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在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南京地區是正月十五,云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人們稱為"小年",意味著一年的結束。那么臺灣小年夜習俗是什么呢?臺灣小年夜習俗有哪些呢?下面萬年歷網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臺灣小年夜習俗都有哪些吧!
臺灣小年夜習俗
臺灣的過年習俗大部分融合了本省人的習俗與外省人大江南北的風俗,所以應該是一個小型的融爐,融合了民國之前中華各民族的大雜燴文化!在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小年夜,小年夜在臺灣的習俗是要拜天公的,天公也就是道教所說的玉皇大帝。
拜天公要先看黃歷也就是農民歷來選擇吉時進行祭拜儀式,臺灣拜天公一般需要準備五牲來拜,五牲包括有豬肉、雞肉、鴨肉、魚肉(也可以用干魷魚來代替魚肉)、豆腐干等五種。雞肉與鴨肉一定要用全雞與全鴨來拜,所以雞肉不可以用肯德基來拜,但是鴨肉可以用北京烤鴨來拜。
臺灣小年夜習俗
除此外,雞與鴨的腳都要放在它們的腹腔之內,不可以放在外面,這是因為避免煮熟的雞鴨飛了。除了五牲外,還要配合五行小菜來祭拜,五行分別為“金針或金桔代表金”、“黑木耳代表木”、“冬瓜糖或冰糖代表水”、“龍眼干代表火”、“花生代表土也代表常生的意思”。
除了五牲與五行小菜的祭品外,也要準備三杯酒與三杯茶來祭拜,祭拜的過程不可以一次加滿,要分三次加滿,這代表酒(茶)過三巡才能讓神明喝的痛快。除了上面所說的這些必備祭品外,尚有:
金桔:代表大吉大利。
甘蔗:代表甘之如飴,也代表節節高升。
蘋果:代表平安。
發糕:代表一路發或發財的意思。
年糕:代表年年高升。
蘿卜糕:代表好彩頭(蘿卜閩南語叫做菜頭,諧音彩頭,又叫好彩頭)。
拜天公的儀式結束前要焚燒祭天的壽金(紙錢),焚燒壽金首先要先燒長壽金再燒壽金,并把供神的茶酒倒在供桌前,每倒一杯嘴里就念一遍平安進財,三杯酒與三杯茶倒完后就代表六合。
最后才燃放鞭炮,當鞭炮放完后也就代表整各儀式完成。
相關閱讀:
為什么在小年夜要祭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