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禮第四
【提示】
大禮,是君臣之間的行為準則。本篇首先闡明了君臣之間的行為規范:君主應體察下情,普施恩惠;臣下則應服從命令,安分守職。接著從“主位”、“主聽”、“主明”三個方面著重論述了君主應具備的行為規范和品德修養。強調君主應“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
【譯文】
文王問太公道:“君主與臣民之間的禮法應該是怎樣的?”
太公回答說:“身為君主最重要的是洞察下情,作臣民的最重要的是馴服恭敬。洞察下情在于不疏遠臣民,馴服恭敬應該不隱瞞私情。做君主的要遍施恩惠,作臣民的應安守職分。遍施恩惠,要象天空那樣覆蓋萬物;安守職分,要象大地那樣穩重厚實。君主效法上天,臣民效法大地,這樣君臣之間的禮法就圓滿構成。”
文王問道:“身居君主之位,應該怎樣做?”
太公答道:“應該安詳穩重而沉著清靜,柔和有節而胸有成竹,善于施惠而不同民眾爭利,虛心靜氣而公道無私,處理事務公平正直。”
文王問:“君主應該如何傾聽意見呢?”
太公答道:“不要輕率地接受,也不要粗暴地拒絕。輕率接受就容易喪失主見,粗暴拒絕就會閉塞言路。君主要象高山那樣,使人仰慕不已;要象深淵那樣,使人莫測其深。神圣英明的君主之德,就是清靜公正,達到極點。”
文王問:“君主怎樣才能做到洞察一切呢?”
太公答道:“眼睛貴在明察事物,耳朵貴在敏聽意見,頭腦貴在思慮周詳。依靠天下人的眼睛去觀察事物,就能無所不見;利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傾聽意見,就能無所不聞;憑借天下人的頭腦去思考,就能無所不知。四面八方的情況都匯集到君主那里,君主自然就能洞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君臣之禮如何?”
太公曰:“為上唯臨①,為下唯沉②。臨而無遠③,沉而無隱④。為上唯周⑤,為下唯定⑥。周則⑦天也,定則地也。或天或地,大禮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靜,柔節先定,善與而不爭,虛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聽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許,勿逆而拒。許之則失守⑧,拒之則閉塞。高山仰止,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之德,正靜其極。”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湊⑨并進,則明不蔽矣。”
【注釋】
①臨:居高臨下。引申為洞察下情。
②沉:深沉隱伏。引申為謙恭馴服。
③遠:意為疏遠民眾。④隱:隱匿私情,不盡忠誠。
⑤周:周遍,普遍,意指普施恩德。
⑥定:安定,穩定,意指安分守紀。
⑦則:意為效法。
⑧守:操守,引申為內心的主見。
⑨輻湊:輻條內端集中于軸頭。湊,同“輳”,會合,聚合。
【例證】
君主應“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是本第的一個重要觀點。在古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在這方面做得最為出色。
唐太宗在即位之初,即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什么叫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緊接著列舉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偏信”則亡的歷史教訓,證明“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擁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對于君主來說,兼聽就會天下大治,偏信就會天下大亂。唐太宗聽了“甚善其言”,完全贊同。他深知“一人之耳目有限,思慮難周,非集思廣益,難以求治”,他曾對大臣說:“朕既在九重,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正因為認識到帝王“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憂勞,安能盡善?”所以才鼓勵臣僚極言規諫。
在封建時代,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批評皇帝叫“犯龍鱗”。傳說龍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攖之,則必殺人。”所以歷代盡管設有諫宮,但殿廷上往往是鴉雀無聲,無人敢冒犯天顏。唐太宗為了讓臣僚極言規諫,多次表示,即使是“直言忤意”,也決不加以怒責。每次聽取諫言時,總是和顏悅色,態度誠懇。他對大臣說:“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對于敢直言勸諫的人,不僅不加責罰,反而給予獎勵。有個人被判死刑,司法官員孫伏伽進諫說,按照法律,不該處死,怎么能濫加酷刑呢?太宗聽后覺得言之有理,馬上改進,并賜給他價值百萬錢的公園。有人認為孫伏伽所諫不過是件小事,獎賞太重。唐太宗卻認為,重賞的不是這件事,而是獎賞這種敢于進諫的行為。由于太宗的積極倡導,諫諍乏事蔚然成風。當時犯顏直諫、面折廷爭的事例屢見不鮮。上自宰相,下至縣官小吏,甚至宮延嬪妃,都有人敢于直言切諫。其中最杰出的是魏征。在君臣相處的十七年里,魏征始終以直諫著稱,唐太宗對他也往往是言聽計從。魏征去世后,唐大宗悲痛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已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他為此頒布詔令,號召臣僚們以魏征為榜樣,做到宣言無隱。
“貞觀之治”清明政治的出現,同唐太宗虛心求諫、誠意納諫、知過能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網友關注
- 始得西山宴游記
- 兩諍臣諫魏文帝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 晉公子重耳之亡
- 石魚湖上醉歌·并序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陳藩愿掃除天下
- 鈷鉧潭西小丘記
-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 上樞密韓太尉書
- 夢游天姥吟留別
- 罰人豬肉
- 送宗判官歸滑臺序
- 螳螂捕蟬
- 廉頗藺相如列傳
- 郁離子哭壞宅
- 祭歐陽文忠公文
- 石魚湖上醉歌·并序
- 鄒忌諷齊王納諫
-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 戊午上高宗封事
- 廉頗藺相如列傳
- 新三字經
- 揚州慢·淳熙丙辛日
- 范仲淹有志天下
- 養心莫善于寡欲
- 葛周割愛賞功臣
- 峽江寺飛泉亭記
- 過小孤山大孤山
- 武帝求茂材異等詔
- 勞于讀書,逸于作文
- 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
- 玉戭生與三烏叢臣
- 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 盡信《書》不如無《書》
-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 記王忠肅公翱事
- 齊人有一妻一妾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齊桓公下拜受胙
-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 五代史伶官傳序
- 王翦請求良田美宅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 送李愿歸盤谷序
- 魏其武安侯列傳
- 《讀史方輿紀要》總敘
- 千秋歲·謫處州日作
-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臧哀伯諫納郜鼎
- 武帝求茂材異等詔
- 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 魏武將見匈奴使
- 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
- 代徐敬業討武曌檄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蘇秦以連橫說秦
- 歧路亡羊
- 代徐敬業討武曌檄
- 石崇與王愷爭豪
- 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
- 山坡羊·驪山懷古
- 信陵君竊符救趙
- 玉戭生與三烏叢臣
-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 念奴嬌·赤壁懷古
-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 觀于海者難為水
- 九牛壩觀抵戲記
- 虞師晉師滅夏陽
- 靈公好婦人而丈夫飾者
- 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
- 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 孫權喻呂蒙讀書
- 召公諫厲王弭謗
- 三人行賈
精品推薦
- 臨高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4/24℃
- 西沙群島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4-5級,氣溫:33/28℃
- 宣城市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陰,風向:北風,風力:<3級,氣溫:27/21℃
- 曲麻萊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18/0℃
- 昌吉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1℃
- 響水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1/16℃
- 射陽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0/18℃
- 富蘊縣05月30日天氣:陰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8/7℃
- 禮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8/15℃
- 格爾木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浮塵,風向:西北風,風力:<3級,氣溫: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