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臺風

雙臺風一般是指同時出現的兩個達到風暴級以上強度的熱帶氣旋,它們的中心間距不大于20個緯距,相互之間發生影響的情況。雙臺風主要包括單向影響型、相互影響型、合并型三類。并可相互產生互斥、拉伸、互旋等作用。

雙臺風現象,是由日本氣象學家藤原博士于1923年在水流實驗中首先觀測到的,所以也稱藤原現象。
雙臺風之間的兩個氣旋會繞著相連的軸線成環狀,且互相作反時針方向旋轉,旋轉中心的位置,依兩個臺風的相對質量及臺風環流之強度來決定。雙臺風旋轉時通常一個走得快些,另一個走得慢些,有時亦可能合二為一。
多臺風為雙臺風的延伸。多臺風是指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同時出現3個或3個以上達到風暴級以上強度的熱帶氣旋的情況,不論它們之間間距大小。按照同時出現的熱帶氣旋數目,依次稱為三臺風、四臺風或五臺風等。
太平洋的多臺風經常出現在盛夏和秋季。研究表明,多臺風同時發展的時候,西太平洋輻合區中最常出現3個臺風,很少出現4個。當3個臺風同時生成時,常常集中在三個區域:一個在南海、一個在菲律賓—關島間洋面、另一個在馬里亞納群島一帶,他們之間距離大致相等。

一般而言,最常見的熱帶氣旋的相互作用可分為三類:
單向影響型:
當一般較強與一般較弱的熱帶氣旋互相接近時,較強的那般熱帶氣旋會支配著較弱的熱帶氣旋的路徑,令那股較弱的熱帶氣旋繞著它作反時針方向旋轉。例如1994年的臺風添姆(Tim)對熱帶風暴云妮莎(Vanessa)的影響。
相互影響型:
當兩股熱帶氣旋的強度相當時,那么,兩者便會互相圍繞一個共同中心旋轉,直至兩者受到其它天氣系統影響其移動,或其中一方減弱,才會脫離互相影響的局面。例如1986年的臺風韋恩和臺風維娜、2009年的臺風莫拉克和天鵝。
合并型:
比較強勁的那股熱帶氣旋可能會把小的熱帶氣旋吸收,令它成為自己環流的一部份。情況就如1999年初的瑪吉把南海的低壓區吸收一樣(但要距離夠接近,及那股弱的熱帶氣旋不受其它天氣系統影響其移動才行)。

1994 派特VS露絲
2000 派比安VS瑪利亞
二個氣旋范圍強度都要相當,繞著一中心互旋,直到一方減弱或離開 ( 二個若都為大型氣旋就會自相殘殺,若為中小型或許能維持強度 )。一般來說,西北太平洋臺風互旋時間持續不長,很容易演變成下面大吞小或小跟大的情形。
大吞小
2000 桑美 吞 寶霞
范圍廣大的巨型臺風,其西面的風場環流會破壞小型氣旋的結構,令其減弱而逐漸把它吞掉。
小跟大
1997 卡斯 跟 安珀
2002 鳳凰 跟 風神
并吞不成會變成這種結果。小的氣旋繞完一圈后,最后還是受到北方高壓駛流場,跟隨大的步伐。
互斥
1986 韋恩VS薇 拉
1991 耐特VS密瑞兒
此例特色都是左方較小的氣旋路徑變化多端,走的也慢,而位于右方主導的大型氣旋,最后都因為副高減弱而偏北移出而造成互斥。藤原結束后,原來位于左邊的小氣旋又開始受到華中的中或低層系統主宰,走自己的路。
拉伸
1994 提姆 拉伸 范妮莎
1998 瑞伯 拉伸 亞力士
增強中的大型擾動本身的風場邊緣,又有發展旺盛的云系獨立旋轉出來,但仍與較強臺風有一空檔間隔。隨著較強擾動的增強,較弱小的擾動環流被拉長,只維持短時間后即被并入環流云帶。但瑞伯與亞力士位置算是較特殊的一例。
2011年9月26日,原來在南海活動的熱帶低壓加強為第18號熱帶風暴,命名為“海棠”,第17號強熱帶風暴“納沙”27日進入南海。雙臺風相互影響,珠海接連降雨、機場周邊大霧,導致離港和到港航班大面積延誤。
2011年10月4日,受“納沙”和“尼格”雙臺風影響,海南全省所有水庫處于高位運行,大部分水庫蓄水量超過庫容的80%,全省水庫蓄水量超過66億立方米,有21座水庫超過汛限水位,轉移人數增至13萬人。
2012年6月18日媒體報道,第4號強臺風“古超”和第5號熱帶風暴“泰利”分別于6月12日和17日生成,雙臺風效應給中國沿海各地防御工作增加了難度,防汛形勢嚴峻,中國國家防總宣布啟動Ⅳ級應急響應。