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正處在城市化的高峰期,人口和財富不斷向城市集中,城市的面積越來越大。城市內澇在給人們的出行和生活帶來不便的同時也可能引發一些次生災害。應該如何進行科學規劃和設計,保障百姓出行與財產安全呢?
城市“雨島效應”和“混濁島效應”
城市內澇,是指由于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某一城市降水量的多少首先取決于大氣環流,其次是城市本身的環境狀況。
現代城市內澇具有兩大特點:首先,城市內澇的普遍性,在全國很多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內澇現象。其次,城市的某些特定地點內澇發生率較高,如立交橋;隨著現代城市的建設,在過街的地下通道、鐵路橋、公路橋等也多有發生。另外,近年來,很多城市降水量明顯大于周邊郊區的現象也越來越突出。
城市中林立的高樓大廈被比喻為“鋼筋水泥的森林”,而隨著“森林”密度不斷增加,空調、汽車尾氣更增加了熱量,在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越積越厚,導致降水形成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同時,城市集中的建筑物使風速減小,強雨帶等天氣系統在城市上空停留的時間比空曠的郊區長,總降水量增多,這被稱之為“雨島效應”。“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和暴雨時,出現城市暴雨頻率與強度高于周邊地區的現象,容易形成洪澇災害。
城市工業集中、車輛眾多、人口密集,導致排出的污染氣體和空氣中的塵埃等渾濁度大大高于周邊地區,形成城市“混濁島效應”。城市“混濁島效應”對降雨的影響表現為:塵埃等混濁物是云層中水汽變成降雨最需要的凝結核,城市上空的凝結核越多,水汽就越容易在此凝結造成降水,從而增加雨量。
總的來說,影響城市內澇的因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降雨,特別是強降雨。當城市出現暴雨頻率與強度高于周邊地區時,更易形成洪澇災害。二是地形地貌。地勢比較高的地區不容易形成積水,而地勢比較低洼的地區容易形成內澇,這也是立交橋、地下通道等容易出現大量積水的原因。三是城市排水系統不完善。一些城市排水管網“欠賬”較多,管道老化,排水標準比較低。另外,大量的硬質鋪裝,如柏油路、水泥路面等滲透性不好,也容易造成積水。
如何有效應對超標準暴雨
超標準暴雨這類突發事件會對城市內澇構成較大威脅。謝映霞認為,把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結合起來是應對超標準暴雨的有效方法,并要從經濟、環境等幾方面綜合考慮。首先,對于硬性的工程措施而言,標準要適當,應急搶險體制要完善。在規劃、設計時要把建設內容落到實處,如哪里修水庫,哪里需要分洪,哪里要建泵站,哪里建閘門都要統一考慮。其次,對于軟性的非工程措施,要加強應急體系的建設并保障其正常運轉。近年來,國外運用生態方法改善雨水系統條件,例如采用透水磚鋪裝人行道,增加透水層,減少硬質鋪裝等。調蓄也是他們通常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
另外,從環境方面考慮,要建設生態城市,滿足城市科學發展。既美化城市又能蓄水防澇是很好的理念,如增加綠地、減少徑流,在人行道、廣場等地區采用透水磚等。同時,規劃設計既經濟環保又及時排澇的方法也是需要大力提倡的。
那么,如何進行科學的規劃和設計來應對城市內澇呢?謝映霞表示,一要更新理念,重視城市排澇問題;二要盡快出臺城市排澇規劃設計標準,明確不同等級城市的不同排澇標準,合理布局排澇設施;三要合理選擇城市建設用地;四要合理規劃,科學管理,有針對性地做好排澇規劃;五要做好超標雨水的防范,通過加強氣象預報、完善應急管理體系等措施減少內澇的損失;六要逐步提高排水系統的建設標準;七要制定好排澇措施。針對當地的地形地貌特征,研究截洪、分流、調蓄措施;八要注重采取非工程措施,嚴禁占用河道兩側棚蓋、填溝造地、堵塞河床,河道溝渠要及時清淤,保證排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