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把干旱、旱情、旱災混淆,事實上,干旱、旱情、旱災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干旱、旱情、旱災是互相關聯的,僅僅從自然的角度來看,干旱和旱災是兩個不同的科學概念,旱情和旱災是反映農業干旱及其災害的兩個基本概念。
干旱:是一種水量相對虧缺的自然現象。干旱對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及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后果稱為干旱災害。干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降水,而降水缺乏的出現時間、分布情況及嚴重程度又與當時的水儲備、水需求和水的使用等密切相關。溫度和蒸發可能會加重降水缺乏引起的干旱程度和持續時間。在多數情況下等到清楚地認識到干旱發生時,卻為時已晚,無法采取有效的緊急措施。影響干旱的人為因素包括:人口增長和農業方面對水的需求以及土地使用情況的改變,它們都會直接影響水源儲備條件以及匯水區的水文響應。對水資源的需求壓力增加,也使得對干旱的抵御更為脆弱。
旱情:指在作物生育期內,由于降水少、河流及其他水資源短缺,土壤含水量降低,對農作物某一生長階段的供水量少于其需水量,從而影響作物正常生長,使群眾生產、生活受到影響。受到影響的那部分面積稱為受旱面積。表述旱情嚴重程度的四項指標是降水量、土壤濕度、作物生長狀況以及地下水埋深,因而在生產實踐中,旱情監測內容就是對雨情、土壤墑情、作物苗情以及地下水埋深的測定。
旱災:指在旱情發生后由于水源、水利基礎條件或經濟條件的限制,未能及時采取必要的抗旱措施,而造成農田減產或城鎮工業生產受到損失的現象,農田減產3成以上面積稱為成災面積,其中減產8成以上叫絕收。旱災不單純是氣象干旱或水文干旱的問題,而是涉及氣象(降水、蒸發、氣溫)、水文(河流來水、水庫、塘壩蓄水、地下水)、土壤(土質、含水量)、作物(種類、不同發育階段)以及灌溉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問題。即使降水少,發生了氣象干旱,假如能及時為農作物提供灌溉,補充其所需水量,或采取其他農業措施保持土壤水分,滿足了作物需要,也不會形成旱災。干旱一般是長期舶現象,而旱災卻不同,它只是屬于偶發性的自然災害,甚至在通常水量豐富的地區也會因一時的氣候異常而導致旱災。
(關注2013干旱,就請關注天氣網干旱專題 zhuanti/gan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