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原文、譯文、注譯、題解
【題解】《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作者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縣西南)人,晉末南宋初著名的文學家。生在晉末戰亂的年代,陶淵明不但寫下許多不朽的詩篇,而且以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志節,樹立了一位潔身自好的詩人的形象,被后人稱為“靖節先生”。陶淵明青年時代,家境貧困,在幾次出仕的過程中,漸漸認識到了官場的腐敗黑暗。在他做彭澤縣令時,那里派一個督郵到縣,縣里的小吏叫陶淵明“束帶相見”,表示尊迎。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職,寫下著名的《歸去來兮辭》,以示和污濁的官場決裂。
陶淵明向往著大自然,喜愛農村田園躬耕的生活。歸隱后他經常參加農事生產,接近普通的農民,寫出大量詩歌所映農耕生活、描繪田園風光,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在他的散文創作中,也有不少描寫淳樸的農村景物、感情真摯深切、風格樸素自然的作品。《桃花源記》原是《桃花源詩》前的“序”,因為語言清新自然,狀物親切逼真,想象奇特新穎,被人們當作一篇獨立的散文來讀,并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佳作。
【注譯】桃花源記〔桃花源:地名,作者虛構的理想化佳境,據說在今湖南省桃源縣。記:游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晉太元中:晉代太元年間(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武陵人:武陵郡(今湖南常德一帶)人。捕魚為業:即(以)捕魚作為職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緣yuán):沿著。溪:溪流。行:劃行。忘路之遠近:忘掉了路程的遠近(句首省略主語“漁人”)。〕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逢:遇見。夾岸:夾溪兩岸。數百步:幾百步。中無雜樹:當中沒有別的樹(只有桃樹)。芳草鮮美:芬芳的青草鮮艷美麗。落英:落花。繽紛:繁多雜錯。〕漁人甚異之。〔甚:副詞,非常。異:奇怪。形容詞用為動詞,意動用法,即“以(之)為異”,意思是“認為(它)奇異”。之:代詞,這些,代指”桃林美景”。〕復前行,欲窮其林。〔復:又。前:往前,名詞作狀語。行:行走。欲:想要。窮:(走)盡。形容詞作動詞,其:代詞,這(片)。林:桃林〕
〔小結〕以偶逢桃花林作為文章的開端,記述武陵人無意中發現桃林的奇麗景色,引起了他探尋桃林盡頭的興趣。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及其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漁人駕船駛向桃花源的經過。文章著眼于一個“異”字,而引出下文的桃源仙境”,又以一個“窮”字,緊連下段首句的“盡”字。
〔譯文〕晉朝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駕船沿著溪流向上劃去,竟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見一片桃樹林,夾著溪水的兩岸有好幾百步,里面沒有一棵別的樹,芬芳的青草鮮嫩美麗,散落的桃花鋪了一地。打魚的人十分驚奇。又繼續向前行走,想探尋那片桃樹林到哪里為止。
【注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盡:盡頭(“盡”后省略介詞“于”。水源:溪水源水。便得:就見。一山:一座山(本句句首省略主語“漁人”)。口:洞口。仿佛:隱約。若:像。光:光亮。〕便舍船,從口入。〔便:就。舍:舍棄。從:介詞,自。入:進去。〕初極狹,才通人。〔初:起初。極:非常。狹:狹窄。才:副詞。僅僅。通:通過。人:一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復行數十步:又走幾十步。豁(huò)然:一下子。開朗:開闊明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平:平整。曠:空曠。屋舍:房舍。儼(yǎn):整齊狀。良田:肥活的田地。美池:美麗的水池。桑竹:桑樹竹子。屬:類。阡(qiān)陌(mò):田間小路(阡:田間南北方向的小路;陌:田間東西方向的小路。)交通:
交錯相通。雞犬:指雞、狗的叫聲。相:副詞,彼此。聞:聽見。〕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其:代詞,那(代指“口內”)。中:里面。種作:耕種勞作。衣著:穿著。悉:副詞,都。如:動詞,象。外人:外邊的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黃發:老人(舊說為“長壽的特征”,此指上年紀的人)。垂髻(tiáo)即小孩子垂下來的頭發,此指未成年的孩子。并:一并、都。怡(yí)然:和悅的樣子。自樂:自得其樂。〕
〔小結〕:此段寫桃花源境況,主要講述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的所見所聞。漁人眼中的桃花源呈現一片和平富庶的景象,人們安居樂業。,家畜興旺,這里暗暗反襯出現實社會的動亂黑暗。
〔譯文〕桃花林一直延到溪水的源頭,在那里發現一座山,山有小洞口,好象里面有亮光。打魚的人就丟下船,從小洞口走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剛好能通過一個人。又往前走幾十步,眼前突然變得明亮開闊起來。土地平整空曠,房屋也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水池和桑樹、竹子一類的東西。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叫聲到處都能聽到。里面的人來來往往種田做活,男男女女穿的戴的,都跟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孩子都和悅地自得其樂。
【注譯】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見漁人:見到漁人(句首省略主語“村中人”)。乃:副詞,就。大:副詞,非常。驚:驚異。所從來:從什么地方來(所從來,即“從所來”,所字結構)。〕具答之。〔具:詳盡,同“俱”。答:回答。之:代詞,他們,代“村中人”。“具答之”這句句首省略主語“漁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便:于是,就。要(yāo):邀請,同“邀”。還家:回家,句首省略主語“村中人”。設:擺。作食:備飯。〕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聞:聽說。有此人:有這人,指“漁人”。咸(xián):副詞,都。訊:消息,名詞。〕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自云:自述。先世:祖先。避:逃避。秦時亂:秦時戰亂。率:帶領。子:妻子和子女。邑人:鄉親。邑(yì):古時地方的區域設置。絕境:與世隔絕的境地。不復出焉:不再出去了。焉:語助詞,表陳述。遂:于是。與外人:與(桃花源)以外的人們。間隔:間離斷絕(往來)。〕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今:如今。何世:什么時代。乃:副詞,竟。有漢:有過(經歷過)漢朝。無論:不要說。魏晉:指漢以后的朝代。〕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此人:這個漁人。一一:一件一件地。為:介詞,給(后省略代詞“之”,代“桃花源的人”)。具:同“俱”。詳盡。言:講。所聞:所聽到的(世事)。皆嘆惋:都驚嘆惋惜(省略主語“源中人”)〕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余人:其他的人。各:各自。復:又。延:邀請。至:到。其:代詞,他們的(源中人的)。皆出酒食:全都拿出美酒和飯食。〕停數日:辭去。〔停:停留。數日:幾天(此句句首省略主語“漁人”)辭:辭別。去:離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此中:這里面(指桃花源里)。語(yù):動詞,告訴。云:說。不足:不值得、不足以。為:介詞,向。外人:外邊的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道:說。也:語助詞,表祈使。〕
〔小結〕此段寫漁人作客桃花源中,受到熱情款待的動人情景,從而顯示出源中人的淳樸真誠,和他們生活的富庶安寧。作者用“先世避秦時亂”來影射當時動亂的現實;用“絕境”、“間隔”和“不足為個人道”,為漁人后來“迷”而“不復得路”,而桃花源終不可尋的結局暗伏一筆。
〔譯文〕這些人見到打魚的人,非常吃驚,問他從哪兒而來。打魚的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就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做好飯菜款待漁人。村里人聽說來了這么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我介紹說,當年我們的祖先因為逃避秦朝時的戰亂,帶著妻子、孩子和鄉親們來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再沒有出去,從此就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問起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甭說魏、晉了。這個漁人把自己所了解的事情都一件一件地對他們詳細講了,大家都嘆息不止。村中其他人又分別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食來招待他。住了幾天,漁人要告辭走了。這里面的人對他說:我們的情況不要對外面的人說。”
【注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既出:已經出來(句首省略主語“漁人”)。得:尋得。其:那(只)。便:就。扶:沿、順著。向:原來的。志:動詞,作標志。之:助詞。〕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及:到了。郡下:郡里(指“武陵郡”)。詣(yì):本義為“到……去”此處意為“拜見”。如此:這樣。〕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太守:郡的地方長官(官名)。即:就。遣人:派人。隨:跟隨。其:代詞,他(指“漁人”)。往:去。尋:找。向:先前、原來。所志:所標志的記號。遂:副詞,竟。迷:迷失。不:沒有。復:再。得路:找到通路。〕
〔小結〕此段寫漁人重訪桃花源,未能如愿。雖然上次做下標志,但終于迷失不能尋得路徑,從而渲染了這個“世外桃源”的神秘。
〔譯文〕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原路回返,處處標上記號,到了郡城,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就派人跟著漁人同去,尋找先前留下的標志,結果迷失了方向,再沒有找到原來的路。
【注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南陽:地名。高尚:有道德修養。士:讀書人,也指名士。也:語助詞,表判斷。聞之:聽說它(代探尋桃花源之事)。欣然:高興的樣子。規:名詞用為動詞,計劃。往:前去。〕未果,尋病終。〔未:沒有。果:實現,名詞作動詞。尋:副詞,不久。病終:病死(此句句首省略主語“劉子驥”)〕后遂無問津者。〔后:后來。遂:就。無:沒有。津:本義“渡口”,此指“路”。無問津者:沒有問路(探訪桃花源)的人。者:的人。〕
〔小結〕以歷史上實有的人物劉子驥欲訪桃花源未成,后無人問津作結。照應了文章開端撲朔迷離(如“忘路之遠近”等)的“入境”之路,又渲染了似有若無、如真似幻的氣氛,引起讀者的向往與遐思,從而產生一種特有的藝術魅力。
〔譯文〕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是個高尚有為的讀書人,聽說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去成,不久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尋找這條路的人了。
【簡析】這是一篇內容新奇、文學優美的散文。文章按時間先后順序,從漁人發現桃花源的情況寫起,第二、第三自然段是全篇的中心,先著重寫漁人看到的景象,后寫漁人了解到的內情。最后兩段寫桃花源一現而轉瞬即逝的奇特情況,使桃花源蒙上神秘的色彩,如真似幻,可望而不可即。
作者調動豐富的想象力,創造了一個遠離人世的理想境界。這個理想境界通過作者的筆,寫得又真實又虛幻。同是桃花源,真實的一面,寫得自然真切,如現目前,且充滿人情味;虛幻的一面寫得迷離恍惚,若現若隱,無法追尋。這兩方面的結合,更加突出了桃源仙境的美妙,是浪漫的理想與現實的有機結合。
文章描寫景物,能夠用很少筆墨做到生動逼真優美。例如寫通向桃花源的路,是“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寫桃花源內,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我們讀了,會感到其中的詩情畫意,仿佛置身于美好的竟境之中了。
作者的語言也有自己的特色,不雕琢,不藻飾,簡潔平易,淳樸自然。用這種風格的語言記事寫景,使得整個桃花源的理想境界親切而真實,給人以美的陶冶。
網友關注
- 念奴嬌·赤壁懷古
-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 鄒忌諷齊王納諫
- 送宗判官歸滑臺序
- 峽江寺飛泉亭記
-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 蘇秦以連橫說秦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代徐敬業討武曌檄
- 千秋歲·謫處州日作
- 召公諫厲王弭謗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
-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 齊桓公下拜受胙
- 王翦請求良田美宅
- 養心莫善于寡欲
- 觀于海者難為水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 盡信《書》不如無《書》
- 陳藩愿掃除天下
- 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
- 三人行賈
- 石崇與王愷爭豪
-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 新三字經
-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 石魚湖上醉歌·并序
- 歧路亡羊
- 夢游天姥吟留別
- 廉頗藺相如列傳
-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 五代史伶官傳序
- 齊人有一妻一妾
- 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 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 兩諍臣諫魏文帝
- 記王忠肅公翱事
- 孫權喻呂蒙讀書
- 戊午上高宗封事
- 信陵君竊符救趙
- 魏其武安侯列傳
- 送李愿歸盤谷序
- 九牛壩觀抵戲記
- 代徐敬業討武曌檄
- 勞于讀書,逸于作文
- 武帝求茂材異等詔
- 山坡羊·驪山懷古
- 始得西山宴游記
- 臧哀伯諫納郜鼎
- 虞師晉師滅夏陽
- 石魚湖上醉歌·并序
- 郁離子哭壞宅
- 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
- 玉戭生與三烏叢臣
- 鈷鉧潭西小丘記
- 過小孤山大孤山
- 祭歐陽文忠公文
-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 晉公子重耳之亡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 武帝求茂材異等詔
-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 罰人豬肉
- 靈公好婦人而丈夫飾者
- 魏武將見匈奴使
-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 玉戭生與三烏叢臣
-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 廉頗藺相如列傳
- 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 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
- 上樞密韓太尉書
- 《讀史方輿紀要》總敘
- 葛周割愛賞功臣
- 螳螂捕蟬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范仲淹有志天下
- 揚州慢·淳熙丙辛日
-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精品推薦
- 臨高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4/24℃
- 西沙群島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4-5級,氣溫:33/28℃
- 宣城市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陰,風向:北風,風力:<3級,氣溫:27/21℃
- 曲麻萊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18/0℃
- 昌吉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1℃
- 響水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1/16℃
- 射陽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0/18℃
- 富蘊縣05月30日天氣:陰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8/7℃
- 禮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8/15℃
- 格爾木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浮塵,風向:西北風,風力:<3級,氣溫: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