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文言文>>品藻第九

品藻第九

【題解】

品藻指評論人物高下。本篇主要做法是就兩個人對比而論,一般是指出各有所長;只有部分條目點出高下之別。有時也會只就一個人的不同情況而論,這實際也是不同方面的對比。拿記述清談的幾則來看。第48 則記劉尹到王長史那里清談,事后王長史的評價是:“韶音令辭不如我,往輒破的勝我”。這指出各人擅長之處。第39 則說:“人問撫軍:殷浩談竟何如?答曰:不能勝人,差可獻酬群心”。這是從不同角度說明同一人的清談效果,其中有高下之別,但是沒有顯出貶損。從中可以看出品評者總是回避排斥、指責別人,都是善意的。所對比的兩人多是同時代的,個別也會用古今對比.正因此,不一定要說出所比的內容,只說明某人跟某人相當,某人超過或不如某人,大概人家就能了解何所指,只是后人有時很難了解是比什么,例如第18 則記:“王丞相二弟不過江,日穎,日敞。時論以穎比鄧伯道,敞比溫忠武”,這里并沒有指明是從哪些方面對比,也沒有記述語言環境,就不易從中看出要點。

評論所涉及的內容也如上一篇一樣很廣泛,諸如品德、才學、功業、聲威、風度、骨氣、高潔、尊貴、出仕、歸隱、清談、吟詠,等等,都受到重視。所記載的也是士族階層所講究的各個方面。

(1)汝南陳仲舉、潁川李元禮二人,共論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評之曰:“陳仲舉強于犯上,李元禮嚴于攝下①。犯上難,攝下易。”仲舉遂在三君之下,元禮居八俊之上②。

【注釋】

①強:指有勇氣;敢。攝:整飭。

②“仲舉”句:陳仲舉和李元禮都是東漢人,是知名大官,地位影響不相上下,就用某一標準決其高下。當時一些人士互相標榜,給予各種稱號,上等的有三人,叫三君,即竇武、劉淑、陳蕃三個為當時所崇敬的人,次一等的有八人,叫八俊,即李膺、王暢等八個才能出眾的人。所謂君,指的是能做時代楷模的人;所謂俊,指的是士人中的英俊。

【譯文】

汝南郡陳仲舉、潁川郡李元禮兩人,人們一起談論他們的成就和德行,決定不了誰先誰后。蔡伯喈評論他們說:“陳仲舉敢于冒犯上司,李元禮嚴于整飭下屬。冒犯上司難,整飭下屬容易。”于是陳仲舉的名次就排在三君之后,李元禮排在八俊之前。

(2)龐士元至吳,吳人并友之①。見陸績、顧劭、全琮而為之目曰:“陸子所謂駕馬有逸足之用,顧子所謂駑牛可以負重致遠②。”或問:“如所目,陸為勝邪?”曰:“駕馬雖精速,能致一人耳;駕牛一日行百里,所致豈一人哉?”吳人無以難。“全子好聲名,似汝南樊子昭③。”

【注釋】

①龐士元:龐統,字士元,輔佐蜀漢劉備。當吳國將領周瑜幫助劉備取荊州并兼任南郡太守時,龐統任功曹,名聲很大。周瑜死后,龐統送喪到吳地。參看《言語》第9 則注①。

②駕馬:劣馬,跑不快的馬,是對比著千里馬說的。逸足:疾足;捷足。指代步。

③樊子昭:劉曄評論他是“退能守靜,進不茍競”的人,指閑居時能安于清靜、保持節操,做官時不隨便爭奪。按:“全子”一句也是龐士元的評論。

【譯文】

龐士元到了吳地,吳人都和他交朋友。他見到陸績、顧劭、全琮三人,就給他們三人下評語說:“陸君可以說是能夠用來代步的駕馬,顧君可以說是能夠駕車載重物走遠路的駕牛。”有人問道:“真像你的評語那樣,是陸君勝過顧君嗎?”龐士元說:“駕馬就算跑得很快,也只能載一個人罷了;駕牛一天走一百里,可是所運載的難道只一個人嗎?”吳人沒話反駁他。“全君有很好的名聲,像汝南郡樊子昭。”

(3)顧劭嘗與龐士元宿語,問曰:“聞子名知人,吾與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與時浮沉,吾不如子①;論王霸之馀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②。”劭亦安其言。

【注釋】

①陶冶:熏陶;給予良好的影響。與時浮沉:跟著時代、世俗走,能順應潮流。按:《三國志·蜀志·龐統傳》注,這句作“陶冶世俗,甄綜人物,吾不及卿。”

②王霸:王道和霸道,指用仁義治天下和用武力治天下的策略。余策:遺策,前代留下的策略。倚仗:一本作“倚伏”,《龐統傳》注也作“倚伏”,這是對的。倚伏,互相依存、制約。《老子》五十八章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有一日之長:比你年紀大一天,這里指擅長些。

【譯文】

顧劭曾經和龐士元作過一次夜談,他問龐士元說:“聽說您因善于鑒識人才而聞名,我和您兩人誰更好些?”龐士元說:“移風易俗,順應潮流,這點我比不上您;至于談論歷代帝王統治的策略,掌握事物因果變化的要害,這方面我似乎比你稍強一些。”顧劭也認為他的話妥當。

(4)諸葛理弟亮及從弟誕,并有盛名,各在一國①。于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②。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

【注釋】

①“諸葛”句:三國時,諸葛瑾在吳國,任大將軍兼豫州牧;諸葛亮在蜀國,任丞相;諸葛誕在魏國,任征東大將軍,并被召為司空。三人名望都很大。

②“于時”句:龍、虎、狗,只是表明才智品德等級的不同,虎低于龍,狗低于虎。《爾雅·釋獸》:“熊虎丑,其子狗”,狗是熊虎幼子。

【譯文】

諸葛謹和弟弟諸葛亮以及堂弟諸葛誕都有很大的名望,各在一個國家任職。當時,人們認為蜀國得到了其中的龍,吳國得到了其中的虎,魏國得到了其中的狗。諸葛誕在魏國,和夏侯玄齊名;諸葛謹在吳國,吳國朝廷官員佩服他的寬宏大量。

(5)司馬文王問武陔:“陳玄伯何如其父司空①?”陔曰:“通雅博暢,能以天下聲教為己任者,不如也②;明練簡至,立功立事,過之③。”

【注釋】

①“陳玄伯”句:陳泰,字玄伯,其父陳群,任司空。

②通雅博暢:通達正直,淵博流暢,聲教:聲威和教化。

③明練簡至:明察精練,簡約扼要。

【譯文】

晉文王司馬昭問武陔:“陳玄伯和他父親相比,該怎樣評價?”武陔說:“說到通雅博暢,能負責在全國樹立君主的聲威和推行教化這方面,比不上他父親;至于明練簡至,建功立業這方面,就超過他父親。”

(6)正始中,人士比論,以五荀方五陳①;荀淑方陳寔,荀靖方陳湛,荀爽方陳紀,荀f 方陳群,荀f 方陳泰。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綏,裴綽方王澄,裴瓚方王敦,裴遐方王導,裴..方王戎,裴邈方王玄。

【注釋】

①正始:魏齊王曹芳的年號。方:相比;并列。

【譯文】

正始年間,知名人士對比評論人物時,拿荀氏家族中的五位和陳氏家族中的五位對比:荀淑比陳寔,荀靖比陳湛(chén),荀爽比陳紀,敬彧(yǜ)比陳群,荀f 比陳泰。又拿裴氏家族中的八位和王氏家族中的八位對比:裴徽比王樣,裴楷比王夷甫,裴康比王綏,裴綽比王澄,裴斑比王敦,裴逼比王導,裴..比王戎,裴邈比王玄。

(7)冀州刺史楊淮二子喬與髦,俱總角為成器①。淮與裴..、樂廣友善,遣見之。..性弘方,愛喬之有高韻②,謂淮曰:“喬當及卿,髦小減也。”廣性清淳,愛髦之有神檢③,謂淮曰:“喬自及卿,然髦尤精出。”淮笑曰:“我二兒之憂劣,乃裴、樂之優劣。”論者評之,以為喬雖高韻,而檢不匝,樂言為得④。然并為后出之俊。

【注釋】

①楊淮:應作楊準,參看《賞譽》第58 則注③。成器:有成就的人才。

②弘方:寬宏正直。高韻:高雅的風度。

③清淳:清廉淳厚。神檢:高貴的品德修養。

④而檢不匝:《晉書·樂廣傳》作“而神檢不足”,檢就是神檢。匝(zà),繞一圈,這里指普遍、滿。

【譯文】

冀州刺史楊淮的兩個兒子楊喬和楊髦,都是幼年時就成名的。楊淮和裴..、樂廣兩人很友好,就打發兩個兒子去見他們。裴..稟性寬宏正直,所以喜歡楊喬那種高雅的風度,他對楊淮說:“楊喬將會趕上你,楊髦稍差一點。”樂廣稟性清廉淳厚,所以喜歡楊髦那種高貴的品德,他對楊淮說:“楊喬自然能趕上你,可是楊髦更會高出一頭。”楊淮笑道:“我兩個兒子的長處和短處,就是裴..、樂廣的長處和短處。”評論家評論這兩人的看法,認為楊喬雖然風度高雅,可是品德修養還不夠完美,還是樂廣的話說對了。不過兩個孩子都是后起之秀。

(8)劉令言始入洛,見諸名士而嘆曰:“王夷甫太解明,樂彥輔我所敬,張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于用短,杜方叔拙于用長①。”

【注釋】

①解明:精明。《晉書·劉訥傳》此句作“王夷甫太鮮明”(鮮明,義同精明)。《晉書·王衍傳)說王衍(字夷甫)“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這大概就是鮮明的內容。

【譯文】

劉令言初到洛陽,見到諸多名士,就感慨他說:“王夷甫過于精明,樂彥輔是我所崇敬的人,張茂先是我所不理解的人,周弘武能巧妙地使用自己的短處,杜方叔則不善于發揮自己的長處。”

(9)王夷甫云:“閻丘沖優于滿奮。郝隆①;此三人并是高才,沖最先達②。”

【注釋】

①郝隆:《晉書·郗隆傳》作郗隆。

②先達:優秀顯貴。

【譯文】

王夷甫說:“閭丘沖勝過滿奮和郝隆;這三個人同是優秀的人才,閭丘沖是其中最優秀顯貴的。”

(10)王夷甫以王東海比樂令,故王中郎作碑云①:“當時標榜為樂廣之儷②。”

【注釋】

①王東海:王承,字安期,曾任東海郡太守。參看《政事》第9、10 則。王中郎:王坦之,曾任北中郎將,王承的孫子。

②標榜:贊揚;宣揚。儷:成對的。

【譯文】

王夷甫拿東海太守王承來和尚書令樂廣并列,所以北中郎將王但之給王承寫的碑文上說:“當時稱揚他和樂廣齊名。”

(11)庾中郎與王平子雁行①。

【注釋】

①庾中郎:庾敳,字子嵩,曾任太傅從事中郎。雁行:飛雁的行列,指如飛雁一樣并列有序,同等。按:王衍曾評論說:“阿平第一,子嵩第二,處仲第三。”可是庾子嵩以為王平子和王處仲比不上自己。后來王平子、王處仲一死一敗,只有廈子嵩的名聲依舊。

【譯文】

從事中郎庾子嵩和王平子并列。

(12)王大將軍在西朝時,見周侯,輒扇障面不得住①。后度江左,不能復爾。王嘆曰:“不知我進伯仁退?”

【注釋】

①“王大”句:按:沈約《晉書》載:“周f,王敦素憚之,見輒面熱,雖復臘月,亦扇面不休。其憚如此。”所記和這里稍有不同。“輒扇障面”疑即輒扇面,障字是衍文。王敦在洛陽時畏懼周顎,過江后逐漸躊躇滿志,就不再怕了。西朝,指晉室還沒有南渡的時代,即西晉時代。

【譯文】

大將軍王敦在西晉時期,每次見到武城侯周伯仁,總止不住要拿扇子遮住臉。后來到了江南,就不再這樣了。王敦嘆道:“不知是我有了長進還是伯仁退步了?”

(13)會稽虞<馬斐>,元皇時與桓宣武同俠,其人有才理勝望①。王丞相嘗謂<馬斐>曰:“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②!” <馬斐>未達而喪③。

【注釋】

①虞<馬斐>(feí):字思行,歷任吳興太守、金紫光祿大夫。同俠:據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說“同俠蓋同僚之誤”,同僚指同在一個官署任職。按:《晉書·虞<馬斐>傳》載,虞<馬斐>和桓宣武(桓溫)的父親宣城太守桓彝俱為吏部郎,交情很好。如此則桓宣武應為桓宣城。勝望:美好的聲望。

②公才、公望:三公的才能、三公的名望。

③達:顯貴。按:當時的議論認為虞<馬斐>可以做丞相,而他終于未能登上三公之位就死了,所以有人稱屈。

【譯文】

會稽郡虞<馬斐>,晉元帝時和桓溫是同僚,這個人既有才思,聲望又很高。丞相王導曾經對他說過:“孔愉有三公的才能,卻沒有三公的名望;丁潭有三公的名望,卻沒有三公的才能;這兩方面兼而有之的,大概就是你吧!”虞<馬斐>還沒有登上高位就死了。

(14)明帝問周伯仁:“卿自謂何如郗鑒?”周曰:“鑒方臣,如有功夫①。”復問郗,郗曰:“周f 比臣,有國士門風②。”

【注釋】

①功夫:功力;素養。

②國士:一國的杰出人物。門風:家風。參看《賞譽》第122 則。

【譯文】

晉明帝問周f :“你自己認為你和郗鑒相比,誰更強些?”周f 說:“郗鑒和臣相比,似乎更有功力。”明帝又問郗鑒,郗鑒說:“周f 和臣相比,他有國士家風。”

(15)王大將軍下,庾公問:“聞卿有四友,何者是?”答曰:“君家中郎、我家太尉、阿平、胡毋彥國①。阿平故當最劣。”庾曰:“似未肯劣。”庾又問:“何者居其右②?”王曰:“自有人。”又問:“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論。”左右躡公,公乃止③。

【注釋】

①“君家”句:中郎等四人即庾<馬斐>、王衍、王澄、胡毋輔之四人。阿平指王澄,字平子。

②其右:其上。按:古人以右邊為尊位。

③“左右”句:按:王敦不肯說出誰屠右,因為他以為自己居右。庾亮似乎沒有領會王敦的意思,而且也瞧不起王敦,手下的人便踩他的腳,示意他不要再問。

【譯文】

大將軍王敦從武昌東下建康后,庚亮問他:“聽說你有四位好友,是哪幾位?”王敦答道:“您家的中郎、我家的太尉、阿平和胡毋彥國。阿平當然是最差的。”庾亮說:“好像他還不同意最差。”庾亮又問:“哪一位更出眾?”王敦說:“自然有人。”又追問:“是哪一位?”王敦說:“唉!自然會有公論吧。”手下的人踩了一下庾亮的腳,庾亮才沒有再問下去。

(16)人問丞相:“周侯何如和嶠?”答曰:“長輿嵯蘗。”①

【注釋】

①和嶠:字長輿。參看《方正》第9 則注①。嵯蘗(cuóniè):即嵯峨。形容高峻。

【譯文】

有人問丞相王導:“周f 比和嶠怎么樣?”王導回答說:“長輿像高山屹立。”

(17)明帝問謝鯤:“君自謂何如庾亮?”①答曰:“端委廟堂,使百僚準則,臣不如亮②;一丘一壑,自謂過之③。”

【注釋】

①謝鯤:是個放蕩不羈的人,很有名望,輿論界把他和庾亮并提。曾任王敦的長史,知王敦將謀反,便縱酒作樂,不管政事。他隨王敦到京都,人朝,當時明帝還是太子,在東宮接見了他,作了長時間的交談。

②端委:禮服,這里指穿著禮服。廟堂:朝廷。

③一丘一壑:指山水勝境,比喻寄情山水,隱處巖壑。

【譯文】

晉明帝問謝鯤:“您自己認為和庾亮相比,誰強些?”謝鯤回答說:說:“用禮制整飭朝廷,使百官有個榜樣,這方面,臣不如庾亮;至于寄情于山水的志趣,自以為超過他。”

(18)王丞相二弟不過江,曰穎,曰敞①。時論以穎比鄧伯道,敞比溫忠武,議郎、祭酒者也②。

【注釋】

①“王丞相”句:王導的兩個弟弟年少時跟王導一樣都很有名,王穎曾任議郎(掌管顧問應對),玉敞曾被召為丞相祭酒(三公的屬官),沒有到任。兩人都死于晉室南渡以前。所以不過江。

②溫忠武:溫嶠,謚忠武。

【譯文】

丞相王導有兩個弟弟沒有到江南,一個叫王穎,一個叫王敞。當時的輿論把王穎和鄧伯道并列,把王敞和溫嶠并列,兩人分別任議郎和祭酒。

(19)明帝問周侯:“論者以卿比郗鑒,云何?”①周曰:“陛下不須牽f 比②。”

【注釋】

①“明帝”句:按:這一則和上文第14 則可能是同一事而記載不同。

②“陛下”句:按:陛下是對君主的尊稱,周f 死后,明帝才即位,故周f 不會稱他為陛下。

【譯文】

晉明帝問武城侯周f :“評論界拿你和郗鑒并列,你認為怎么樣?”周f 說:“陛下不必拉著f 去比較。”

(20)王丞相云:“頃下論以我比安期、千里,亦推此二人①。唯共推太尉,此君特秀②。”

【注釋】

①“頃下”句:按: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引證《太平御覽》,“頃下”作“洛下”,這是對的。洛下,指洛陽。安期,王承,字安期。千里,阮瞻,字千里。

②太尉:指王夷甫。

【譯文】

丞相王導說:“洛陽的輿論把我和安期、千里相提并論,我也推重這兩個人。希望大家共同推重太尉,因為這個人才能出眾。”

(21)宋祎曾為王大將軍妾,后屬謝鎮西①。鎮西問祎:“我何如王?”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貴人耳。”鎮西妖冶故也。

【注釋】

①謝鎮西:謝尚。謝尚曾為南中郎將,兼任江州刺史,后調為西中郎將、豫州刺史,再升為鎮西將軍。下文稱謝尚為使君,可見此事發生在他任刺史之時,因為州郡長官才稱使君。其次,據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說,宋祎屬謝尚時年已老,大概是因善吹笛,故謝尚取以教歌伎。

【譯文】

宋祎曾經是大將軍王敦的侍妾,后來又歸屬鎮西將軍謝尚。謝尚問宋祎:“我和王敦相比怎么樣?”宋祎回答說:“王氏和使君相比,只是農家兒比貴人罷了。”這是謝尚容貌艷麗的緣故。

(22)明帝問周伯仁:“卿自謂何如庾元規①?”對曰:“蕭條方外,亮不如臣②;從容廊廟,臣不如亮③。”

【注釋】

①庾元規:庾亮,字元規。按:這一則和上文第17 則意思差不多。

②蕭條:逍遙自在。方外:世外。

③從容:指周旋應付。

【譯文】

晉明帝問周伯仁:“你自認為和庾元規相比,誰強些?”周伯仁回答說:“說到退隱山林,逍遙世外。庾亮比不上臣;至于周旋于朝廷之上,臣比不上庾亮。”

(23)王丞相辟王藍田為掾,庾公問丞相:“藍田何似?”王曰:“真獨簡貴,不減父祖,然曠澹處故當不如爾①。”

【注釋】

①獨:指獨特,與眾不同。曠澹:曠達、不求名利。

【譯文】

丞相王導聘請藍田侯王述做屬官,庾亮問王導:“藍田這個人怎么樣?”王導說:“這個人真率突出,簡約尊貴,這點不比他父親、祖父減色,可是曠達、淡泊這方面自然還是比不上的呀。”

(24)卞望之云:“郗公體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①;治身清貞,大修計校,二反②;自好讀書,憎人學問,三反。”

【注釋】

①郗公:郗鑒。方:正直。佞:諂媚。

②治身:修身,加強身心修養。清貞:清廉、有節操。計校:計較,計算。這里指對財物斤斤計較。

【譯文】

卞望之說:“郗公身上有三種矛盾現象:侍奉君主很正直,卻喜歡下級奉承自己,這是第一個矛盾;很注意加強清廉節操方面的修養,卻非常喜歡計較財物得失,這是第二個矛盾;自己喜歡讀書,卻討厭別人做學問,這是第三個矛盾。”

(25)世論溫太真是過江第二流之高者①。時名輩共說人物,第一將盡之間,溫常失色。

【注釋】

①溫太真:溫嶠,字太真,忠誠帝室,功業顯著。

【譯文】

世人評論溫太真是從江北來的第二等人物中名列前茅的人。當時,名士們在一起品評人物,第一等人快要舉完的時候,溫太真經常緊張得臉色發白。

(26)王丞相云:“見謝仁祖,恒令人得上①。”與何次道語,唯舉手指地曰:“正自爾馨②。”

【注釋】

①“見謝”句:余嘉錫以為“此言見謝尚之風度,令人意氣超拔。”(《世說新語箋疏》518頁。)

②“正自”句:從《賞譽》第59、60 則可以看出,王導一向推重何次道,對他的意見多所贊同,所以會這樣說。爾馨,這樣。

【譯文】

丞相王導說:“見到謝仁祖,常常使人能夠意氣高昂。”和何次道談話時,他只是用手指著他說:“正是這樣。”

(27)何次道為宰相,人有譏其信任不得其人①。阮思曠慨然曰:“次道自不至此。但布衣超居宰相之位,可恨唯此一條而已②。”

【注釋】

①“何次道”句:按:《晉書·何充傳)》,何充“所呢庸雜,信任不得其人。”

②“但布衣”句:何充早就歷任顯官,而阮思曠仍說他是布衣超居宰相,這是出于門閥觀念,因為何充不是出身名門望族。超:指超遷,越級提升。

【譯文】

何次道就任宰相以后,有人指責他信任了不值得信任的人。阮思曠很感慨他說:“次道自然不會做到這一步。只不過是一個平民越級提到宰相的地位,令人遺憾的只有這一條罷了。”

(28)王右軍少時,丞相云:“逸少何緣復減萬安邪①!”

【注釋】

①何緣:緣何,憑什么。萬安:劉綏,字萬安。參看《賞譽》第64 則。

【譯文】

右軍將軍王逸少年輕時,丞相王導說:“逸少憑什么還要次于萬安呢!”

(29)郗司空家有傖奴,知及文章,事事有意①。王右軍向劉尹稱之,劉問:“何如方回②?”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劉曰:“若不如方回,故是常奴耳。”

【注釋】

①傖奴:指奴仆是北方人。

②方回:郗愔,字方回,是司空郗鑒的兒子,純樸沉靜,歷任會稽內史。徐兗二州刺史、司空。

【譯文】

司空郗鑒家有個仆人,懂得文辭,對什么事都有一些見識。右軍將軍王羲之對丹陽尹劉淡稱贊他,劉惔問道:“和方回相比,怎么樣?”王羲之說:“這只是小人有那么點志向罷了,哪里就能和方回相比!”劉惔說:“如果比不上方回,那仍舊是個普通的奴仆罷了。”

(30)時人道阮思曠:“骨氣不及右軍,簡秀不如真長,韶潤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淵源,而兼有諸人之美。①。”

【注釋】

①骨氣:剛直的氣概。《晉書·王羲之傳》稱右軍將軍王羲之“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簡秀:簡約內秀。《晉書·劉惔傳》說劉真長性簡貴、雅善言理、為政清整。韶潤:指品性華美柔潤。思致:才思和韻味。

【譯文】

當時人士評論阮思曠說:“他的骨氣比不上王右軍,簡約內秀比不上劉真長,華美柔潤比不上王仲祖,才思韻味比不上殷淵源,可是卻兼有這幾個人的長處。”

(31)簡文云:“何平叔巧累于理,嵇叔夜俊傷其道①。”

【注釋】

①何平叔:何晏,字平叔,是唯心主義玄學的一個代表人物。參看《言語》第14 則注①。嵇叔夜:嵇康,字叔夜,有奇才,志趣不凡,喜好道學。參看《德行》第16 則注①。

【譯文】

簡文帝說:“何平叔的精巧言辭連累到他所說的道理,沒有很大說服力;嵇叔夜的奇才妨害了他的主張,得不到實現。”

(32)時人共論晉武帝出齊王之與立惠帝,其失孰多①。多謂立惠帝為重。桓溫曰:“不然,使子繼父業,弟承家把,有何不可②!”

【注釋】

①“時人”句:晉武帝和齊王都是晉文帝的兒子。武帝即位后,立皇子司馬衷為太子(后來繼位為惠帝),封其弟司馬攸為齊王。齊王后任司空,參與朝政,聲望很高。這時武帝的寵臣荀勖、馮紞看到太子無能,懼怕司馬攸將來會繼承帝位而對自己不利,就向武帝進讒言,要武帝逼令齊王離開京都,回到自己的封國去,以確保太子的繼承權。齊王憂憤成病而死。

②“使子”句:承家祀,指接續王國的祭祀,即回到王國去。家指所封的王國。按:古時諸侯所封之地稱國,大夫所封稱家。桓溫是東晉人,評價西晉的得失,他以為出齊王和立惠帝兩事,從禮制上說,都是天經地義的。

【譯文】

當時人士都評論晉武帝令齊王歸國和確立惠帝的太子地位兩件事,哪一件事失誤最大。多數認為確立惠帝一事失誤最大。桓溫說:“不是這樣,讓兒子繼承父親的事業,讓弟弟治理王國,有什么不行!”

(33)人問殷淵源:“當世王公以卿比裴叔道,云何①?”殷曰:“故當以識通暗處②。”

【注釋】

①王公:王侯公卿,指顯貴。

②“故當”句:殷淵源和裴叔道兩人都擅長清言,這句是說明兩人的共同點。

【譯文】

有人問殷淵源:“當代的顯貴把你和裴叔道并列,怎么樣?”殷淵源說:“這自然是因為都能用識見疏通疑義。”

(34)撫軍問殷浩:“卿定何如裴逸民?”①良久答曰:“故當勝耳。”

【注釋】

①撫軍:簡文帝司馬昱,他未登位時任撫軍大將軍。

【譯文】

撫軍問殷浩:“你和裴逸民相比,到底怎么樣?”過了很久,殷浩才回答說:“自然超過他呀。”

(35)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①。桓問殷:“卿何如我?”殷云:“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②。”

【注釋】

①殷侯:指殷浩。侯是敬稱,等于“君”。

②“我與”句:《晉書·殷浩傳》作“我與君周旋久,寧作我也。”殷浩并不看重桓溫,既不甘退讓,又不愿和他競爭,所以這樣說。

【譯文】

桓溫年輕時和殷浩同樣有名望,所以常常有一種競爭心。桓溫問殷浩:“你和我相比,誰強些?”殷浩回答說:“我和自己長期打交道,寧愿作我。”

(36)撫軍問孫興公:“劉真長何如?”曰:“清蔚簡令。”“王仲祖何如?”曰:“溫潤恬和①。”“桓溫何如?”曰:“高爽邁出。”“謝仁祖何如?”曰:“清易令達②。”“阮思曠何如?”曰:“弘潤通長③。”“袁羊何如?”曰:“洮洮清便④”“殷洪遠何如?”曰:“遠有致思⑤”“卿自謂何如?”曰:“下官才能所經,悉不如諸賢;至于斟酌時宜,籠罩當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時復托懷玄勝,遠詠《老》《莊》,蕭條高寄,不與時務經懷,自謂此心無所與讓也⑥。”

【注釋】

①溫潤恬和:溫和柔順、恬靜平和。第30 則評價王仲祖為“韶潤”。

②清易令達:清廉平易、善良通達。《晉書·謝尚傳)說,謝尚(字仁祖)不拘小節,不為流俗之事,為政清簡。

③弘潤通長:弘潤指心地寬大。品性柔潤;通長指才思精深廣闊。《晉書·阮裕傳》說,阮裕(字思曠)以禮讓為先,以德行知名,有歸隱之志,不為寵辱動心。雖不博學,而論難甚精。許多方面不及別人,而兼有眾人之美(參看本篇第30 則)。

④洮洮:同“滔滔”,形容談論滔滔不絕。清便(pián):清雅、能說會道。”

⑤致思:同思致,新穎的思想和情趣。殷洪遠是殷浩的叔父殷融,善清言,參看《文學》第74則。

⑥玄勝:指玄妙的。超越世俗的境界,即玄理或老莊之道。高寄:寄情高遠,實指隱居。與:同“以”。按:孫興公(即孫綽)少有高志,早年住在會稽,游放山水十多年。

【譯文】

撫軍司馬里問孫興公:“劉真長這個人怎么樣?”孫興公回答說:“他的清談清新華美,稟性簡約美好。”又問:“王仲祖怎么樣?”孫回答:“溫和柔潤,恬靜平和。”“桓溫怎么樣?”孫說:“高尚爽朗,神態超逸。”“謝仁祖怎么樣?”孫說:“清廉平易,美好通達。”“阮思曠怎么樣?”孫說:“寬大柔潤,精深廣闊。”“袁羊怎么樣?”答:“談吐清雅,滔滔不絕。”“殷洪遠怎么樣?”答:“大有新穎的思想情趣。”“你認為你自己怎么樣?”孫興公說:“下官才能所擅長的事,全部比不上諸位賢達;至于考慮時勢的需要,全面把握時局,這也大多趕不上他們。可是以我這個沒有才能的人而論,還時常寄懷于超脫的境界,贊美古代的《老子》《莊子》,逍遙自在,寄情高遠,不讓世事打擾自己的心志,,我自認為這種胸懷是沒有什么可推讓的。”

(37)桓大司馬下都,問真長曰:“聞會稽王語奇進,爾邪①?”劉曰:“極進,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復是誰?”劉曰:“正是我輩耳!”

【注釋】

①會稽王:指簡文帝司馬昱,登位前封為會稽王。他喜歡清談,劉真長是他的談客。

【譯文】

大司馬桓溫到京都后,問劉真長道:“聽說會稽王的清談有了出人意料的長進,是這樣嗎?”劉真長說:“是有非常大的長進,不過仍舊是第二流中的人罷了!”桓溫說:“第一流的人又是誰呢?”劉真長說:“正是我們這些人呀!”

(38)殷侯既廢①,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

【注釋】

①“殷侯”句:殷浩曾任中軍將軍、都督五州軍事,北征時大敗。桓溫一向忌妒他,就乘機上奏章請求懲辦他,結果他被廢為庶人。

【譯文】

殷浩被罷官以后,桓溫對大家說:“小時候我和淵源一道騎竹馬玩,我扔掉的竹馬,他總是拾來騎,可知他本就不如我。”

(39)人問撫軍:“殷浩談竟何如?”答曰:“不能勝人,差可獻酬群心①。”

【注釋】

①差:比較地;大體上。獻酬:本指主人一再給賓客敬酒,這里指應酬。

【譯文】

有人問撫軍司馬里:“殷浩的清談究竟怎么樣?”撫軍回答說:“不能超過別人,大體上能滿足大家的心愿。”

(40)簡文云:“謝安南清令不如其弟,學義不及孔巖,居然自勝①。”

【注釋】

①謝安南:謝奉。參看《雅量》第33 則注①。其弟:指謝聘,字弘遠。孔巖:據《晉書》,當作孔嚴。自勝:原注“言奉任天真也。”指不受禮俗影響。

【譯文】

簡文帝說:“謝安甫在清雅善美上不如他的弟弟,學識上不如孔巖,但是顯然有自己的優越之處。”

(41)未廢海西公時,王無琳問桓元子①:“箕子、比于,跡異心同,不審明公孰是孰非②?”曰:“仁稱不異,寧為管仲③。”

【注釋】

①“未廢”句:公元365 年,晉哀帝死:他弟弟司馬奕繼位。公元371 年桓溫仗其聲威,廢晉帝為東海王,立簡文帝,接著又降封東海王為海西縣公。王元琳:王殉,字元琳。桓元子,桓溫的字。

②箕子、比干:商代紂王的兩個叔父。紂王無道,箕子進諫,不被采納。就披發佯狂,降為奴隸。比干也不斷進諫,被紂王殺死。這兩個人做法不同。而不忍看到紂王的殘暴和國家的危亡這點心思卻是相同的。孔子曾稱他們是仁人(參看《論語·微子》)。

③管仲:春秋時代齊桓公的宰相,幫助齊桓公稱霸諸侯,孔子也稱贊過他的仁德(參看《論語·憲問》)。

【譯文】

還沒有罷黜海西公的時候,王元琳問桓元子說:“箕子和比于兩人,行事不同,用心一樣,不知道您肯定誰、否走誰?”桓元子說:“如果都一樣稱為仁人,那么我寧愿做管仲。”

(42)劉丹陽、王長史在瓦官寺集,桓護軍亦在坐,共商略西朝及江左人物。或問:“社弘治何如衛虎?”桓答曰:“弘治膚清,衛虎奔奔神令①。”王。劉善其言。

【注釋】

①膚清:指外表情麗。奕奕:同“奕奕”,精神煥發。神令:精神美好。按:衛玠小名叫虎。

【譯文】

丹陽尹劉惔和司徒左長史王濛在瓦官寺聚會,護軍將軍桓伊也在座,一道評價西晉和江南有聲望的人士。有人問:“杜弘治和衛虎相比,哪個好?”桓伊回答說:“弘治外表清麗,衛虎神采奕奕。”王濛和劉惔認為他的評論很好。

(43)劉尹撫王長史背曰①:“阿奴比丞相,但有都長②。”

【注釋】

①“劉尹”句:劉惔和王濛很要好,而且名星相同,劉惔和丞相王導卻不相投。

②阿奴:對王濛的愛稱。都長(zháng):指容貌漂亮、本性淳厚。

【譯文】

丹陽尹劉談拍著長史王濛的背說:“你和王丞相相比,只不過比他漂亮、淳厚。”

(44)劉尹、王長史同坐,長史酒酣起舞。劉尹曰:“阿奴今日不復減向子期①。”

【注釋】

①向子期:向秀,字子期。這里指玉檬有向秀超塵脫俗的韻味。

【譯文】

丹陽尹劉惔和長史王濛坐在一起,王濛喝酒喝到痛快的時候就跳起舞來。劉惔說:“你今天趕上向子期了。”

(45)桓公問孔西陽:“安石何如仲文?”①孔思未對,反問公曰:“何如?”答曰:“安石居然不可陵踐其處,故乃勝也②。”

【注釋】

①孔西陽:孔嚴,字彭祖,歷任丹陽尹。尚書,封西陽侯。仲文:指桓溫之婿殷仲文。

②陵踐:欺壓。處:決斷;處理。

【譯文】

桓溫問西陽侯孔嚴:“安石和仲文相比,誰強些?”孔嚴考慮著沒有回答,反問桓溫:“您以為怎么樣?”桓溫回答說:“安石顯然使人不能壓制他的決斷,自然就是勝一籌了。”

(46)謝公與時賢共賞說,遏。胡兒并在坐①。公問李弘度曰:“卿家平陽何如樂令②?”于是李潛然流涕曰③:“趙王篡逆,樂令親授璽綬④;亡伯雅正,恥處亂朝,遂至仰藥⑤。恐難以相比!此自顯干事實,非私親之言。”謝公語胡兒曰:“有識者果不異人意。

【注釋】

①遏、胡兒:謝玄,小名遏;謝朗,小名胡兒。是謝安的侄兒。

②平陽:李重,字茂曾,任平陽太守。后來趙王司馬倫任相國,調他做相國左司馬,他知司馬倫有篡位意圖,憂憤成病而死。

③潸然:流淚的樣子。

④“趙王”句:晉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 年),趙王司馬倫起兵謀反,廢賈后,殺司空張華等,自為相國。次年,又以惠帝為大上皇,自稱皇帝,由司隸校尉滿奮和尚書令樂廣等捧著皇帝的印綬進獻可馬倫,以表示惠帝讓位。不久齊玉等起兵殺了司馬倫,惠帝復位。璽綬,皇帝的印和拴印的帶子。

⑤仰藥:服毒。按:《晉書·李重傳)只說李重”以憂逼成疾而卒”,《晉諸公贊》也只說他有病不治,終于病死。

【譯文】

謝安和當時賢達一起贊賞、評論人物,謝玄和謝朗都在座。謝安問李弘度:“你家平陽和樂令相比,怎么樣?”這時李弘度淚流不止他說:“趙王叛逆篡位時,樂令親自奉獻璽綬;亡伯為人正直,恥于在叛逆的朝廷中做官,終至于服毒身死。兩人恐怕難以相比!這自有事實來表明,并不是偏袒親人的話。”謝安于是對謝朗說:“有識之士果然和人們的心愿相同。”

(47)王脩齡問王長史:“我家臨川何如卿家宛陵①?”長史未答,脩齡曰:“臨川譽貴。”長史曰:“宛陵未為不貴。”

【注釋】

①臨川:王羲之,曾任臨川太守。宛凌:王述,曾任宛陵縣令。

【譯文】

王脩齡問長史王濛說:“我家的臨川和你家的宛陵相比,誰強些?”王濛還沒有回答;王脩齡又說:“臨川名聲好,而且尊貴。”王濛說:“宛陵也不算不尊貴。”

(48)劉尹至王長史許清言,時茍子年十三,倚床邊聽①。既去,問父曰:“劉尹語何如尊②?”長史曰:“韶音令辭不如我,往輒破的勝我③。”

【注釋】

①茍子:王脩的小名,是王濛的兒子。

②尊:對父親的稱呼。

③韶音令辭:美音美辭。破的:射中箭靶,指談論中理,能說明要旨。

【譯文】

丹陽尹劉惔到長史王濛那里清談,這時茍子十三歲,靠在坐床邊聽。劉惔走后,茍子問他父親:“劉尹的談論和父親相比怎么樣?”王濛說:“要論音調的抑揚頓挫,言辭的優美,他不如我,至于一談就能切中玄理,這點卻比我強。”

(49)謝萬壽春敗后①,簡文問郗超:“萬自可敗,那得乃爾失士卒情?”超曰:“伊以率任之性,欲區別智勇。”

【注釋】

①“謝萬”句:晉穆帝升平三年(公元359 年),謝萬任豫州刺史,受命北伐。因他平時驕做自夸,輕視別人,不安撫將士,失了軍心,結果未遇敵而兵潰,自己狼狽單歸,大片土地相繼被燕國攻占,因此被廢為庶人。

【譯文】

謝萬在壽春縣失敗后,簡文帝問郗超:“謝萬自然可能打敗,可是怎么竟會如此失掉士兵們的愛戴之情?”郗超說:“他憑著任性放縱的性格,想把智謀和勇敢區分開。”

(50)劉尹謂謝仁祖曰:“自吾有四友,門人加親①。”謂許玄度曰:“自吾有由,惡言不及于耳。”二人皆受而不恨。

【注釋】

①“自吾”句:其中的“四友”疑是,‘回”字的錯寫。《尚書大傳》說:“孔子曰‘文王有四友。自吾得回也,門人加親,是非胥附邪!..自吾得由也,惡言不入于耳,是非御侮邪!.這里的“回、由”指孔子的學生顏回和仲由(字子路)。劉恢把謝仁祖看成顏回,在下文把許玄度肴成仲由,是把對弟子說的話用來對待同輩。

【譯文】

丹陽尹劉談對謝仁祖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就更加親密。”又對許玄度說:“自從我有了仲由,不滿的話就再也聽不到了。”兩個人都容忍了他的說法而沒有怨言。

(51)世目殷中軍:“思緯淹通,比羊叔子。”

【譯文】

世人評論中軍將軍殷浩:“思路寬廣通暢,可以和羊叔子并列。”

(52)有人問謝安石、王坦之優劣于桓公。桓公停欲言①,中悔,曰:“卿喜傳人語,不能復語卿。”

【注釋】

①停:正要。

【譯文】

有人向桓溫問起謝安石和王但之兩人的優劣。桓溫正要說,中途后悔了,便說:“你喜歡傳別人的話,不能再告訴你。”

(53)王中郎嘗問劉長沙曰:“我何如茍子①?”劉答曰:“卿才乃當不勝茍子,然會名處多②。”王笑曰:“癡!”

【注釋】

①茍子:王脩的小名。

②會名:融會貫通名理。按:談名理是魏晉時代清談的一個內容。

【譯文】

北中郎將王坦之曾經問長沙相劉奭:“我和茍子相比,怎么樣?”劉奭回答說:“你的才學本來是不會超過茍子,可是領會名理的地方卻比他強。”王坦之笑說:“傻話!”

(54)支道林問孫興公:“君何如許掾①?”孫曰:“高情遠致,弟子蚤已服膺②;一吟一詠,許將北面③。”

【注釋】

①許掾:許詢,字玄度,曾被召為司徒椽。參看《言語)第69 則注①。

②高情遠致:高遠的情趣。弟子:因為支道林是和尚,所以孫興公謙稱弟子。服膺:銘記在心;衷心信服。

③一吟一詠:指寫詩作文。按:《晉書·孫綽傳》載,孫綽(字興公)博學,很有才華,擅長寫文章,曾作《遂初賦)《天臺山賦)等。

【譯文】

支道林問孫興公:“您和許椽相比,怎么樣?”孫興公說:“要論情趣高遠,弟子對他早已心悅誠服;說到吟詩詠志,許掾卻要拜我為師。”

(55)王右軍問許玄度:“卿自言何如安石①?”許未答,王因曰:“安石故相為雄,阿萬當裂眼爭邪②!”..

【注釋】

①安石:一本作安、萬,即指謝安、謝萬,這是對的,下文也同時談及這兩人。

②相為:指向你,對你。一本作相與。裂眼:指睜大眼睛,形容憤怒的狀態。

【譯文】

右軍將軍王羲之問許玄度:“你自己說說你和安石、萬石相比,誰強些?”許玄度還沒有回答,王羲之便說:“安石自然對你稱雄,阿萬可要和你怒目相爭吧!”

(56)劉尹云:“人言江虨田舍,江乃自田宅屯①。”

【注釋】

①江虨(bān):字思玄,歷任長山令、長史、吏部尚書、尚書左仆射。

【譯文】

丹陽尹劉惔說:“人們談論江虨像農家子,土氣,江虨其實是在村莊里自營田地,房舍,自種自收。”

(57)謝公云:“金谷中蘇紹最勝①。”紹是石崇姊夫、蘇則孫。愉子也。

【注釋】

①“金谷”句:金谷,園名,是晉人石崇在洛陽城外金谷澗修建的。石崇是富豪,官至荊州刺史,曾在金谷園大宴賓客,計三十人,飲酒賦詩,不賦詩的罰酒三杯。事后寫成《金谷詩敘》記載其事,附錄其詩。三十人中,蘇紹,年五十,為首。

【譯文】

謝安說:“在金谷園的聚會中蘇紹的詩最優秀。”蘇紹是石崇的姊夫。蘇則的孫子。蘇愉的兒子。

(58)劉尹目庾中郎:“雖言不情情似道,突兀差可以擬道①。”

【注釋】

①愔愔(yīn yī.. n):靜寂無聲的樣子。道:道家哲學體系的核心,指聲生天地萬物的本源。突兀:高聳突出。

【譯文】

丹陽尹劉惔評論從事中郎庾<馬斐>說:“雖然他的言談不像道那樣寂靜無為,但是其中突出之處大體能和道相比擬。”

(59)孫承公云:“謝公清于無奕,潤于林道①。”

【注釋】

①無奕:謝奕,字無奕,是謝安(即這里說的謝公)的哥哥。林道:“陳逵,字林道,任西中郎將,兼梁、淮南二郡太守。

【譯文】

孫承公說:“謝公比無奕高潔、比林道溫和寬厚。”

(60)或問林公:“司州何如二謝①?”林公曰:“故當攀安提萬②。”

【注釋】

①司州:王胡之,字脩齡,曾召為司州刺史。參看《言語)第81 則注①。

②攀安提萬:仰攀謝安,提攜謝萬。指介于兩人之間,不及謝安,超過謝萬。

【譯文】

有人問支道林:“司州和謝家兩兄弟相比,怎么樣?”支道林說:“當然是仰攀謝安,提攜謝萬。”

(61)孫興公、許玄度皆一時名流。或重許高情,則鄙孫穢行①;或愛孫才藻,而無取于許。

【注釋】

①“或重”句:《續晉陽秋》說:“綽(按:即孫興公)雖有文才,而誕縱多穢行,時人鄙之。”《晉書·孫綽傳》說孫興公博學善屬文,和許詢俱有高尚之志,但是喜歡譏諷嘲笑別人。按:這一則可以和上文第54 則互相參考。

【譯文】

孫興公、許玄度都是當時的名流。有人看重許玄度的高遠情趣,就鄙視孫興公的丑惡行為;有人喜歡孫興公的才華,就認為許玄度無可取之處。

(62)郗嘉賓道謝公:“造膝雖不深徹,而纏綿綸至①。”又曰:“右軍詣嘉賓②。”嘉賓聞之云:“不得稱詣,政得謂之朋耳③。”謝公以嘉賓言為得。

【注釋】

①造膝:指促膝交談。纏綿綸至:指謂意最為深厚。

②“又曰”句:并非承接上文而來,而是指有此一說。又,通“有”。詣,指造詣深。“詣嘉賓”中的“嘉賓”疑是衍文。這一則是講王羲之和謝安對名理的造詣。與郗嘉賓無涉。

③政:同“正”,只,僅僅。朋:同等。

【譯文】

郗嘉賓評論謝安說:“議論雖然不很深透,可是情意特別深厚。”有人說:“右軍造詣根深。”嘉賓聽到后說:“不能說造詣很深,只能說兩人不相上下罷了。”謝安認為嘉賓的話說對了。

(63)質道季云①:“思理倫和,吾愧康伯②;志力強正,吾愧文度。自此以還,吾皆百之③。”

【注釋】

①庾道季:庾和,字道季。《晉書》說他“好學,有文章。”名重當時,常稱揚韓康伯和王文度。

②倫和:條理和諧。

③百:一百倍,作動詞用。

【譯文】

庾道季說:“要論思路條理清楚,我自愧不如康伯;要論志氣堅強不屈,我自愧不如文度。除此以外的人,我都超過他們一百倍。”

(64)王僧恩輕林公①,藍田曰:“勿學汝兄,汝兄自不如伊②。”

【注釋】

①王僧恩:王袆之的小名,是王藍田(王述)的兒子。

②汝兄:指王但之(王文度)。坦之與支道林合不來,所以藍田告訴僧息“勿學汝兄。”

【譯文】

王僧恩輕視支道林,藍田侯王述告訴他:“不要學你哥哥,你哥哥本來比不上他。”

(65)簡文問孫興公:“袁羊何似?”答曰:“不知者不負其才,知之者無取其體①。”

【注釋】

①體:根本,這里指道德品質。按:孫興公意指袁羊有才而無德。

【譯文】

簡文帝問孫興公:“袁羊這個人怎么樣?”孫興公回答說:“不了解他的人不會看不到他的才能,了解他的人瞧不起他的品德。”

(66)蔡叔子云:“韓康伯雖無骨干,然亦膚立①。”

【注釋】

①無骨干:指韓康伯身體肥胖,好像沒有骨骼一樣。膚立:指外表、形象能立起來。

【譯文】

蔡叔子說:“韓康伯雖然像沒有骨架似的,但是體型壯美,形象也還能立得住。”

(67)郗嘉賓問謝太傅曰:“林公談何如嵇公①?”謝曰:“嵇公勤著腳、裁可得去耳②。”又問:“殷何如支?”謝曰:“正爾有超拔,支乃過殷,然舋舋論辯,恐口欲制支③。”

【注釋】

①林公:支道林。下文又只稱支。

②“嵇公”句;《高僧傳》作”嵇努力裁得去耳”,指嵇康要努力前進,才能趕上支道林。“努力”正是“勤著服”的意思。裁。通“才”。

③超拔:超塵拔俗。按:支道林是和尚,才這樣說。舋舋(wěiwě i):參看《賞譽)第76 則注③。

【譯文】

郗嘉賓問太傅謝安:“林公的清談比秘公怎么樣?”謝安說:“嵇公要馬不停蹄地走,才能前進呀。”嘉賓又問:“殷浩比支道林怎么樣?”謝安說:“只是能超脫塵俗,支道林才超過殷浩,可是在娓娓不倦的辯論方面,恐怕殷浩的口才會制服支道林的。”

(68)質道季云:“廉頗。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氣①。曹蜍、李志雖見在,厭厭如九泉下人②。人皆如此,便可結繩而治,但恐狐貍貒貉啖盡③。”

【注釋】

①廉頗、藺相如:戰國時代趙國人。藺相如完壁歸趙,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上。廉頗本為大將,不服,想羞侮藺相如,最后受感動而負荊請罪,與藺相如成為至交。懔懔:同“凜凜”,可敬畏的樣子。

②曹蜍(chú)。李志:兩人憨厚而缺乏才智,做官而功業不顯。見在:現在還活著。厭厭(yānyā n):形容精神不振。

③結繩而治:遠古時代沒有文字,用結繩記事的方法來處理政事。貒貉(tuānhé):豬獾和狗獾。

【譯文】

庾道季說:“廉頗和藺相如雖然是千年以上的古人,依舊正氣凜然,經常使人感到虎虎有生氣。曹蜍、李志雖然現在還活著,卻精神委靡像墳墓里的死人一樣。如果人人都像曹、李那樣,就可以回到結繩而治的原始時代去,只是恐怕野獸會把人都吃光。”

(69)衛君長是蕭祖周婦兄,謝公問孫僧奴:“君家道衛君長云何①?”.. 孫曰:“云是世業人②。”謝曰:“殊不爾,衛自是理義人。”于時以比殷洪遠③。

【注釋】

①君家:君;您。

②世業人:管世事(塵俗之事)的人。

③殷洪遠:殷融,字洪遠。參看《文學)第74 則注①。

【譯文】

衛君長是蕭祖周的大舅子,一次謝安問孫僧奴:“您說衛君長這個人怎么樣?”孫僧奴說:“聽說是個俗事纏身的人。”謝安說:“根本不是這樣,衛君長本是個研究名理的人。”當時人們把衛君長和殷洪遠并列。

(70)王子敬問謝公:“林公何如質公①?”謝殊不受,答曰:“朱輩初無論,庾公自足沒林公民②。”

【注釋】

①“林公”句:林公指支道林和尚,庾公指廈亮。

②沒:淹沒;超過。

【譯文】

王子敬問謝安:“林公比庾公,怎么樣?”謝安很不同意這樣相比,回答說:“前輩從來沒有談論過,庚公自然能夠超過林公。”

(71)謝遏諸人共道竹林優劣①,謝公云:“先輩初不臧貶七賢②。”

【注釋】

①謝遏:謝玄,小名遏,是謝安的侄兒。竹林:指竹林七賢。參看《賞譽》第29 則注①

②臧貶:褒貶。按:竹林七賢,在當時聲望都很高,所以一般不評論其中的優劣。

【譯文】

謝遏等人一起談論竹林七賢的優劣,謝安說:“前輩從來不褒貶七賢。”

(72)有人以王中郎比車騎,車騎聞之曰:“伊窟窟成就①。”

【注釋】

①窟窟:同“搰搰(gǔ gǔ)”,用力的樣子。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538 頁說:”言但之隨事輒搰搰用力,故能成就其志業也”,“其稱但之之言、殆即聽以自<馬斐>也。”..

【譯文】

有人把北中郎將王坦之和車騎將軍謝玄并列,謝玄聽說這事就說:“他努力做出了成績。”

(73)謝太傅謂王孝泊:“劉尹亦奇自知,然不言勝長史。”①..

【注釋】

①王孝伯:王恭,字孝伯,是長史王濛的孫子。奇自知:非常了解自己。

【譯文】

太傅謝安對王孝伯說:“劉尹也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可是他不說超過長史。”

(74)王黃門兄弟三人俱詣謝公,子猷、子重多說俗事,子敬寒溫而已①。既出,坐客問謝公:“向三賢孰愈?”謝公曰:“小者最勝。”客曰:”何以知之?”謝公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②。推此知之。”

【注釋】

①王黃門: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兒子,曾任黃門侍郎。子重。是王操之的字,子敬是王猷之的字。子敬最小。

②“吉人”句:語出《周易·系辭下》。吉人,善良的人,賢明的人。躁人,急躁的人。

【譯文】

黃門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訪謝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說些日常事情,子敬不過寒暄幾句罷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問謝安:“剛才那三位賢士誰較好?”謝安說:“小的最好。”客人問道:“怎么知道呢?”謝安說:“善良的人話少,急躁的人話多。是從這兩句話推斷出來的。”

(75)謝公問王子敬:“君書何如君家尊①?”答曰:“固當不同。”公曰:“外人論殊不爾。”王曰:“外人那得知!”

【注釋】

①“君書”句:王子敬擅長草書、隸書,當時有人認為他的書法骨力比不上他父親王羲之,而比較秀媚;有的認為他父親比不上他。謝安很尊重王羲之的書法,才有此問。

【譯文】

謝安問王子敬:“您的書法比起令尊怎么樣?”子敬回答說:“本來是不同的。”謝安說:“外面的議論絕不是這樣。”王子敬說:“外人哪里會懂得!”

(76)王孝伯問謝太博:“林公何如長史?”太傅曰:“長史韶興①。”問:“何如劉尹?”謝曰:“噫,劉尹秀。”王曰:“若如公言,并不如此二人邪?”謝云:“身意正爾也。”

【注釋】

①韶興:美好的意趣。按:上文第48 則所記,長史王濛很欣賞自己的韶音令辭,自認為勝過劉尹(劉惔)。這里謝安也稱贊他的言談有韶興,而不很欣賞支道林。

【譯文】

王孝伯問太傅謝安:“林公和長史相比,怎么樣?”謝安說:“長史的清談意趣清新。”王孝伯又問:“和劉尹相比怎么洋?”謝安說:“哎,劉尹才能出眾。”王孝伯說:“如果像您說的那樣,他全都比不上這兩個人嗎?”謝安說:“我的意思正是這樣啊。”

(77)人有問太傅:“子敬可是先輩誰比①?”謝曰:“阿敬近撮王、劉之標②。”

【注釋】

①“子敬”句:王子敬于義理并非所長,只是能綜合各家情致,所以擅名一時。

②撮:聚合。王、劉之標:王濛、劉惔的風度。

【譯文】

有人問太傅謝安:”子敬到底是和哪一位前輩相當?”謝安說:“從近處說,阿敬集中了王、劉二人的風度。”

(78)謝公語孝泊:“君祖比劉尹,故為得逮①。”孝伯云:“劉尹非不能逮,直不逮②。”

【注釋】

①君祖:指王濛。參看上文第73 則注①。逮:達到;趕上。按:《世說新語》原注,這一則是說王濛質樸,劉惔有文采。

②“劉尹”句:據《晉書》記載,王濛和劉惔兩人齊名,而且很友善,王孝伯又“慕劉惔之為人”。但是在這里,王孝伯實際是說他祖父勝過劉惔。

【譯文】

謝安對王孝伯說:“您的祖父和劉尹齊名,自然是能夠做到他那樣。”王孝伯說:“劉尹那樣的人并不是難以做到的,只是祖父不那樣做。”

(79)袁彥伯為吏部郎,子敬與郗嘉賓書曰:“彥伯已入,殊足頓興往之氣①。故知捶撻自難為人,冀小卻,當復差耳②。”

【注釋】

網友關注

文言文搜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义区| 沭阳县| 祁连县| 克拉玛依市| 息烽县| 商河县| 舟曲县| 五常市| 蓝山县| 东光县| 金溪县| 宜州市| 府谷县| 漾濞| 洛川县| 岳普湖县| 海淀区| 四子王旗| 福建省| 江达县| 白朗县| 华阴市| 共和县| 鄄城县| 武平县| 扎赉特旗| 阿坝县| 密云县| 英德市| 新建县| 永兴县| 元阳县| 仙桃市| 雅江县| 翁牛特旗| 施秉县| 鱼台县| 临江市| 长沙市| 靖江市| 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