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jīng)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dāng)前位置:查字典>>文言文>>西山經(jīng)第二

西山經(jīng)第二

華山 錢來山

西山經(jīng)華山①之首,曰錢來之山②,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③。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羬羊④,其脂可以已⑤臘⑥。

【注釋】

①華山:山名,五岳中的西岳,在今陜西華陰市南。

②錢來之山:即錢來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河南境內(nèi);一說在今陜西與河南接壤處。

③洗石:含有堿的石頭,洗澡時可用來搓去污垢。

④羬(qián)羊:一種野生的大尾羊。一說指六尺長的羊。

⑤已:治愈。

⑥臘(xī):皮膚干裂。

【譯文】

西山第一座大山脈名叫華山。華山東頭的山叫錢來山。山上長的多半是松樹,山下有很多洗石。有一種野獸,身形像羊,長著馬尾巴,名叫羬羊,它的油脂可以治皮膚皴裂。

松果山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①。濩水②出焉,北流注于渭③,其中多銅。有鳥焉,其名曰渠④,其狀如山雞,黑身赤足,可以已⑤已月暴⑥。

【注釋】

①松果之山:即松果山,山名,在今陜西境內(nèi)。

②濩(huò)水:一作“灌水”,現(xiàn)名潼河,在今陜西境內(nèi),流經(jīng)潼關(guān),入黃河、渭河。

③渭:即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位于今陜西中部。源出甘肅渭源縣鳥鼠山,東流橫貫陜西渭河平原,在潼關(guān)縣入黃河。

④(tónɡ)渠:鳥名,一種水鳥,一說即水雉,外形似雉,體大如斑鳩。

⑤已:治愈。

⑥(báo):皮肉坼(chè)裂皺起。

【譯文】

往西四十五里有座松果山。有條濩水流出,向北注入渭河,水中有很多銅。有一種名叫渠的鳥,身形像山雞,黑色的身體,紅色的爪子。這種鳥可以用來治皮膚皴裂。

太華山

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①,削成②而四方,其高五千仞③,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④,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注釋】

①太華之山:即太華山,山名,是西岳華山的主峰。

②削成:指像用刀斧劈削而成。

③仞(rèn):古代以八尺或七尺為一仞。

④肥(wèi):傳說中的一種蛇。

【譯文】

再往西六十里,有座太華山。四四方方的山峰險峻陡峭,像被神工鬼斧削成這個樣子的。山高五千丈,寬廣約十里。鳥獸無法在山上居住。有一種蛇,名叫肥,長著六只腳爪和四只翅膀。一旦出現(xiàn)這種蛇,那天下將會遭受嚴(yán)重旱災(zāi)。

小華山

又西八十里,曰小華之山①,其木多荊杞,其獸多牛②,其陰多磬石③,其陽多琈④之玉。鳥多赤⑤,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⑥,狀如烏韭⑦,而生于石上,亦緣木而生,食之已⑧心痛。

【注釋】

①小華之山:即小華山,山名,也叫少華山,在今陜西境內(nèi)。

②(zuó)牛:山牛,即野牛。

③磬(qìnɡ)石:適宜制磬的美石。

④琈(tū fú):美玉名。

⑤(bì):雉的一種,即錦雞。

⑥萆(bì)荔:即薜荔,藤本植物,攀緣灌木,葉橢圓形,果實可食用,藤、葉、根等可供藥用。一說是一種香草。

⑦烏韭:一種苔蘚類植物,多生于潮濕的地方。

⑧已:治愈。

【譯文】

再往西行八十里就是小華山。山上長的樹木主要是荊棘和枸杞。有野獸出沒,但大半是牛。山北有很多可以制作成樂器的磬石,山南有豐富的王雩玉。在這山上,鳥類多半是錦雞,這種錦雞能滅火。有一種草,名叫薜荔,形狀像黑韭草,生在石頭縫里,有赤紅色的韭草就攀緣樹木生長。誰要是吃了這種草,就不會患心絞痛,有這種病的人,一吃就好。

符禺山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①,其陽多銅,其陰多鐵。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莖②,其實如棗,可以已③聾。其草多條④,其狀如葵,如嬰兒舌,而赤華黃實,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⑤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獸多蔥聾⑥,其狀如羊而赤鬣⑦。其鳥多民鳥⑧,其狀如翠⑨而赤喙⑩,可以御火。

【注釋】

①符禺之山:即符禺山,山名,在今陜西境內(nèi)。

②文莖:植物名,一說指無刺棗,一種小喬木,枝上沒有棘針。

③已:治愈。

④條:植物名,一說可能是蜀葵,二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葉互生,卵圓形。

⑤符禺之水:即符禺水,水名,又稱沙溝水,在今陜西境內(nèi)。

⑥蔥聾:獸名,一種野羊。一說指藏羚。

⑦鬣(liè):胡須。

⑧民鳥(mín):是傳說中的一種鳥。

⑨翠:即翠鳥,羽毛青綠色,尾短。

⑩喙(huì):鳥獸的嘴。

【譯文】

再往西八十里有座符禺山。山的南坡多有豐富的銅礦,山的北坡也蘊藏著鐵礦。山上有一種樹木叫文莖。這種樹的果實很像棗子,可以用來醫(yī)治耳聾。山上長的草是一條一條的草,形狀像山葵,像嬰兒的舌頭,開出紅色的花,結(jié)的果實是黃色的,吃了這種草不再使人感到人生的困惑。符禺水淵源于此,它向北流入渭河。山上生長的野獸主要是一種名叫蔥聾的東西。它的身形似羊,但長著一把紅色的胡須。山上生長的鳥類主要是民鳥。這種鳥的形狀像翠鳥,但嘴殼是紅色的。它嘴里噴出的一種液體可以滅火。

石脆山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①,其木多棕②楠,其草多條③,其狀如韭,而白華黑實,食之已④疥⑤。其陽多琈⑥之玉,其陰多銅。灌水⑦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⑧,其中有流赭⑨,以涂牛馬無病。

【注釋】

①石脆之山:即石脆山,山名,在今陜西境內(nèi),一說即二龍山。

②棕:指棕櫚,常綠喬木,莖呈圓柱形,葉子大,有長柄。

③條:植物名,具體所指待考。

④已:治愈。

⑤疥:疥瘡。

⑥琈(tū fú):美玉名。

⑦灌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⑧禺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⑨流赭(zhě):順?biāo)鲃拥募t土(赭:紅土)。一說指硫黃。

【譯文】

再往西六十里有座石脆山。山上生長著棕樹和楠樹。山上長的是條草,形狀像韭,開白花,結(jié)黑果。吃了這種草可以醫(yī)治疥瘡。山的南坡有名為王雩琈的玉石,山的北坡有豐富的銅。有條灌水向北流入禺水。灌水底有一種赭紅色的土,用這種土涂牛馬,牛馬不會生病。

浮山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①,多盼木②,枳③葉而無傷④,木蟲⑤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⑥,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⑦如蘼蕪⑧,佩之可以已⑨癘⑩。

【注釋】

①浮山:山名,在今陜西境內(nèi)。

②盼木:木名,具體所指待考。

③枳(zhǐ):也稱枸橘、臭橘。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多硬刺,果實球形,味酸苦。

④無傷:不傷人,即葉上無刺。

⑤木蟲:指樹木上生長的蛀蟲。

⑥薰草:香草名,又叫蕙草,俗名佩蘭,香氣如蘼蕪。

⑦臭(xiù):氣味。

⑧蘼蕪(mí wú):草名,芎(xiōnɡ qiónɡ,一種香草)的苗,葉有香氣。

⑨已:治愈。

⑩癘(lì):瘟疫。

【譯文】

再往西一百二十里有座浮山。山上長的樹是盼樹,葉形似枳樹的葉,沒有刺。樹干里寄生著很多小蟲。有一種草,名叫薰草,葉形像麻葉,草莖四四方方,開紅花結(jié)黑果。這種草散發(fā)出一種香氣,佩帶在身上,可以防治疾疫。

羭次山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①,漆水②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③橿,其下多箭竹,其陰多赤銅,其陽多嬰垣④之玉。有獸焉,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其名曰囂⑤。有鳥焉,其狀如梟⑥,人面而一足,曰橐⑦,冬見夏蟄,服⑧之不畏雷。

【注釋】

①羭(yú)次之山:即羭次山,山名,在今陜西境內(nèi),具體所指待考。

②漆水:水名,今名漆水河。

③棫(yù):木名,即白(ruǐ),落葉灌木,莖多分枝,葉長圓形,開白色花。

④嬰垣:“垣”字有的作“短”,有的作“根”,有的作“埋”,所指不明。一說應(yīng)作“脰(dòu)”,指脖子,嬰脰即掛在脖子上。

⑤囂:獸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為猴類。

⑥梟(xiāo):即“鸮(xiāo)”,指貓頭鷹一類的鳥。

⑦橐:傳說中的一種鳥。一說指短耳鸮,即短耳貓頭鷹。

⑧服:一說指佩帶;一說指吃。

【譯文】

再往西七十里有座羭次山。有條叫漆水的溪流,向北注入渭水。山上長的樹多半是白桵和橿樹,山下長有許多箭竹。山北有豐富的赤銅,山南有很多可制成頸飾的玉石。山上有一種野獸,身形像禺,長著很長的手臂,擅長投擲,獸名叫囂。有一種鳥,形狀如梟,臉?biāo)迫嗣妫挥幸恢荒_。鳥名叫橐。它冬出夏伏。人要是吃了這種鳥肉,就不會害怕打雷。

大時山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時之山①,上多榖柞②,下多杻橿,陰多銀,陽多白玉。涔水③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④出焉,南流注于漢水⑤。

【注釋】

①大時之山:即大時山,山名,一說即今太白山,在陜西境內(nèi)。

②柞(zuò):柞樹,落葉喬木,葉子倒卵形,木質(zhì)堅硬,葉子可用來養(yǎng)柞蠶。

③涔(cén)水:水名,一說即今斜水,又名石頭河。

④清水:水名,一說即今褒水;一說指褒水的上源紫金河。

⑤漢水:即今漢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上源玉帶河出陜西寧強縣,東流到勉縣東和褒河匯合后稱漢江,在武漢入長江。

【譯文】

再往西一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大時山。這座山的山頂主要是構(gòu)樹和柞樹,山腳主要是杻樹和橿樹。山的北坡蘊藏有豐富的銀礦,山的南坡蘊藏有豐富的白色玉石。有條涔水流出,朝北流入渭河;還有條叫清水的則向南流入漢江。

嶓冢山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①,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沔②;囂水③出焉,北流注于湯水④。其上多桃枝⑤、鉤端⑥,獸多犀、兕、熊、羆⑦,鳥多白翰⑧、赤。有草焉,其葉如蕙⑨,其本⑩如桔梗,黑華而不實,名曰蓇蓉,食之使人無子。

【注釋】

①嶓冢(bō zhǒnɡ)之山:即嶓冢山,山名,一說在今陜西境內(nèi);一說在今甘肅境內(nèi)。

②沔(miǎn):即沔水,水名,古代把漢水源出今陜西留壩的一支稱為沔水,也把漢水通稱為沔水。

③囂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④湯水:水名,一作“陽水”,具體所指待考。

⑤桃枝:竹名,現(xiàn)名矮竹,棕紫色,每個節(jié)上生有很多小枝。

⑥鉤端:竹名,現(xiàn)名刺竹,主枝莖及各節(jié)上有刺。

⑦羆(pí):即棕熊,哺乳動物,身體大,多為棕褐色,能爬樹,會游泳。

⑧白翰:鳥名,即白雉,又叫白鷴(xián),雄的背部白色,有黑色的紋,腹部黑藍色;雌的全身棕綠色,頭上有冠。

⑨蕙:即蕙蘭,蘭花的一種,初夏開黃綠色花,有香氣。

⑩本:草木的莖或根。

桔梗: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開暗藍色或暗紫白色花。

蓇(ɡū)蓉:草名,具體所指待考。

【譯文】

再往西三百二十里有座山,名叫嶓冢山。漢水就是從這座山里流出的,向東南流入沔水。囂水也發(fā)源于這座山,向北流入湯水。山上生長的樹種主要是桃枝竹和鉤端竹,野獸主要有犀、兕、熊、羆之類,鳥主要有白雉和錦雞。山上還生長著一種形狀像蕙草葉的草,根的形狀像桔梗,開著黑色的花,不結(jié)果實。這種草名叫蓇蓉。如果吃了這種草,會喪失生育能力。

天帝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①,上多棕楠,下多菅蕙。有獸焉,其狀如狗,名曰谿邊②,席其皮者不蠱③。有鳥焉,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④,名曰櫟⑤,食之已⑥痔⑦。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⑧如蘼蕪,名曰杜衡⑨,可以走馬⑩,食之已癭。

【注釋】

①天帝之山:即天帝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

②谿(xī)邊:獸名,或作“谷遺”。一說即巨松鼠,又名樹狗,體形較一般的松鼠大,生活在樹上,以植物為食。

③蠱:毒熱惡氣。

④翁:鳥頸上的毛。

⑤櫟(lì):鳥名,一說即紅腹鷹,是一種猛禽。

⑥已:治愈。

⑦痔:痔瘡。

⑧臭(xiù):氣味。

⑨杜衡:亦作杜蘅,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寬心形至腎狀心形,葉柄長,單花頂生,結(jié)蒴(shuò)果。

⑩走馬:騎馬的人把它佩帶在身上,可以使馬跑得快。

癭(yǐnɡ):長在頸上的大瘤子。

【譯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天帝山。山上生長的樹種主要是棕樹和楠樹,山下主要生長著菅草和蕙草。山上有一種野獸,身形像狗,名叫谿邊。如果將這種野獸的皮制成墊席鋪在身下,可以不染蠱毒。山上常有一種鳥出沒,形狀像鶉鳥,羽毛有黑色的花紋,頸項上的毛是紅色的。這種鳥名叫櫟,若吃了這種鳥的肉,可以治療痔瘡。山上有一種草,形狀像山葵草,散發(fā)出一種像蘼蕪草那樣的香氣。這種草名叫杜衡。用這種草制成飼料喂給馬吃,可以使馬健跑。人吃了這種草,可以治好頸瘤病。

翠山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①,其上多棕楠,其下多箭竹,其陽多黃金、玉,其陰多旄牛②、麢③、麝④;其鳥多畾鳥⑤,其狀如鵲,赤黑而兩首四足,可以御火。

【注釋】

①翠山:山名,一說指今青海西寧的小積石山;一說在今甘肅境內(nèi)。

②旄(máo)牛:即牦牛,牛的一種,全身有長毛,腿短。

③麢(línɡ):即羚羊,哺乳動物,外形像山羊,四肢細(xì)長,動作敏捷。

④麝(shè):哺乳動物,外形像鹿而小,前腿短,后腿長,善于跳躍,也叫香獐子。

⑤畾鳥(lěi):傳說中的一種鳥。

【譯文】

再往西二百里有座山,名叫翠山。山上生長有棕樹和楠樹,山下長著很多箭竹。山南有豐富的黃金和玉石,山北有很多牦牛、羚羊和麝。山上的鳥主要是畾鳥鳥,這種鳥形似喜鵲,羽毛的顏色有紅有黑,長著兩個頭、四只腳,要是飼養(yǎng)它可以用來防止火災(zāi)。

騩山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①,是鐓②于西海③,無草木,多玉。凄水④出焉,西流注于海⑤,其中多采石⑥、黃金,多丹粟。

【注釋】

①騩(ɡuī)山:山名,即今青海西寧的日月山。

②鐓(cún):同“蹲”,指蹲踞的意思。

③西海:這里指今青海湖。

④凄水:水名,即今倒淌河。

⑤海:這里指青海湖。

⑥采石:彩色的石頭。

【譯文】

再往西二百五十里有座山。山臨西海,山上無寸草,遍地玉石。凄水從這山澗流出后,便向西流入西海。凄水中有很多彩色的石頭和黃金,還有很多的細(xì)丹砂。

西山一經(jīng)總括

凡西經(jīng)之首,自錢來之山至于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華山冢①也,其祠②之禮:太牢③。羭山神也,祠之用燭④,齋⑤百日以百犧⑥,瘞⑦用百瑜⑧,湯⑨其酒百樽⑩,嬰以百珪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屬,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燭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純之。

【注釋】

①冢(zhǒnɡ):大,這里當(dāng)指大的山神。

②祠:祭祀。

③太牢:祭祀時用作祭品的牛、羊、豬三牲齊備。

④燭:照明用的火炬。

⑤齋:齋戒,指祭祀前潔凈身心,以示虔誠。

⑥犧:古代指供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

⑦瘞(yì):埋葬。

⑧瑜:美玉。

⑨湯:指燙(酒)、溫(酒)。

⑩樽(zūn):酒杯。

嬰:頸上的飾物。

珪(ɡuī):同“圭”,古代祭祀時用的條狀玉器,上尖下方。

毛牷(quán):帶毛的純色的全牲。

采:有彩色花紋的絲織物。

純:鑲邊。

【譯文】

大凡西山第一列山系,自錢來山至山,綿延二千九百五十七里。祭祀華山山神,要行大社禮。人們祭祀這尊山神時,用牛、羊、豬三種牲畜祭祀。而祭祀羭次山,則要行最隆重的大社禮。人們祭祀這尊山神時,用火燭將廟堂照得通亮,將一百頭牲畜齋祭一百天,并與一百塊美玉一起埋葬。同時還要擺列一百杯燙熱的酒,酒杯上要系一百塊珪玉、一百塊璧玉。其余十七座山祭祀的禮儀都是這樣的:用一只純色的羊祭祀山神,照明用的火燭是未燃盡的百草灰,鋪在地上的席是白色的,并用五種顏色鑲了邊。

鈐山

西次二經(jīng)之首,曰鈐山①,其上多銅,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

【注釋】

①鈐(qián)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陜西境內(nèi);一說在今山西境內(nèi)。

【譯文】

《西次二經(jīng)》所記載的西部第二列山脈的第一座山叫鈐山。山上蘊藏有豐富的銅,山下有很多玉石,并長滿杻樹和橿樹。

泰冒山

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①,其陽多金,其陰多鐵。浴水②出焉,東流注于河③,其中多藻玉④,多白蛇。

【注釋】

①泰冒之山:即泰(一作“秦”)冒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陜西境內(nèi)。

②浴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③河:指黃河。本書中的“河”,多指黃河。

④藻玉:有彩紋的玉。

【譯文】

再往西二百里有座山,名叫泰冒山。山南蘊藏有豐富的金礦,山北蘊藏有豐富的鐵。浴水發(fā)源于這座山,它向東流入黃河。浴水中有很多藻玉,還有很多白蛇。

數(shù)歷山

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數(shù)歷之山①,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銀,其木多杻橿,其鳥多鸚鵡。楚水②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

【注釋】

①數(shù)歷之山:即數(shù)歷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應(yīng)在今陜西銅川境內(nèi)。

②楚水:水名,一說指今陜西耀縣的石川河。

【譯文】

再往西一百七十里有座數(shù)歷山,山上蘊藏著豐富的黃金,山下蘊藏有豐富的銀。山上的樹主要是杻樹和檀樹,鳥類主要是鸚鵡。楚水就從這山澗流出,向南流入渭水。楚水中有很多白珠。

高山

又西百五十里高山①,其上多銀,其下多青碧②、雄黃③,其木多棕,其草多竹④。涇水⑤出焉,而東流注于渭,其中多磬石⑥、青碧。

【注釋】

①高山:山名,一說指今寧夏六盤山山脈中的米缸山。“高山”前面當(dāng)有“曰”字。

②青碧:青色的玉石。

③雄黃:礦物,成分是硫化砷,橘黃色,有光澤。也叫雞冠石。

④竹:這里指萹(biān)竹,又名萹蓄,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狹長似竹。

⑤涇水:水名,即今涇河,源出寧夏南部六盤山東麓,至陜西高陵縣境入渭河。

⑥磬(qìnɡ)石:適宜制磬的美石。

【譯文】

再往西一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高山。山上有豐富的銀,山下有很多青玉和雄黃。生長的樹主要是棕樹,草叢中長滿萹竹。涇水從這山澗流出后便向東流入渭河。涇水中有很多磬石和青玉,可作樂器。

女床山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①,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②,其獸多虎、豹、犀、兕。有鳥焉,其狀如翟③而五采文,名曰鸞鳥④,見則天下安寧。

【注釋】

①女床之山:即女床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即今陜西岐山。

②石涅:即石墨,礦物名,鐵黑色,古時用作黑色染料。

③翟(dí):長尾的野雞。

④鸞鳥: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

【譯文】

向西南三百里是女床山,山的南面有很多赤銅,北面有很多石墨。山中的獸多為虎、豹和犀牛。山中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長尾的野雞,身上有五彩的斑紋,名字叫鸞鳥,只要它一出現(xiàn),天下就會太平安寧。

龍首山

又西二百里,日龍首之山①,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鐵。苕水②出焉,東南流注于涇水,其中多美玉。

【注釋】

①龍首之山:即龍首山,山名,一說即今隴山,在陜西和甘肅交界處。

②苕(tiáo)水:水名,一說應(yīng)作“芮水”,具體所指待考。

【譯文】

再往西二百里有座山叫龍首山。山的南坡蘊藏有很多黃金,北坡有豐富的鐵礦。苕水就從這山澗流出后便向東南流入涇水。水中有很多美玉。

小次山

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①,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②,見則大兵。

【注釋】

①小次之山:即小次山,山名,在今甘肅境內(nèi),具體所指待考。

②朱厭:傳說中的一種獸。一說指白眉長臂猿。

【譯文】

再往西四百里,有座山叫小次山。山上有很多白玉,山下蘊藏豐富的赤銅。這里有一種野獸,身形像猿,白頭紅腳,名叫朱厭。這種野獸一出現(xiàn),天下就會發(fā)生大戰(zhàn)爭。

大次山

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①,其陽多堊②,其陰多碧③,其獸多牛、羚羊。

【注釋】

①大次之山:即大次山,山名,在今甘肅境內(nèi),具體所指待考。

②堊(è):可用來涂飾的有色土。

③碧:青綠色的玉石。

【譯文】

再向西三百里是大次山,山的南面有很多可用于涂飾的有色土,北面有很多青綠色的玉石,山中的獸多為牛和羚羊。

薰吳山

又西四百里,曰薰吳之山①,無草木,多金玉。

【注釋】

①薰吳之山:即薰吳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甘肅境內(nèi)。

【譯文】

再向西四百里是薰吳山,山中不長草木,有很多金和玉。

皇人山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②。皇水③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注釋】

①皇人之山:即皇人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

②青雄黃:一說指青和雄黃;一說指雌黃,礦物名,橙黃色,可做顏料。

③皇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可能指今青海的湟水。

【譯文】

再往西五百里有座皇人山。山上蘊藏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山下有很多青色的雄黃石。皇水從這山澗流出后再向西流入赤水。皇水中有很多細(xì)丹砂。

中皇山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①,其上多黃金,其下多蕙棠②。

【注釋】

①中皇之山:即中皇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

②棠:即棠梨,也叫杜梨,落葉喬木,葉子長圓形或菱形,開白色花,果實略呈球形。

【譯文】

再往西三百里有座山,名叫中皇山。山上有很多黃金,山下長滿蕙草和棠樹。

萊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萊山①,其木多檀楮,其鳥多羅羅②,是食人。

【注釋】

①萊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可能指今青海境內(nèi)的托來山。

②羅羅:鳥名,當(dāng)屬兀鷲、禿鷲之類。

【譯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萊山。山上生長的樹主要是檀香樹和楮樹。山上還有很多羅羅鳥。這種鳥還會吃人。

西山二經(jīng)總括

凡西次二經(jīng)之首,自鈐山至于萊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為飛獸之神①。其祠②之:毛用少牢③,白菅為席。其十輩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雞,鈐而不糈④,毛采⑤。

【注釋】

①飛獸之神:呈獸形的奔走如飛的神。

②祠:祭祀。

③少牢:供祭祀用的羊和豬。

④鈐而不糈(xǔ):一說指祈禱時不用精米;一說指用金屬犁作祭物而不用精米。似應(yīng)指祈禱時不用精米。

⑤毛采:指雜色的雄雞。

【譯文】

縱觀西山第二列山系,從鈐山到萊山,綿延四千一百四十里。其中有十座山的山神都長著人的面孔和馬的身形。另外七座山的山神,都長著人的面孔和牛的身形,這七個山神都長著四只腿,只有一只臂膀,行走時拄著拐杖,自稱“飛獸之神”。祭祀他們時,供品用豬和羊,擺設(shè)供品用的墊席用白茅草制成。祭這十個山神時,只用一只生公雞,禱告時也不用精米,毛物的顏色是雜色。

崇吾山

西次三經(jīng)之首,曰崇吾之山①,在河之南,北望冢遂②,南望之澤③,西望帝④之搏獸之丘⑤,東望蟲焉淵⑥。有木焉,員⑦葉而白柎⑧,赤華而黑理,其實如枳,食之宜子孫。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⑨,豹虎⑩而善投,名曰舉父。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

【注釋】

①崇吾之山:即崇吾(一作“丘”)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青海茶卡鹽湖附近;一說在今甘肅境內(nèi)。

②冢(zhǒnɡ)遂:山名,具體所指待考。

③(yáo)之澤: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④帝:一說指黃帝;一說指天帝;一說指黃帝或炎帝。

⑤搏獸之丘:搏殺猛獸的丘陵。一說指山名,即搏獸丘,具體所指待考。

⑥蟲焉(yān)淵:地名,一說即“鹽淵”,指茶卡鹽湖。

⑦員:同“圓”。

⑧柎(fū):花萼(è),花瓣下部的一圈小片。

⑨臂:動物的前肢。

⑩虎:疑是“尾”字之誤。

舉父:獸名,一說即藏酋猴,又稱四川猴、猶猴,是一種大型的猴類。

鳧(fú):水鳥名,俗稱野鴨。

蠻蠻:即比翼鳥,是傳說中的一種鳥。

【譯文】

西山第三列山系的最東端的山,名叫崇吾山。此山位于黃河南岸,向北可以遠眺冢遂山,朝南可以遠眺之澤,朝西可遠眺帝之搏獸丘,朝東可以遠眺蟲焉淵。山上生長有一種樹木,葉子是圓的,花萼是白色的,花朵是紅色的,木紋是黑色的,結(jié)的果實就像枳。人吃了這種果實,有利于繁衍子孫。這座山上有一種野獸,身形似禺,但臂膀上有花紋,尾巴似豹尾,擅長投擲,名叫舉父。山上有一種鳥,形狀似鳧,但只長有一只翅膀和一只眼睛。這種鳥因只有一只翅膀而無法獨自飛翔,必定結(jié)對比翼齊飛。這種鳥叫蠻蠻,只要它出現(xiàn),天下便要洪水泛濫。

長沙山

西北三百里,曰長沙之山①,泚水②出焉,北流注于泑水③,無草木,多青雄黃。

【注釋】

①長沙之山:即長沙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可能在今新疆境內(nèi)。

②泚(zǐ)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③泑(yōu)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譯文】

西北三百里有座山,名叫長沙山。泚水從這兒流出山澗后便向北流入泑水。山上不生寸草,地下有豐富的青色雄黃石。

泰器山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①。觀水②出焉,西流注于流沙③。是多文鰩魚④,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⑤,常行西海⑥,游于東海⑦,以夜飛。其音如鸞雞⑧,其味酸甘,食之已⑨狂,見則天下大穰⑩。

【注釋】

①泰器之山:即泰器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甘肅境內(nèi);一說在今新疆境內(nèi)。

②觀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③流沙:古時指中國西北的沙漠地區(qū),也指今新疆境內(nèi)白龍堆沙漠一帶。

④文鰩魚:魚名。一說是一種生活在海中的飛魚。

⑤喙:鳥獸的嘴。

⑥西海: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⑦東海:水名,具體所指待考,不是現(xiàn)代所謂的東海。

⑧鸞雞:鳥名,具體所指待考。

⑨已:治愈。

⑩穰(ránɡ):豐收。

【譯文】

再往西一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泰器山。觀水就發(fā)源于這座山,流出山澗后便向西流入流沙。觀水中有很多文鰩魚。這種魚形似鯉魚,身形是魚,但長著一對鳥翅,身上有黑色的花紋,頭是白色的,嘴是紅色的,常常從西海游向東海,夜里常躍出水面在空中滑翔。這種鳥還不時發(fā)出如鸞雞一樣的鳴叫聲。這種魚的肉味酸中帶甜,吃了可以醫(yī)治瘋病。什么時候這種魚出現(xiàn)在人面前,那就預(yù)示著天下將要豐收。

槐江山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①。丘時之水②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其上多青雄黃,多藏③瑯玕④、黃金、玉,其陽多丹粟,其陰多采黃金、銀。實惟帝⑤之平圃⑥,神英招司⑦之,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⑧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魂魂⑨;西望大澤⑩,后稷所潛也。其中多玉,其陰多榣木之有若。北望諸,槐鬼離侖居之,鷹鹯之所宅也。東望恒山四成,有窮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淫水,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狀如牛而八足二首,馬尾,其音如勃皇,見則其邑有兵。

【注釋】

①槐江之山:即槐江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新疆境內(nèi);一說在今甘肅境內(nèi);一說在今新疆與青海交界處。

②丘時之水:即丘時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③藏:一說指隱藏、埋藏;一說即“臧”,指善、好。

④瑯玕:玉石。

⑤帝:黃帝。一說指天帝。

⑥平圃:即“玄圃”,傳說中神仙的居處。

⑦司:管理,掌管。

⑧徇:巡行。

⑨魂魂:盛大的樣子。

⑩大澤: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潛:這里指埋葬。

榣木:大木。

槐鬼離侖:傳說中的神名。

鹯:鳥名,也叫晨風(fēng),與鷂相似,青黃色。

有窮鬼:鬼的名稱。一說指氏族的名稱。

搏:通“膊”,指胳膊。這里指山的一邊。

淫水:即瑤池,神話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洛洛:同“落落”,指水清澈的樣子。

勃皇:動物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是擬聲詞。

【譯文】

泰器山再往西三百二十里有座山,名叫槐江山。丘時水就發(fā)源于這座山,流出山澗便向北流入水。丘時水中有很多螺母。槐江山上有很多青色的雄黃石,還有很多質(zhì)地優(yōu)等的瑯玕石、黃金和玉石。這座山的南坡有很多細(xì)丹砂,山的北坡有很多光澤純正的黃金和銀。這里就是黃帝的玄圃。這個圃由一位名叫英招的神看管。英招神身形似馬,臉是人的面孔,周身都是虎斑,還長著一對鳥的翅膀。英招神經(jīng)常邀游四海。英招神的鳴叫聲像榴一樣。站在槐江山巔,往南可遠眺昆侖山,那里云蒸霞蔚,仙氣繚繞;往西可遠眺大澤,那里有后稷葬身的地方;大澤中有很多玉石,大澤的北邊有很多榣樹和若樹,它們相互纏繞在一起;往北可以眺望諸鹵比山,槐鬼離侖就住在這座山上,晨風(fēng)鳥的老巢也就在這座山上;往東遠眺恒山,可明顯看見恒山有四重,有窮鬼就住在這座山上,他們分別住在不同的山洼中。槐江山上還有一個湖,名叫瑤池,湖水清澈蕩漾。有天神在這里守護,它身形似牛,但長著八條腿、兩個腦袋和馬的尾巴。天神的吼叫聲像勃皇。天神出現(xiàn)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將有刀光之災(zāi)了。

玉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①,是西王母②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③,是司天之厲④及五殘⑤。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⑥,其音如犬吠,見則其國大穰⑦。有鳥焉,其狀如翟⑧,而赤,名曰勝遇⑨,是食魚,其音如錄⑩,見則其國大水。

【注釋】

①玉山:山名,因山中多玉而得名,位置當(dāng)在今新疆和田市產(chǎn)玉的山區(qū)。

②西王母: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也叫瑤池金母、王母娘娘。據(jù)傳住在昆侖山上的瑤池中,園子里種有蟠桃,人吃了蟠桃能長生不老。

③勝:古代人們戴在頭上的一種飾物。

④厲:災(zāi)疫。一說指星名。

⑤五殘:五刑殘殺。一說指星名。

⑥狡:傳說中的一種獸。

⑦穰:豐收。

⑧翟:長尾的野雞。

⑨勝遇:鳥名,一說即翡翠鳥。

⑩錄:所指不明。一說疑為“鹿”。

【譯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玉山。玉山是西王母的住處。西王母身形是人,豹尾、虎牙,不時發(fā)出長嘯,披散著頭發(fā),佩帶著玉勝。她主管天下的災(zāi)禍、五刑殘殺等事。玉山上有一種獸,身形似犬,豹皮花斑,頭長一對牛角,名叫狡。它的吼叫聲似狗叫。這種獸出現(xiàn)在哪里,就預(yù)示著哪個國家將豐收。玉山上有一種鳥,形狀似長尾雉,但周身鳥毛是紅色的。這種鳥名叫勝遇。勝遇以吃魚為生。它的鳴叫聲像鹿鳴。它出現(xiàn)在哪里,哪個國家將有嚴(yán)重洪水出現(xiàn)。

軒轅丘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軒轅之丘①,無草木。洵水②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黃。

【注釋】

①軒轅之丘:即軒轅丘,山名,是傳說中黃帝娶嫘祖的地方,具體位置待考。一說位于帕米爾高原的山峰雪嶺的東段;一說地屬蔥嶺。

②洵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譯文】

玉山再往西四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軒轅丘。山丘沒有寸草。洵水從這山澗向南流入黑水。水中有很多丹砂和青色的雄黃石。

積石山

又西三百里,曰積石之山①,其下有石門②,河水冒③以西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

【注釋】

①積石之山:即積石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青海、甘肅交界處。

②石門:這里指大型的石洞。

③冒:往外透。一說指覆蓋。

【譯文】

再往西三百里有座積石山。山下有個石門,河水從這個石門里冒出來后就向西流去。山上什么都有,無法統(tǒng)計。

長留山

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①,其神白帝②少昊③居之。其獸皆文尾,其鳥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實惟員神磈氏④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⑤。

【注釋】

①長留之山:即長留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新疆境內(nèi)。

②白帝:古代神話中的五位天帝之一,系西方之神。

③少昊:一作少皞,傳說中遠古東夷族的首領(lǐng),名摯(一作“質(zhì)”),一說號金天氏。

④員神磈氏:一說即少昊;一說員即“圓”,圓神即日神。

⑤反景:指太陽西落時的景象,因與太陽東升時光照的方向相反,故稱。

【譯文】

再向西二百里有座長留山。神話中講的白帝少昊就住在這座山上。山上的野獸都長有五光十色的尾巴,鳥類都有五顏六色的腦袋。這里還有很多帶有花紋的玉石。這座山實際上就是員神磈氏的宮殿。這個員神是主管日落時向東方反照晚霞之事的神。

章莪山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①,無草木,多瑤碧②。所為甚怪③。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如④猙⑤。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zhì)而白喙⑥,名曰畢方⑦,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⑧有訛火⑨。

【注釋】畢方

①章莪之山:即章莪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甘肅境內(nèi)。

②瑤碧:美玉和青綠色的玉石。

③所為甚怪:指山上的東西顯得很怪異。

④如:應(yīng)作“曰”。

⑤猙:傳說中的一種怪獸。

⑥喙:鳥獸的嘴。

⑦畢方:傳說中的一種鳥。

⑧邑:城鎮(zhèn),縣。

⑨訛火:野火。一說指怪火。

【譯文】

再向西二百八十里是章莪山,山中不長草木,有很多美玉和青綠色的玉石。山上的東西顯得很怪異。山中有一種獸,形狀像紅色的豹,長著五條尾巴,一只角,叫聲像敲擊石頭,它的名字叫猙。山中有一種鳥,形狀像鶴,只有一只腳,青色的羽毛上有紅色的斑紋,長著白色的嘴,名字叫畢方,它的鳴叫聲就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它在哪個地方出現(xiàn),哪個地方就會出現(xiàn)大片的野火。

陰山

又西三百里,曰陰山①。濁浴之水②出焉,而南流注于蕃澤③,其中多文貝。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首,名曰天狗④,其音如榴榴⑤,可以御兇。

【注釋】

①陰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新疆境內(nèi);一說在今甘肅境內(nèi)。在今內(nèi)蒙古中部及河北省北部有陰山,與此處所說的陰山不同。

②濁浴之水:即濁浴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③蕃澤:水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即今青海的巴嘎柴達木湖。

④天狗:獸名,具體所指待考。

⑤榴榴:所指待考。一說應(yīng)作“貓貓”,指貓叫聲。

【譯文】

再往西三百里有座陰山。濁浴水從這座山澗流出后便向南流入蕃澤。濁浴水中有許多顏色艷麗的貝類。山上有種獸,身形像野貓,但腦袋是白色的,名叫天狗。天狗的叫聲像榴榴。這種野獸可用來抵抗兇惡的敵人。

符惕山

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①,其上多棕楠,下多金玉,神江疑②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風(fēng)云之所出也。

【注釋】

①符惕之山:山名,當(dāng)為祁連山中的一山嶺。

②江疑:傳說中的神名。

【譯文】

再往西二百里有座符惕山。山上生長很多的棕樹和楠樹,山下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神江疑就住在這山上。山中經(jīng)常下怪雨,這里是風(fēng)云聚集的地方。

騩山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山①,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②居之,其音常如鐘磬。其下多積蛇③。

【注釋】

①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新疆境內(nèi)。

②耆童:即老童,是顓頊的兒子。顓頊?zhǔn)莻髡f中古代部族的首領(lǐng),號高陽氏。

③積蛇:堆積在一起的蛇。

【譯文】

再向西一百九十里是山,山上有很多玉,沒有石頭。名叫耆童的神居住在這座山上,他發(fā)出的聲音像敲擊鐘磬一樣。山下有很多堆積在一起的蛇。

天山

帝江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①,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②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③。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④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⑤也。

【注釋】

①天山:山名,一說即位于今甘肅張掖的祁連山;一說指今新疆天山山脈東端的博格羅山;一說指今昆侖山脈北面的帖爾斯克伊山。現(xiàn)在的天山指橫貫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巨大山系。

②英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③湯谷:水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指今吐魯番盆地。

④渾敦:即“混沌”,指模糊一團的樣子。

⑤帝江:傳說中的神名。一說即帝鴻,也就是黃帝。

【譯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天山。天山上有很多金礦和玉石,還有很多青色的雄黃石。英水就發(fā)源于這座山,出山后便向西南流去,匯入湯谷。天山上有一位神,遠看身形似黃色的皮囊,近看皮膚紅如火,長有六只腳和四只翅膀,遠遠看去,他是那樣混混沌沌,看不清楚他有無眼睛。這個人精通歌舞,實際上他也就是帝江。

泑山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①,神蓐收②居之。其上多嬰短③之玉,其陽多瑾④瑜⑤之玉,其陰多青雄黃。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氣員⑥,神紅光⑦之所司也。

【注釋】

①泑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指今新疆的火焰山;一說可能指今新疆羅布泊附近的高山。

②蓐收:傳說中的神名,掌管秋天萬物的收藏。

③嬰短:“短”似應(yīng)作“脰”。

④瑾:美玉。

⑤瑜:美玉。

⑥氣員:指氣象渾圓(員:同“圓”)。

⑦紅光:傳說中的神名。一說即蓐收。

【譯文】

再往西二百九十里有座泑山。神蓐收就住在這山上。山上有很多嬰短玉,南坡多有瑾瑜玉,北坡多有青色的雄黃石。這座山上能看到日落。這里是氣象渾圓,是紅光神的轄區(qū)。

翼望山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①,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貍,一目而三尾,名曰②,其音如③百聲,是可以御兇,服之已④癉⑤。有鳥焉,其狀如烏,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奇鳥⑥,服之使人不厭⑦,又可以御兇。

【注釋】

①翼望之山:即翼望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天山山脈中。

②:傳說中的一種獸。

③:同“奪”,指勝過、壓倒。

④已:治愈。

⑤癉:通“疸”,指黃疸病。

⑥奇鳥:傳說中的一種鳥。

⑦厭:指夢魘,即做惡夢。

【譯文】

往西約有百里水路就可以抵達翼望山。這座山很荒涼,寸草不生,倒是蘊藏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翼望山上有一種獸,身形似野貓,長有一只眼睛和三條尾巴。這種獸名叫。它能模仿百物叫聲,這種獸可用來抵御兇災(zāi),吃了它的肉還可以醫(yī)好黃疸病。翼望山上還有一種鳥,形狀似烏,但長有三只腦袋和六條尾巴,常常發(fā)出笑聲。這種鳥名叫奇鳥奈鳥。吃了它的肉可以醫(yī)治好夢魘癥,使人能睡安穩(wěn)覺。這種鳥也可用來抵御風(fēng)災(zāi)。

西山三經(jīng)總括

凡西次三經(jīng)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①狀皆羊身人面。其祠②之禮,用一吉玉③瘞④,糈用稷⑤米。

【注釋】

①神:指山神。

②祠:祭祀。

③吉玉:彩色的玉。

④瘞:埋葬。

⑤稷:古代的一種糧食作物,一說是黍?qū)?一說即粟。

【譯文】

縱觀西山第三列山脈,從崇吾山至翼望山,綿延六千七百四十四里。這些山的山神身形都似羊,但都長著人的面孔。祭祀這些山神時,將一塊吉玉埋在地下,用粟米作為精米。

陰山

西次四經(jīng)之首,曰陰山①,上多榖,無石,其草多茆②蕃③。陰水④出焉,西流注于洛⑤。

【注釋】

①陰山:山名,在今陜西境內(nèi),具體所指待考。

②茆:通“茅”,指茅草。

③蕃:草名,外形似莎草(莎草的莖呈三棱形,葉子條形)。

④陰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⑤洛:即洛河。

【譯文】

西山第四列山脈最東南端有座陰山。山坡上有很多構(gòu)樹,但沒有石頭。陰山上生長的主要是茅草和青蕃草。陰水發(fā)源于此,它從山澗流出后向西流入洛河。

申山

北百七十里,曰申山①,其上多榖柞,其下多杻橿,其陽多金玉。區(qū)水②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注釋】

①申山:山名,一說指今陜西安塞縣北的蘆關(guān)嶺。

②區(qū)水:水名,一說即位于今延安的延河。

【譯文】

再往北一百七十里有座山,名叫申山。申山的山頂生長著構(gòu)樹和柞樹,山腳生長的樹種主要是杻樹和橿樹。申山的南坡蘊藏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區(qū)水源于此山,從山澗流出后便往東流入黃河。

鳥山

北二百里,曰鳥山①,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其陰多鐵,其陽多玉。辱水②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注釋】

①鳥山:山名,在今陜西境內(nèi),具體所指待考。

②辱水:水名,一說即今陜西的清澗河,又叫秀延河。

【譯文】

再往北二百里有座山,名叫鳥山。山頂生長的樹種主要是桑樹,山下生長的樹種主要是楮樹。山的北坡蘊藏有豐富的鐵礦,山的南坡有很多的玉石。辱水從這座山流出后便向東流入黃河。

上申山

又北百二十里,曰上申之山①,上無草木,而多硌②石,下多榛③楛④,獸多白鹿。其鳥多當(dāng)扈⑤,其狀如雉,以其髯⑥飛,食之不眴⑦目。湯水⑧出焉,東流注于河。

【注釋】

①上申之山:即上申山,山名,在今陜西境內(nèi),具體所指待考。

②硌:山上的大石。

③榛: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子圓形或倒卵形,堅果球形。

④楛:古書上指荊一類的植物,莖可用來制箭桿。

⑤當(dāng)扈:傳說中的一種鳥。

⑥髯:胡子。

⑦眴:通“眩”,指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⑧湯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譯文】

再往北一百二十里有座山叫上申山。山上寸草不生,多硌石,山下長有很多榛樹和楛樹。山林中出沒的野獸主要是白鹿。鳥類主要是當(dāng)扈鳥。當(dāng)扈鳥的形狀像野雞,它能靠自己兩頰下的須髯飛翔。有目眩癥的人吃了這種鳥肉可以痊愈。湯水從上申山流出后向東流入黃河。

諸次山

又北百八十里,曰諸次之山①,諸次之水②出焉,而東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眾蛇。

【注釋】

①諸次之山:即諸次山,山名,在今陜西榆林北毛烏素沙漠中。

②諸次之水:即諸次水,水名,一說即流經(jīng)今陜西佳縣的佳蘆河。

【譯文】

再往北一百八十里有座諸次山。諸次水源于這座山,流出山澗后便向東流入黃河。山上長有很多樹木,這里沒有草,也沒有鳥獸出沒,只是有為數(shù)眾多的蛇。

白于山

西二百五十里,曰白于之山①,上多松柏,下多櫟②檀,其獸多牛、羬羊,其鳥多鸮③。洛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渭;夾水④出于其陰,東流注于生水⑤。

【注釋】

①白于之山:即白于山,山名,在今陜西志丹縣之北。

②櫟:櫟樹,喬木或灌木,葉子有鋸齒或分裂,果實為堅果。

③鸮:貓頭鷹一類的鳥。

④夾水:水名,一說即今陜西的紅柳河。

⑤生水:水名,一說即今陜西的無定河。

【譯文】

再往西二百五十里有座白于山。山頂生長的樹種主要是松柏,山下生長的樹種主要是櫟樹和檀樹。這座山上的動物主要是牛、羬羊,鳥類主要是鸮鳥。洛水源于這座山的南坡,流出山澗后便向東流入渭河。夾水發(fā)源于這座山的北坡,流出山澗后便向東流入生水。

申首山

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①,無草木,冬夏有雪。申水②出于其上,潛于其下,是多白玉。

【注釋】

①申首之山:即申首山(一說“申”應(yīng)作“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陜西境內(nèi);一說在今寧夏境內(nèi)。

②申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譯文】

再往西北三百里有座申首山。山上不生寸草,無論冬季還是夏季都飄著大雪。申水從山巔上流了下來,流到山下后又潛入地下。山上有很多白玉。

涇谷山

又西五十五里,曰涇谷之山①。涇水②出焉,東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

【注釋】

①涇谷之山:即涇谷山,山名,一說在今陜西境內(nèi);一說在今寧夏境內(nèi)。

②涇水:水名,一說即今涇河。

【譯文】

再往西五十五里有座涇谷山。涇水從這涇谷山流出后便向東南流入渭河。山上有很多白金和白玉。

剛山尾

又西二百里,至剛山之尾。洛水①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蠻蠻②,其狀鼠身而鱉首,其音如犬吠。

【注釋】

①洛水:水名,非現(xiàn)在所指之洛河。一說可能指今甘肅境內(nèi)的祖厲河;一說指今寧夏境內(nèi)的清水河。

②蠻蠻:獸名,一說指水獺。

【譯文】

再往西二百里就是剛山尾端。洛水發(fā)源于此,并向北流入黃河。山上有很多蠻蠻,這種叫蠻蠻的野獸身形似鼠,長著一個像鱉的腦袋,還不時發(fā)出如狗吠的叫聲。

英鞮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①,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涴水②出焉,而北注于陵羊之澤③。是多冉遺之魚④,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不瞇⑤,可以御兇。

【注釋】

①英鞮之山:即英鞮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甘肅境內(nèi)。

②涴水: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③陵羊之澤:即陵羊澤,水名,具體所指待考。

④冉遺之魚:即冉遺魚,傳說中的一種魚。

⑤瞇:夢魘。

【譯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叫英鞮山。山頂上生長很多漆樹,山腳下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山中的鳥獸都是白色的。涴水從這座山流出后向北流入陵羊澤。涴水中有許多冉遺魚,這種魚身似魚,但頭似蛇,而且還長有六只腳,眼睛的形狀如同馬耳朵。吃了這種魚的人可以使人不患夢魘癥,還可以防止兇災(zāi)。

中曲山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①,其陽多玉,其陰多雄黃、白玉及金。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駁②,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狀如棠而員③葉赤實,實大如木瓜④,名曰櫰木⑤,食之多力。

【注釋】

①中曲之山:即中曲山,山名,具體所指待考。一說在今甘肅境內(nèi);一說在今內(nèi)蒙古境內(nèi)。

②駁:傳說中的一種猛獸。

③員:同“圓”。

④木瓜:植物名。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子長橢圓形,開淡紅色花,果實也叫木瓜,長橢圓形,黃色,有香氣。

⑤櫰木:即櫰槐,一種落葉喬木。

【譯文】

再往西三百里有座山,名叫中曲山。山的南坡有很多碧玉,山的北坡有很多雄黃石、白玉及金礦。山上有一種野獸,身形似馬,全身白色,尾巴黑色,長著獨角,牙似虎牙,爪似虎爪,吼叫聲如擊鼓聲。這種野獸名叫駁,以吃虎豹為生,可以抵御兵災(zāi)。這里還生長有一種樹木,形狀似棠樹,但樹葉是圓的,結(jié)的果實是紅色的,果實大小恰似木瓜。這種樹叫櫰樹。人吃了樹上的果實會力氣過人。

邦山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邦山①,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猬毛,名曰窮奇②,音如狗獆③,是食人。

濛水④出焉,南流注于洋水⑤,其中多黃貝、蠃魚⑥,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⑦大水。

【注釋】

①邦山:山名,在今甘肅天水市。

②窮奇:傳說中的一種獸。

③獆:同“嗥”,指野獸吼叫。

④濛水:水名,即今甘肅天水市的來谷河。

⑤洋水:水名,即今甘肅天水市的藉河。

⑥蠃魚:傳說中的一種魚。

⑦邑:城鎮(zhèn),縣。

【譯文】

再向西二百六十里是邦山。山上有一種獸,形狀像牛,身上的毛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樣,名字叫“窮奇”。它的叫聲像狗在嗥叫,會吃人。濛水發(fā)源于邦山,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黃色的貝和蠃魚,蠃魚長著魚的身子,鳥的翅膀,叫聲像鴛鴦。它在哪個地方出現(xiàn),哪個地方就會發(fā)大水。

西山四經(jīng)總括

凡西次四經(jīng)自陰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①禮,皆用一白雞祈,糈以稻米,白菅為席。

【注釋】

①祠:祭祀。

【譯文】

縱觀西山第四列山系,東南自陰山,西北至崦嵫山,綿延三千六百八十里。祭這些山的山神時,都要用一只白色的雞作為祭品祈禱,祭祀的精米用稻米,放置在用白菅編織成的席墊上。

西山經(jīng)總括

右西經(jīng)之山,一萬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譯文】

上面所述西山經(jīng),長達一萬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評析】

西山經(jīng)敘述了位于中國西部的一系列山,以及發(fā)源于這些山的河流,在這些山上生長的植物、動物及其形狀、特點,出產(chǎn)的礦物,與這些山有關(guān)的歷史人物、神名,掌管這些山的山神的形狀,祭祀這些山神的方法等。西山經(jīng)中所記述的群山,位于今陜西、山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內(nèi)蒙古境內(nèi),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山的具體位置可以確定。

網(wǎng)友關(guān)注

文言文搜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行唐县| 凭祥市| 淮安市| 祁东县| 六安市| 博湖县| 尉犁县| 蕉岭县| 湖南省| 巴塘县| 黄梅县| 明星| 湖北省| 兴和县| 绥芬河市| 卢龙县| 永胜县| 全椒县| 麟游县| 洞头县| 望城县| 麻城市| 攀枝花市| 乡宁县| 莱州市| 崇义县| 沈丘县| 都兰县| 阿勒泰市| 抚顺市| 双城市| 乌海市| 大同市| 手游| 股票| 雅安市| 三明市| 宝鸡市| 乌兰浩特市| 寿宁县| 肥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