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的幾個小竅門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立春過后,冷空氣活動頻繁,我國不少地方是咋冷咋暖的,市民紛紛裹起了大衣“春捂”以防感冒。天氣網溫馨提示,“春捂”要掌握時機,“捂不捂”關鍵要看幾個氣象指數。
“春捂”既是順應陽氣生發(fā)的養(yǎng)生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季節(jié)轉換之際仍要注意防寒保暖,棉衣不可脫得太早,棉被也不可換得太早。
首先,“捂”的最佳時機是在氣象臺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的1-2天,市民要在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未雨綢繆”。醫(yī)療氣象學家研究發(fā)現,許多疾病的發(fā)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xù)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
15攝氏度是春捂的“臨界溫度”。一些醫(yī)學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體弱多病等需要春捂者來說,室溫低于15攝氏度時,人就難以長時間耐受,需要“春捂”。
晝夜溫差大于8攝氏度是“捂”的信號,因為日夜溫差大是冷暖氣流搏擊劇烈的征象,市民應注意早晚增加衣被,千萬不可因天氣“乍暖”就過早地脫下棉衣厚衫。
“減”的時間控制在7-14天。減下來。冷空氣過境后,衣衫不能“減”得太快。即使此后氣溫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減得過快,體弱多病者有可能因為不適應外界溫度的驟然變化而生病。
此外,“春捂”還需配合加強鍛煉,適當增強肌體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