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的濃度增長了158%,氧化亞氮的濃度增長了20%……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米歇爾·雅羅提醒公眾,溫室氣體濃度不斷上升,正在改變著氣候,并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環(huán)境和海洋。” “全球升溫引發(fā)的負面影響,我們已經有目共睹,比如高溫、暴雨、洪水、熱浪等極端天氣的增多。
極端天氣似乎讓整個世界都不太好過。近來,美國西部多個城市最高氣溫超過45℃,加州“死谷”氣溫更是飆升至54℃,僅略低于100年前所創(chuàng)下的最高紀錄。而印度4月以來的高溫,已導致近900人死亡。
本月初,世界氣象組織發(fā)布的《2001—2010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報告》(簡稱《報告》)中指出,2001—2010年是自1850年現(xiàn)代氣象測量開始以來最熱的10年,全球各地氣候變暖現(xiàn)象日趨嚴重,其中2010年打破了之前所有氣候紀錄。
為何全球多地極端天氣頻繁出現(xiàn)為何?未來又會呈現(xiàn)怎樣的趨勢?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氣象專家答疑解惑。
為何極端天氣頻繁出現(xiàn):氣溫異常“青睞”北半球,局地環(huán)境變化引發(fā)極端天氣增多
報告稱, 除了2008年,歷史上十大最高溫度紀錄,本世紀前10年就占據了九席。其中,2010年是迄今記錄最熱的一年。
全球氣溫的顯著升高出現(xiàn)于過去40年,即1971至2010年間。2001到2010年間,全球地表和海面平均溫度相比1961到1990年間的14℃上升了0.37—0.57℃。
“最近10年,確實是最熱的10年。”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徐影研究員坦言,在全球139個提供統(tǒng)計數(shù)據的國家中,近94%的國家在2001至2010年經歷了其歷史上最熱的10年。從目前全球的情況來看,整體變暖的大趨勢不可逆轉。盡管2001—2010年是最熱的10年,但在許多國家同時出現(xiàn)了寒流,而我國東北地區(qū)的升溫也并不明顯。
值得關注的是,放眼全球,一些大的氣溫異常主要都是出現(xiàn)在北半球, 且在2007年達到了最高的溫度,增加了1.13℃。亞洲每10年的溫度平均增加0.84℃,雖然比全球每10年溫度平均增加0.85℃略少,但俄羅斯、中國、蒙古以及伊朗,幾乎每10年的平均溫度要上升大約1℃。
北京市氣象局有關專家表示,目前北半球出現(xiàn)高溫情況是符合氣候變化規(guī)律的。太陽直射點照射在北半球,導致北半球升溫,大氣環(huán)流因此發(fā)生變化,在地面上產生刮風、降水等天氣現(xiàn)象。局地出現(xiàn)高溫炎熱的情況,與局地的客觀因素有很大關系,比如海陸熱力的情況、城市化的情況等等都會導致局部氣候的異常。
“局地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會引發(fā)極端天氣的增多。比如京津冀等大的城市群出現(xiàn),熱島效應使得大氣層穩(wěn)定度發(fā)生變化,日益升高的溫度將加速水循環(huán),有助于形成強降水和增加蒸發(fā)。”徐影分析說,與全球相比,近百年我國平均氣溫升高了1.1℃,比全球平均升溫略高。根據觀測數(shù)據分析,本世紀我國極端氣候可能會更頻繁,臺風、強對流天氣可能增加。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不斷攀升
自然因素疊加人為因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報告》顯示,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也在不斷攀升。二氧化碳的全球平均濃度為389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與1750年相比增長了39%。此外,甲烷的濃度增長了158%,氧化亞氮的濃度增長了20%……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米歇爾·雅羅提醒公眾,溫室氣體濃度不斷上升,正在改變著氣候,并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環(huán)境和海洋。
就在今年5月,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突破400ppm大關,達到300萬年來最高值。盡管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超過400ppm并非標志著氣候災難的臨界點,但科研人員認為這是地球變暖過程中的“一個具有非常重要象征意義的事件”。
《報告》指出,地球氣候伴隨季節(jié)性變化而產生波動,數(shù)十年至數(shù)個世紀的氣候變化取決于自然和人類活動性狀況。自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氣候出現(xiàn)快速變化,主要是受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層的影響,其他人類活動也會影響氣候類型,包括污染物和懸浮微粒的排放,以及人類對地貌的改變、城市化建設和采伐森林等。
“全球氣候快速變暖,主要還是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居多。”徐影說,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大氣層成分的變化,從而引發(fā)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使全球水循環(huán)產生重大變化,進一步影響到極端氣候事件的發(fā)生頻率和強度。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中就曾提出,自工業(yè)化以來,由于人類活動,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增加,1970至2004年間增加了7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了約80%,遠遠超過了根據冰芯記錄測定的工業(yè)化前的幾千年中的濃度值。
此前,丁仲禮院士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氣候變暖是自然變暖疊加了人為因素?,F(xiàn)在100年以來的增溫與太陽活動有關,但是人類排放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增加在其中也起了一定作用。
全球氣候變暖并非一無是處
全球氣候變暖或利于糧食增產
還是在這10年間,全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氣候極端事件,從美國的卡特里娜颶風到俄羅斯的熱浪,從亞馬遜的干旱到巴基斯坦的洪澇,都和全球變暖不無關聯(lián)。其中,37萬人因為極端天氣死亡,較1991至2000年間的數(shù)字增長了20%。
米歇爾·雅羅透露,1971年至2010年這40年間,全球變暖速度加快。而1991—2000年以及2001—2010年,這兩個10年間的增長速度更是前所未有。之所以將10年的時間長度作為進行氣候變化有效評估的基本單位,是因為可以觀測到氣候系統(tǒng)中的變化趨勢,并對未來的趨勢加以預測。
極端高溫天氣與寒冷交織,降水量創(chuàng)下百年來最高,熱帶颶風更為活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可否認的是,過去10年中,氣候變暖是一個持續(xù)的趨勢,并且在未來還將繼續(xù),變暖的速度還將會變得更快。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繁出現(xiàn)。目前來看,2012年我國也屬偏暖年,但偏暖的程度有所減弱。自1961年以來,我國區(qū)域性的高溫事件比較多,區(qū)域性低溫事件有所減少。”徐影告訴記者,隨著全球變暖,原來的氣候規(guī)律被打破,偏離平均態(tài)越來越遠,就會導致極端天氣越來越多,比如長期持續(xù)的熱浪。
2004年的一項研究則稱,氣候變化已經使2003年歐洲熱浪的風險至少增加了一倍??茖W家們則認為,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熱浪發(fā)生的可能性也越來越高。此外,溫暖的空氣濕度更高,加大了暴雨的風險?!秷蟾妗贩Q,201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濕潤的一年。同時,海平面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上升了20厘米,也增加了風暴潮的風險。
目前國內暴雨與高溫交織,是否為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所致?徐影表示,這個季節(jié)本就是高溫、洪水頻發(fā)期,以往都是在“七下八上”(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的時間段,今年的強降水時間比往年提前了一些。“在全球升溫的大背景下來看,這屬于正常范圍。”
“全球升溫引發(fā)的負面影響,我們已經有目共睹,比如高溫、暴雨、洪水、熱浪等極端天氣的增多。”在徐影看來,全球變暖也有積極的一面——農作物種植帶的北移,至少幫助了農作物在寒冷地區(qū)的生長。而在寒冷的俄羅斯某些地區(qū),人們甚至認為溫度的短暫上升“并不是太壞的事”。
有關專家對此表示贊同,全球氣候變暖后地球整體的生物產率將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也有利于光合作用,世界糧食總產量將可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