾夕山。這座山寸草不生,但蘊藏有豐富的銅礦和玉石資源。囂水就發源于這座山,出了山后便向西北流去,一直流入渤海。這座山上有一種蛇。這種蛇只有一只頭,卻長著兩個身子,名叫肥遺。一旦它出現,國家便要遭受嚴重的旱災。

北單山

又北五十里,曰北單之山①,無草木,多蔥韭。

【注釋】

①北單之山:即北單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內蒙古境內。

【譯文】

渾夕山再往北五十里有座山,名叫北單山。這座山光禿禿,只有山蔥、山韭。

羆差山

又北百里,曰羆差之山①,無草木,多馬。

【注釋】

①羆差之山:即羆差山,山名,在今內蒙古境內,具體所指待考。

【譯文】

北單山再往北一百里有座山,名叫羆差山。這座山上不生長草木,倒有很多野馬。

北鮮山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鮮之山①,是多馬。鮮水②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③。

【注釋】

①北鮮之山:即北鮮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蒙古境內。

②鮮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③涂吾之水:即涂吾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可能指今之葉尼塞河。

【譯文】

羆差山再往北一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北鮮山,有很多野馬。鮮水就發源于這座山,流出山澗便向西北流去,一直流入涂吾水。

堤山

又北百七十里,曰堤山①,多馬。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首,名曰狕②。堤水③出焉,而東流注于泰澤④,其中多龍龜⑤。

【注釋】

①堤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指今西伯利亞的屯金山。

②狕:獸名,具體所指待考。

③堤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④泰澤:水名,一說可能指貝加爾湖。

⑤龍龜:一說指龍和龜;一說指一種大龜。

【譯文】

北鮮山再往北一百七十里有座山,名叫堤山。這座山上有很多野馬。山上還有一種野獸,身形像豹,但腦袋上有花紋,這種野獸名叫狕。堤水就發源于這座山,從山澗流出后向東流去,一直流入泰澤。堤水中有很多龍龜。

北山一經總括

凡北山經之首,自單孤之山至于堤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①皆人面蛇身,其祠②之:毛用一雄雞、彘③瘞④,吉玉⑤用一珪,瘞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注釋】

①神:指山神。

②祠:祭祀。

③彘:豬。

④瘞:埋葬。

⑤吉玉:彩色的玉。

【譯文】

北山第一列山系,從單孤山到堤山,蜿蜒五千四百九十里。這些山的山神都長著人的面孔和蛇的身子。祭祀這些山神時,用的牲畜是一只公雞和一頭豬,將它們埋在地下。祭祀用的玉器是一塊珪,祭祀時不用精米,只將這些牲畜和玉器埋在地下。在山北坡居住的人,都只吃生食而不用火燒。

管涔山

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首枕汾①,其名曰管涔之山②。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注釋】

①汾:指汾河,水名,在今山西中部,是黃河第二大支流。源出寧武縣管涔山,在河津市西入黃河。

②管涔之山:即管涔山,山名,在今山西寧武縣境內。

【譯文】

北山第二列山系最南端的山,在黃河的東邊,瀕臨汾水,名叫管涔山。山上不生長樹木,但生長有很多的草。山腳下有很多玉石。汾水就發源于這座山,從山澗流出后便向西流入黃河。

少陽山

又西①二百五十里,曰少陽之山②,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銀。酸水③出焉,而東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④。

【注釋】

①西:一作“北”。一說應作“南”。

②少陽之山:即少陽山,山名,一說即今山西古交市、靜樂縣界上的關帝山,又名南陽山。

③酸水:水名,即今山西的文峪河。

④赭:紅土。

【譯文】

管涔山往西二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少陽山。這座山的山頂有很多玉石,山腳蘊藏有很豐富的赤銀礦。酸水發源于這座山,流出山澗后便向東流入汾水。酸水水底有很多優質紅土。

縣雍山

又北五十里,曰縣雍之山①,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②麋,其鳥多白翟③、白④。晉水⑤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魚,其狀如儵⑥而赤麟⑦,其音如叱⑧,食之不驕⑨。

【注釋】

①縣雍之山:即縣雍山,山名,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晉祠西山,一名龍山。

②閭:獸名,一說即羭,指黑色的母羊。

③翟:長尾的野雞。

④白:鳥名,即白翰。

⑤晉水:水名,在今山西境內。

⑥儵:魚名,長達16厘米,銀白色。

⑦麟:同“鱗”,指魚鱗。

⑧叱:大聲呵斥。

⑨驕:一作“騷”,指狐臭。

【譯文】

少陽山再往北五十里有座山,名叫縣雍山。這座山的山頂有很多玉石,山腳蘊藏有很豐富的銅礦。山上的野獸主要是山驢和麋鹿,棲息的鳥類主要是白翟和白翰鳥。晉水就發源于這座山,從山澗流出后便向東南流去,匯入汾水。晉水中有很多魚,身形像魚,有紅色的魚鱗,不時還能發出似斥責人的叫聲。人若吃了這種魚,可以醫治好狐臭。

狐岐山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①,無草木,多青碧②。勝水③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蒼玉④。

【注釋】

①狐岐之山:即狐岐山,山名,在今山西孝義市西南。

②青碧:青色的玉石。

③勝水:水名,在今山西境內。

④蒼玉:灰白色的玉。

【譯文】

縣雍山再往北二百里有座山,名叫狐岐山。這座山上寸草不生,有很多青色的玉石。勝水就發源于這座山,流出山澗后便向東北流去,匯入汾水。勝水中有很多灰白色的玉。

白沙山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①,廣員②三百里,盡沙也,無草木鳥獸。鮪水③出于其上,潛于其下,是多白玉。

【注釋】

①白沙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山西境內;一說在今河北境內;一說在今內蒙古境內。

②員:同“圓”。

③鮪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譯文】

狐岐山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白沙山。這座山方圓三百里,整個山都是由沙堆成的。山上沒有鳥獸,也不生長草木。鮪水就發源于這座山的山頂,并潛入沙里,至山下流出地面。鮪水中有很多白色玉石。

敦頭山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頭之山①,其上多金玉,無草木。旄水出焉,而東流注于印澤②。其中多馬③,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注釋】

①敦頭之山:即敦頭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內蒙古境內;一說在今山西境內。

②印澤:水名,一作“邛澤”,具體所指待考。

③馬:水獸名,具體所指待考。

【譯文】

諸余山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敦頭山。這座山上蘊藏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但寸草不生。旄水就發源于這座山,從山澗流出后便向東流去,匯入印澤。旄水中有很多馬。長著牛樣的尾巴,全身白色,頭頂只有一只角,發出的吼叫聲就像人的呼喊聲。

鉤吾山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鉤吾之山①,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②,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鸮③,是食人。

【注釋】

①鉤吾之山:即鉤吾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山西境內。

②爪:人的指甲或趾甲。

③狍鸮:傳說中的一種獸。

【譯文】

敦頭山向北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鉤吾山。這座山的山巔有很多玉石,山坡上蘊藏有豐富的銅礦。山上有種獸,身形似羊,卻長著一副人的面孔,眼睛長在腋下,牙似虎牙,爪似人腳,吼叫聲似嬰兒啼哭。這種獸名叫狍號鳥。這種獸是吃人動物。

梁渠山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①,無草木,多金玉。脩水②出焉,而東流注于雁門③。其獸多居暨④,其狀如猬而赤毛,其音如豚⑤。有鳥焉,其狀如夸父⑥,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⑦,其音如鵲,食之已⑧腹痛,可以止衕⑨。

【注釋】

①梁渠之山:即梁渠山,山名,在今內蒙古興和縣。

②脩水:水名,即今內蒙古的東洋河。

③雁門:水名,即今南洋河,源出山西雁門山。

④居暨:獸名,一說即短棘猬,又名長耳刺猬,屬刺猬的一種。

⑤豚:小豬;也泛指豬。

⑥夸父:一說即“舉父”。

⑦囂:傳說中的一種鳥。

⑧已:治愈。

⑨衕(dònɡ):腹瀉。

【譯文】

從北囂山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梁渠山。這座山上光禿禿的,寸草不生,但蘊藏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脩水就發源于這座山,出山后便向東流去,匯入雁門水。這座山生長的野獸主要是居暨。這種獸身形似刺猬,但周身長著紅色的毛,不時發出如豬崽一樣的叫聲。這座山上有一種鳥,形狀似夸父,它長著四只翅膀、一只眼睛和一條狗樣尾巴。它的名字叫囂。它不時發出鵲鳥一樣的叫聲。人吃了這種鳥的肉,可以止腹痛,還可醫治腹瀉。

姑灌山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①,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注釋】

①姑灌之山:即姑灌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河北境內。

【譯文】

梁渠山再往北四百里有座山,名叫姑灌山。這座山上光禿禿的,沒有草木,終年積雪。

湖灌山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①,其陽多玉,其陰多碧②,多馬。湖灌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③,其中多④。有木焉,其葉如柳而赤理。

【注釋】

①湖灌之山:即湖灌山,山名,即今河北沽源縣境內的大馬群山。

②碧:青綠色的玉石。

③海:這里指渤海。

④:同“鱔”,指鱔魚。

【譯文】

姑灌山再往北三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湖灌山。這座山的南坡有很多玉石,北坡有很多碧玉。山上有很多馬。湖灌水就發源于這座山,出山后便向東流去,一直流入渤海。湖灌水中有很多黃鱔。湖灌山中有一種樹木,樹葉很像柳葉,但木紋是紅色的。

洹山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①,其上多金玉。三桑②生之,其樹皆無枝,其高百仞③。百果樹生之。其下多怪蛇。

【注釋】

①洹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蒙古境內。

②三桑:傳說中的一種樹,一說指三棵桑樹。

③仞:古時以八尺或七尺為一仞。

【譯文】

湖灌山再往北,經五百里水路、三百里流沙,便到了洹(音桓)山。這座山上蘊藏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山上生長著三桑樹。這種樹都不長樹枝,只有樹干,樹干有百仞高。百果樹也生長在這座上。山下有很多奇形怪狀的蛇。

敦題山

又北三百里,曰敦題之山①,無草木,多金玉。是②于北海③。

【注釋】

①敦題之山:即敦題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俄羅斯境內。

②:這里相當于“蹲”,指蹲踞。

③北海:水名,一說這里指貝加爾湖。

【譯文】

洹山再往北三百里有座山,名叫敦題山。這座山上寸草不生,蘊藏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這座山的位置就在北海岸邊,山尾延伸入北海。

北山二經總括

凡北次二經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題之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①皆蛇身人面。其祠②:毛用一雄雞、彘③瘞④;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注釋】

①神:指山神。

②祠:祭祀。

③彘:豬。

④瘞:埋葬。

【譯文】

綜觀北山第二列山系,自管涔山到敦題山,蜿蜒五千六百九十里。這些山的山神都長著蛇樣的身子和人樣的面孔。祭祀這些山神時,用的毛物是一只雄雞、一頭豬,將它們埋在地下;玉器用一塊璧、一塊珪,將它們投擲山間;不用精米祭祀。

太行山 歸山

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①。其首曰歸山②,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③。有獸焉,其狀如羚羊而四角,馬尾而有距④,其名曰⑤,善還⑥,其鳴自⑦。有鳥焉,其狀如鵲,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⑧,是善驚,其鳴自。

【注釋】

①太行之山:即太行山,山名,在今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間。

②歸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山西境內;一說在今河南境內。

③碧:青綠色的玉石。

④距:雄雞爪后面突出像腳趾的部分。

⑤:傳說中的一種獸。一說指馬鹿,也稱赤鹿,雄鹿有角。

⑥還:旋轉。

⑦:同“叫”,大聲叫喚。

⑧:傳說中的一種鳥。

【譯文】

北山第三列山系的最南端的山脈是太行山。太行山最南端的山名叫歸山。這座山的山頂蘊藏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山腳有很多青綠色的玉石,這座山上有一種獸,身似羚羊,但長有四只角,尾巴似馬尾,腳后跟長有腳趾。這種野獸名叫馬軍。它擅長旋轉起舞。它的吼叫聲就像在叫自己的名字。這座山有一種鳥,身形似鵲,周身是白色的,尾巴是紅色的,長著六只腳爪。這種鳥名叫賁鳥。它反應非常靈敏。它的鳴叫聲就像在呼喊自己的名字。

龍侯山

又東北二百里,曰龍侯之山①,無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②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③,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

【注釋】

①龍侯之山:即龍侯山,山名,一說在今河南濟源市。

②決決之水:即決決水,水名,一說指今河南濟源市的溟河,俗稱白澗河。

③魚:鲇魚的別名。鲇魚頭大,口寬,尾側扁,身上有黏質,無鱗。

【譯文】

歸山再往東北二百里有座山,名叫龍侯山。這座山上光禿禿的,寸草不生,但蘊藏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決決水就發源于這座山,流出山澗便向東流入黃河。決決水中有很多人魚。這種人魚有點像魚帝魚,但長著四只腳,不時發出如嬰兒啼哭的鳴叫聲。這種魚可用來醫治癡呆癥。

馬成山

又東北二百里,曰馬成之山①,其上多文石,其陰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②,其鳴自。有鳥焉,其狀如烏,首白而身青、足黃,是名曰屈鳥居鳥③,其鳴自,食之不饑,可以已④寓⑤。

【注釋】

①馬成之山:即馬成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山西境內;一說在今河南境內。

②天馬:傳說中的一種獸。一說是一種大耳蝠,耳大而長,前臂長40~50厘米,腹面灰白色。

③屈鳥居鳥:鳥名,又叫鹛鳩,即斑鳩。

④已:治愈。

⑤寓:所指待考。一說指疣子。

【譯文】

龍侯山再往東北二百里就是馬成山。這座山上有很多帶花紋的石頭,山的北坡蘊藏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這座山上有一種獸,形狀像白狗,但頭是黑色的,見有人來便展翅飛走。這種獸名叫天馬,它的叫聲就像是在叫自己的名字。這座山上還有一種鳥,形狀像烏,但腦袋是白色的,身上的毛是青色的,爪子是黃色的。這種鳥名叫屈鳥居鳥,它的叫聲也像是在呼喊自己的名字。這種鳥的肉可用來充饑,而且還可制藥醫治失眠健忘癥。

咸山

又東北七十里,曰咸山①,其上有玉,其下多銅,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條菅之水②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長澤③。其中多器酸④,三歲一成,食之已⑤癘⑥。

【注釋】

①咸山:山名,在今山西南部,具體所指待考。

②條菅之水:即條菅水,水名,一說即今山西南部解州附近的水流。

③長澤:水名,一說指今山西南部解池周圍的鹽沼澤地。

④器酸:所指待考。一說可能是一種味酸的食物;一說可能是一種植物。

⑤已:治愈。

⑥癘:瘟疫;也指惡瘡。

【譯文】

馬成山再往東北七十里有座山,名叫咸山。這座山上有很多玉石,山坡下蘊藏有豐富的銅礦。這座山上長著松樹和柏樹以及茈草。條菅水就發源于這座山,從山澗流出后便向西南流入長澤。水中有很多器酸,每三年增加一成。器酸可用來醫治瘟疫。

賁聞山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賁聞之山①,其上多蒼玉②,其下多黃堊③,多涅石④。

【注釋】

①賁聞之山:即賁聞山,山名,一說指今河南濟源市境內的岱嵋山。

②蒼玉:灰白色的玉。

③堊(è):可用來涂飾的有色土。

④涅石:即黑礬石,可作染料。

【譯文】

陽山再往東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賁聞山。山上有很多灰白色的玉石,山下有很多黃色土可作涂飾,還有可作黑色染料用的涅石。

王屋山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①,是多石。水②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澤③。

【注釋】

①王屋之山:即王屋山,山名,在今山西垣曲縣和河南濟源市等之間。

②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③泰澤: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譯文】

賁聞山再往北一百里有座山,名叫王屋山。王屋山上石頭很多。水發源于這座山,出山后便向西北流去,匯入泰澤。

教山

又東北三百里,曰教山①,其上多玉而無石。教水②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實惟干河。其中有兩山,是山也,廣員③三百步,其名曰發丸之山④,其上有金玉。

【注釋】

①教山:山名,即歷山,在今山西垣曲縣北。

②教水:水名,在今山西垣曲縣,經古城入黃河。

③員:同“圓”。

④發丸之山:即發丸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

【譯文】

王屋山再往東北三百里有座山,名叫教山。這座山上有很多玉石,沒一塊石頭。教水就發源于這座山。出山后便向西流入黃河。教水河道只在夏天有水流,而冬天則干涸斷流,因此這條河實際上只是條干涸的河床。河床中有兩座小山丘,這兩座小山丘方圓只有三百步,山丘名叫發丸山。山丘上有很多金礦和玉石。

平山

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①。平水②出于其上,潛于其下,是多美玉。

【注釋】

①平山:山名,即今山西臨汾市西的姑射山。

②平水:水名,發源于姑射山,向東流入汾河。

【譯文】

孟門山再往東南三百二十里有座山,名叫平山。平水就發源于這座山的山巔,從山上流下,并潛入山腳。山上有很多上等玉石。

蟲尾山

又東二百里,曰蟲尾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②。丹水③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④出焉,而東南流注于黃澤⑤。

【注釋】

①蟲尾之山:即蟲尾山,山名,一說在今山西晉城市北。

②青碧:青色的玉石。

③丹水:水名,流經山西高平市、晉城市,在河南沁陽市入沁河。

④薄水:水名,一說即今波河,流入衛水。

⑤黃澤:水名,一說在今河南新鄉市、輝縣附近,現已湮沒不存。

【譯文】

再往東二百里有座山,名叫蟲尾山。蟲尾山上蘊藏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山坡下有很多竹子,還有很多青綠色的玉石。丹水就發源于這座山,流出山澗后便向南流入黃河。薄水也發源于這座山,流出山澗后便向東南流入黃澤。

泰頭山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泰頭之山①。共水②出焉,南注于虖池③。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注釋】

①泰頭之山:即泰頭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山西境內;一說在今河南境內。

②共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③虖池:水名,即今滹沱河,位于河北西部,源出山西五臺山東北泰戲山。

【譯文】

小侯山再往東三百七十里有座山,名叫泰頭山。共水就發源于這座山,出山后向南流入滹沱河。泰頭山的山頂蘊藏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山坡下到處都是小竹叢。

軒轅山

又東北二百里,曰軒轅之山①,其上多銅,其下多竹。有鳥焉,其狀如梟②而白首,其名曰黃鳥③,其鳴自,食之不妒。

【注釋】

①軒轅之山:即軒轅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河北獻縣;一說可能是今山西王屋山中的一座山。

②梟:即“鸮”,指貓頭鷹一類的鳥。

③黃鳥:鳥名,具體所指待考。

【譯文】

泰頭山再往東北二百里有座山,名叫軒轅山。這座山上蘊藏有豐富的銅礦,山坡下生長有很多竹子。這座山上有一種鳥,形狀像梟,但腦袋是白色的。這種鳥名叫黃鳥,它的鳴叫聲就像在叫自己的名字,它的肉可以消除妒忌心理。

發鳩山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①,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②、赤足,名曰精衛③,其鳴自。是炎帝④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⑤于東海。漳水⑥出焉,東流注于河。

【注釋】

①發鳩之山:即發鳩山,山名,亦名發苞山,在今山西長子縣。

②喙:鳥獸的嘴。

③精衛: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鳥。

④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落的首領,號烈山氏,與黃帝一起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一說炎帝即神農氏,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

⑤堙:填塞。

⑥漳水:水名,即漳河,在今河北、河南兩省邊境。有清漳河、濁漳河兩源,均出今山西東南部,在河北南部合漳鎮匯合后稱漳河,流入衛河。

【譯文】

再往北二百里有座山,名叫發鳩山。這座山上生長著柘樹。山上有一種鳥,形似烏,但腦袋上有花紋,嘴殼是白色的,腳爪是紅色的。這就是精衛鳥。它的鳴叫聲就像在叫自己的名字。精衛鳥原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天她去東海游泳,結果沉到海里再也沒有回家。后來化身為精衛鳥,經常從兩山口銜樹枝和石頭到東海,想用來填沒東海。漳水就發源于發鳩山,出山后便向東流入黃河。

景山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①,有美玉。景水②出焉,東南流注于海澤③。

【注釋】

①景山:山名,在今河北武安市,具體所指待考。

②景水:水名,即今洺河,源出武安市西北。

③海澤:水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河北曲周縣以北;一說可能指渤海邊的沼澤地帶。

【譯文】

錫山再往北二百里有座山,名叫景山。山上有很多優質的玉石。景水就發源于這座山,從山澗流出后便向東南流入海澤。

乾山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①,無草木,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而無水。有獸焉,其狀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②,其鳴自。

【注釋】

①乾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河北境內;一說在今內蒙古境內。

②獂:同“豲”,傳說中的一種獸。一說指一種野豬。

【譯文】

饒山再往北四百里有座山,名叫乾山。乾山上一點水都沒有,因此寸草不生。山的南坡蘊藏著豐富的金礦石和玉石,山的北坡蘊藏有豐富的鐵礦。山上有一種獸,形似牛,但卻只長了三只腳,它名叫獂。它的叫聲就像在叫喊自己的名字。

倫山

又北五百里,曰倫山①。倫水②出焉,而東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麋,其川③在尾上,其名曰羆。

【注釋】

①倫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可能指淶山,在今河北淶源縣西部。

②倫水:水名,一說即淶水,也叫拒馬河,源出今河北淶源縣。

③川:這里指“竅”,即肛門。

【譯文】

乾山再向北五百里有座山,名叫倫山。倫水就發源于這座山,流出山澗后便向東流去,匯入黃河。倫山上有一種動物,身形似麋鹿,但肛門長在尾巴上。這種動物名叫羆。

碣石山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①。繩水②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魚③。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④。

【注釋】

①碣石之山:即碣石山,山名,一說在今河北昌黎縣北。

②繩水:水名,一說指今河北昌黎縣蒲河。

③蒲夷之魚:即蒲夷魚,魚名,一說疑即“冉遺之魚”;一說指中華鯪,體長10余厘米,前部平扁,后部側扁,有小須四對。

④青碧:青色的玉石。

【譯文】

倫山再往北五百里有座山,名叫碣石山。繩水就發源于這座山,流出山澗便向東流入黃河。繩水中有很多蒲夷魚。碣石山的山巔有很多玉石,山坡下有很多青色碧玉。

于毋逢山

又北五百里,曰于毋逢之山①,北望雞號之山②,其風如③。西望幽都之山④,浴水⑤出焉。是有大蛇⑥,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⑦大旱。

【注釋】

①于毋逢之山:即于毋逢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山西境內;一說在今內蒙古境內。

②雞號之山:即雞號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

③:風急速吹動的樣子。

④幽都之山:即幽都山,山名,一說可能指今內蒙古的陰山。

⑤浴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可能指塔布河,在今內蒙古四子王旗;一說應作“治水”,治水的上游是桑干河,下游是永定河。

⑥大蛇:這里指傳說中的一種蛇。

⑦邑:城鎮,縣。

【譯文】

帝都山再向北五百里是于毋逢山,北面可以看見雞號山,從那里吹來急驟的風。西面可以看見幽都山,浴水就發源于幽都山。山中有一種大蛇,紅色的蛇頭,白色的蛇身,發出的聲音像牛叫。它在哪個地方出現,哪個地方就會發生大旱。

北山三經總括

凡北次三經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無逢之山①,一萬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②之:皆用一藻③茝④瘞⑤之。其十四神狀皆彘⑥身而載⑦玉。其祠之:皆玉,不瘞。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瘞之。大凡四十四神⑧,皆用稌糈娶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注釋】

①無逢之山:即于毋逢之山。

②祠:祭祀。

③藻:聚藻,一種香草。

④茝(chǎi):屬于蘭草一類的一種香草。

⑤瘞:埋藏。

⑥彘:豬。

⑦載:同“戴”。

⑧神:指山神。

【譯文】

綜觀北山第三列山系,自太行山到于毋逢山,綿延一萬二千三百五十里。這四十六座山的山神中,有二十尊山神身形似馬而長著人樣的面孔。祭祀這二十尊山神時,用聚藻和茝草作祭品,將它們埋在地下。還有十四尊山神的身形似豬,身上還佩著玉。祭祀這十四尊山神的祭品都是用玉但不埋在地下。另有十尊山神身形似豬,但長著八只腳和一條蛇樣的尾巴。祭祀這十尊山神的祭品都是用一塊璧玉,將它埋在地下。所有這四十四尊山神祭祀時,都用稻米供奉,而且用生米而不需熟食。

北山經總括

右北經之山志,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

【譯文】

以上是北山經中記載的山,綿延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

【評析】

北山經記述了主要位于中國北部的一系列山,以及發源于這些山的河流,在這些山上生長的植物、動物及其形狀、特點,出產的礦物,相關的神話傳說,掌管這些山的山神的形狀;祭祀這些山神的方法等。北山經中記述的群山,位于今寧夏、新疆、山西、河南、河北、內蒙古及蒙古國境內,其中近四分之一的山的具體位置可以確定。

網友關注

文言文搜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山县| 普兰店市| 曲靖市| 大名县| 房产| 新沂市| 泗水县| 临泽县| 永德县| 若羌县| 石河子市| 绥棱县| 天门市| 岚皋县| 南木林县| 沛县| 石家庄市| 建德市| 油尖旺区| 美姑县| 泉州市| 汾阳市| 简阳市| 潜山县| 新和县| 祁阳县| 平泉县| 连平县| 保德县| 团风县| 邯郸县| 光山县| 江华| 昌邑市| 伊春市| 巴青县| 盖州市| 灌阳县| 崇文区| 婺源县| 伊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