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是我國常見的氣象災害之一。在海洋面溫度超過26℃以上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氣溫高,大量空氣膨脹上升,使近洋面氣壓降低,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流入的空氣旋轉起來。而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水滴時,要放出熱量,又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這樣近洋面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臺風。
臺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取決于作用于臺風的動力。動力分內力和外力兩種。內力是臺風范圍內因南北緯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臺風范圍愈大,風速愈強,內力愈大。外力是臺風外圍環境流場對臺風渦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內力主要在臺風初生成時起作用,外力則是操縱臺風移動的主導作用力,因而臺風基本上自東向西移動。
基本路徑
由于副熱帶高壓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致臺風移動路徑的規律并非一致,而且變得多種多樣。西北太平洋西部地區臺風路徑基本路徑大體有以下3中類型:
(1)西進型:臺風自菲律賓以東一直向西移動,經過南海最后在中國海南島、廣西或越南北部地區登陸,這種路線多發生在北半球冬、春兩季。當時北半球副高偏南,所以臺風生成緯度較低,路徑偏南,一般只在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海,最后在越南登陸,波及泰、柬、緬等國。甚至進入孟加拉灣。
(2)登陸型:臺風向西北方向移動,先在臺灣島登陸,然后穿過臺灣海峽,在中國廣東、福建、浙江沿海再次登陸,并逐漸減弱為熱帶低壓。這類臺風對中國的影響最大。
(3)拋物線型:臺風先向西北方向移動,當接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時,不登陸而轉向東北,向日本附近轉去,路徑呈拋物線形狀,這種路徑多發生在5-6月和9-11月。最終大多變性為溫帶氣旋。
異常路徑
部份熱帶氣旋因外圍引導氣流不明,或受另一熱帶氣旋影響(如藤原效應),路徑出現打轉、停滯等。
當 臺風所處的環境形勢變化很快,或是海上有多個臺風相互影響時,臺風的移動路徑會變得比較怪異,這就像陀螺在旋轉時受到外力的影響,中心將作一氣旋式圓弧運動。當這種運動正好和原運動的方向相反時,就會導致臺風的停滯和打轉,如果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平衡,便會左右搖擺,像一條運動的蛇一樣。這樣的移動路徑很 復雜,也更難以預測,所以更容易成災。如發生在2001年的臺風“百合”,其移動路徑就是一種特殊路徑,生成以后,就像一條蛇緩慢地在臺灣的北部海面原地轉了一圈半后,在臺灣宜蘭附近登陸,肆虐了44個小時又竄到臺灣海峽,最后在潮陽、惠來再次登陸,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的災害和極大的損失。其怪異路徑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